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隐性资源为课文架起一道通往心灵的桥梁

2017-07-12林爱春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祥林嫂司马迁隐性

林爱春

“我记得童年月光下随意读过的诗句,却忘记了教室课堂里辛苦背诵的文章。那些别人告诉我的了不起的伟大,都进不了我卑微荒漠的世界。”

每次当我想起这句诗时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这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如何才能架起一道联通语文和学生心灵的桥梁?”

一、注意挖掘课文本身所包含的隐性内容

任何一套语文课本,课文都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任何的语文教学都以课文教学为重点。课文既然如此重要,那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实际上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范例。但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其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课文必然又多了一层更特殊的使命——政治、思想、文化、情感等隐性内容的载体。但是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必然有其时代背景,有作者独特的思考、情感和体验。它在情感、思想、文化等方面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僅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更能指引学生,提升学生,使之素质提高,能力增强,情感丰富,德智美全面发展。这样,课文又肯定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这个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文的角色,从实际出发,注重利用课文背后的隐性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介绍司马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史记》的内容和价值,介绍项羽和刘邦的生平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当然这也可让学生自主完成。但当学生了解这些后,对司马迁,《史记》,刘、项的感受和以前很不一样,从而对文章感兴趣了。在疏通字词后,在完全了解鸿门宴的过程后,学生对刘、项的认识又加深了。刘邦虽贪财好色,胆小怕事,但他随机应变,知错能改,任用贤能,能屈能伸,处事果断,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项羽虽力能扛鼎,有万人敌之能,充满英雄气,但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妇人之仁,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是一个多情而又有较多缺点的英雄。如果老师让学生去阅读《报任安书》后,再让学生思考写作《鸿门宴》时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人生观,怎样的价值观,学生会更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魅力,从而对司马迁,对《史记》,对刘、项有了更新的认识。

注重挖掘课文本身所包含的隐性内容,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再以课外的内容去辅助理解课内,将隐性与显性结合,学生的知识面扩宽了,情感丰富了,对历史和人生也就有了新的认识。

二、注重语文教学中隐性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高考大纲明确指出: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但这些能力都是隐性的,难以具体地感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呢?

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不仅仅只是内容的教学,教师决定一切,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一方面带着学生进入课文,另一方面又要教学生如何理解、体悟、鉴赏、探究。这一块许多教师有意无意大部分是这么做的。但关键是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意识,他们自己知道如何读一篇文章,如何教一篇文章,但在教学中不去予以体现,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长此以往,连自己也感觉课文和考试没有联系,因课上得好但学生成绩不好而烦恼。实际上考查的一切材料是课外,知识和能力要求都是课内的。

例如《祝福》,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会把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作为重点,但如何分析呢?先在文中找到有关祥林嫂的内容,再对其一一分析。从她的外貌、神情、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重点看她几次眼神的变化,容貌的变化,后再进行综合归纳。再联系相关背景、作者、祥林嫂周边的人,如鲁四老爷、夫妇、柳妈、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等因素,将祥林嫂放在大的环境中去看她的悲剧。教师在引导学生这样分析了,对祥林嫂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但这不够,由此应进行归纳。在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要的,那如何分析?上面是个最好的例子,教师顺势归纳,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应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先对此一一分析,主要看其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再联系作者、背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和环境描写等综合分析,既有微观分析,又有宏观分析,从而全面地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本身、内涵、命运背后的原因。后面再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去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生就可自主完成,而在考试时如果是小说阅读,自然也就会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了。

实际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也得以培养和形成了。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不仅能了解社会,体悟情感,而且也会看到作家对社会的反映,作家的使命感。试卷上的选文一般也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在试卷分析时进一步明确,学生也就不会感觉学课文没有用了。这样,将隐性的、难以感知的能力化为具体可感的体现在实际操作上的技能的时候,课文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的桥梁就形成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祥林嫂司马迁隐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