APP下载

地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可行性模式探究

2017-07-13郭大勇

运动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体育

郭大勇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地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可行性模式探究

郭大勇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乡土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民俗传统文化,更是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缺失等诸多原因导致民俗体育普遍出现传承无人,面临生存困境,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可行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挽救民俗体育生存之困。

地方;民俗体育;传承与保护;可行性;模式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乡土艺术形式,在长达数千年的农村历史发展进程中对我国的文化整合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艺术形式对节日气氛的营造和地域村民健身也起到重要价值。但由于近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飞速扩张,广大农民对经济的渴望,再加上文化管理部门的保护意识的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地方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封闭空间,特别是原始村落这一生存土壤被严重侵蚀,出现了广泛的生存困境,尤其是传承人的严重断代导致很多优秀项目濒临灭绝,因此加快探索可行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挽救民俗体育生存之困是非常迫切的。

1 我国现阶段地方民俗体育面临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困境

1.1 现代农村“唯经济目的”的发展模式导致地方民俗体育生存载体加速消失

地方民俗体育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广大农村相对封闭的地域和人文环境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乡土艺术,其生存和发展必然离不开与其诞生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经济。我国地方民俗体育项目繁多,特别是以徽州民俗体育、河南少林、庐陵民俗体育、土家族民俗体育等地域性民俗体育为代表。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发和近几年城镇化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野蛮式发展,地方政府并未对民俗体育这一重要的历史瑰宝加以保护,相反一些对民俗体育具有历史文脉的祠堂、庙会、古老的排练场所等进行野蛮拆迁。即便尚未进行城镇化的农村地区由于广大农民进城普遍已脱离土地生产,撂荒现象普遍,而这意味着依赖农耕生产、生活所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则加快消失,特别是“90”后农民普遍未经历大型、艰辛的农业生产,对民俗体育缺乏情感,也认识不到民俗体育当中关于民俗部分的精髓,失去群众基础的民俗体育则意味着其生存载体正在加速消失。

1.2 地方文化等行政部门对民俗体育情感教化职责缺失,不注重保护其传承的文化脉络

地方民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赖以生存的另一重要土壤则是乡土文化脉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往往高度依赖本地悠久的乡土文化脉络。由于文化保护是一个投入和产出比高度不匹配的工作,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政务工作时,往往不予以重视。我国广大地方民俗体育之所以从过去的高度繁荣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与地方文化等行政部门对民俗体育情感教化职责缺失,不注重保护其传承的文化脉络有着高度的联系。绝大多数受访地区人民反映,该地区长达数十年再无政府行为的民俗体育表演、宣传、教育等活动,特别是“00”后更是对民俗体育了无印象,甚至认为庙会上的民俗体育表演很搞笑,除了传承人家族,社会参与者寥寥无几,“70”之后的村民基本看不懂其中的内涵,只当热闹看。地方民俗体育的式微首先归咎于文化脉络传承的断层。

1.3 家族式、师徒式传承形式导致传承人严重断代,很多项目濒临灭绝

相比民俗体育其他生存困境,传承人的严重断代是最为可怕的。由于地方民俗体育特殊的历史文化属性,继承人的培养需要多年的特殊文化浸润和心灵的高度虔诚,绝大多数地方民俗体育的继承人都是经历几十年的磨练才精确掌握该项目的精髓,并加以发扬的,这个不是短期培训或外来人员能够承担得起的。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民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高度依赖地方文化和风俗传统,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属于高度封闭的,再加上长期的家族式、师徒式传承形式必然导致传承人备选人员绝对数量过小,外传几率过低,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看出,一般一个地方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人几代单传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封闭的传承形式的弊端在近十年尤为突出:老的传承者年龄平均都在60岁以上,很快面临老病问题,而由于70后乃至之后年代出生的新生农民普遍接受过新式教育,缺乏对民俗体育的尊重和神圣感,更加开放的交通、经济环境让他们向往更好的经济追求,不愿接受古老、缺乏活力的民俗体育形式,不少民俗体育项目的新传承人迟迟未找到,这也加速了传承人断代问题,很多项目一旦老传承人出现意外和疾病则直接灭绝,因此要想挽救我国地方民俗体育的生存之困则必须在继承人的培养工作上下苦功夫,也是更为急切的。

2 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可行性模式探究

2.1 从根本上扩大群众基础,保留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构建有效的民众参与体验模式

民俗体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则必须要加强其文化认同感,不能脱离了时代发展封闭式生存,或者仅囿于手艺传承人家族。任何艺术形式的长足发展与传承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群众基础,失去群众基础的艺术最终必然走向死亡,特别是对是对富含地域性、个性化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内容的认同。而文化认同也绝非让民众对古老民俗体育项目所包含的晦涩、艰深的,甚至只能靠“意会”的文化内涵一股脑接受。由于新式教育的影响和近20年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对民俗体育的漠视,再加上民间表演团体经费的短缺,地方民俗体育表演基本绝迹,仅有“60”后有一定的体验经验能够有较好的接受基础,而对“70”之后的农民来说,基本无任何感官感受,更谈不上感情。因此,要想让我们瑰丽的地方民俗体育能够重获生机,则必须要从根本上扩大群众基础,保留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构建有效的民众参与体验模式,结合时代发展在原有精髓的基础上整合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让普通村民积极参与进来。

2.2 从实质上发挥“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综合优势,切实解决传承人断代,实现良性发展

纵观历史发展,不论任何民族、任何形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都不是单方面力量能解决的,特别是地方民俗文化更需要多方综合力量的努力。既然地方民俗体育的生存之困已被各方力量所认识到,则呼吁有关行政部门加快进行牵头,形成一股发展合力并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充分发动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传承家族,紧跟时代变化,走出“文、教、体”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综合优势。文化部门相对于其他行政力量对民俗体育的内涵理解力和推动力相对更为有效,要充分调动各种宣传力量对民俗体育加以宣传,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让世人收获了唢呐的震撼,《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华美食借助央视平台迅速走红,这些经验也可用于我国地方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特别是文化部门要积极对接当地教育部门,通过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形式让民俗体育走进校园,加深当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情感,甚至发掘继承备选队伍。地方政府则可发挥行政力量充分发掘各方社会力量通过组织民族节日、大型庆典、文化旅游、商贸集会和各种文化活动,多方面加强民俗体育的曝光率,积极吸引民众参与,从而扩大民众基础。民俗体育项目的继承人及家族则要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整理传统民俗体育中的具有健身、娱乐、教育性的内容,提高民俗体育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在推广民俗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吸收理念好、人品好、职业操守高的社会人进入传承人队伍加以培养教化,从而切实解决传承人断代,实现良性发展。

3 结 语

纵观我国现阶段地方民俗体育生存和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生存之困,困扰其生存最为严重的两扰因素是群众基础的快速消失和优秀体育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严重断代。地方民俗体育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和继承人的培养和成熟需要的时间特别长,我国不少优秀地方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基本处于老龄化单传状态,一旦因为疾病、意外等因素致使传承人死亡,则该项目则宣告灭绝。因此,要想发展和保护好地方民俗体育则必须要解决人的问题。以作为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庐陵民俗体育为例,股子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林少平和78岁的师傅林英石老先生,一旦这2位老人不幸离世,则股子灯的魅力则将永无面世机会,这也为其他地方的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工作敲响了警钟。纵观我国地方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根本核心在人,只有构建有效的民众参与体验模式,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切实扩大当地群众基础,只有让他们充分参与并体验,才能使其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识提高,更会形成接受和继承民俗传统体育的主动力量,使民俗体育得以长久生存。解决传承人断代问题则需要从实质上发挥文、教、体“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综合优势,让民俗体育走进校园、社会,加深当地学生、民众对民俗体育的情感,积极扩大继承备选队伍,并通过文化建设的形式,文化部门联合高校通过分级、分层的形式加快落实对我国地方民俗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工作,对各地民俗体育的内容和存在意义进行综合等级评定,对有影响力的民俗体育整合内容,使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有序化、完整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道路,从而为我国的地方民俗体育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效的传承环境。

[ 1 ] 阮小娟,阮晓春.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 J ].民族传统体育,2015(24).

[ 2 ] 高思越.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思考[ J ].统计与管理,2015(2).

[ 3 ] 刘海超,张振东,翟昕.少林功夫的开发经验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

[ 4 ] 段丽梅,杨小凤,张伟,张晶.传承与俱进: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现代化路径分析——以非遗项目花棍舞(打莲湘)为个案[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4).

G85

A

1674-151X(2017)03-14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6.074

投稿日期:2017-02-16

衢州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6QSKG09ZD)。

郭大勇(1979—),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民俗方向)。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体育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漫画民俗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