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人文化

2017-07-12赖威贤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赏月练习册亲人

赖威贤

今年的中秋之夜下了点小雨,虽不能赏月,但一家团聚,也其乐融融。大人在悠闲地边品尝节日美食边喝茶聊天,小孩子笑着、跳着,提着灯笼兴奋地走街串巷,好不热闹。而侄子却只反复跑出去看月亮是否出来,又总是失望而归。我便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得写作文《中秋之月》,要写亲人团聚一堂赏月,月亮不出来,怎么赏月,我怎么写?”

“月亮不出来我们不也照样‘赏月吗,你就照写呗。”

“不行,老师特别交代,这‘写景特指‘描写月亮。”

侄子的话让我陷入思考,我们语文老师设计作业时是不是要体现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文明文化的基础。而侄子的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显得不够人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作文要求的条件范围限制过于狭窄。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老师不可能准确预知未来某一时间的天气情况,所以作文要求中不能限定“写景”特指“描写月亮”。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团聚一堂”。若老师命题时不考虑这些因素,部分学生没办法完成,只能造假。其二,哪怕学生家里“亲人团聚一堂”,花好月圆,这个作业也显得不够尊重“人”。因为老师没有给学生预留完成作业的时间。中国传统是在中秋节晚上团聚赏月的。今年中秋假期是从9月6日到8日,中秋节在9月8日,9月9日星期二是工作日,学生一早就要上课。既要观察体验赏月,又要把过程写下来,学生什么时候来完成作文这一过程?要么在亲人团聚一堂赏月的时候,他自己待在房间里孤零零地写作文;要么在赏完月大家哈欠连天回房睡觉的时候他独对孤灯在半睡眠状态下完成;要么他乱编一个提前两天做完。

看着闷闷不乐的侄子,我想起自己读书时代都对节假日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不用上学,可以玩;恨是恨那作业太扫人兴。老师总怕我们玩疯了,忘了学习,就用一大堆作业来约束我们。繁重而生硬的作业就像一个冰桶,把我们心中对节日的期盼和那过节的快乐祥和气氛浇得烟消云散,冻我们心里冷得直打哆嗦。

时隔十几二十年,现在的节假日里语文老师给学生设计的作业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对博罗县几所中学、小学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访问,我了解到这样的情况:

1.寒暑假。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寒暑假的作业就是《快乐寒假》或《快乐暑假》,外加日记、摘抄词句、命题作文(通常是《快乐的××假》),有些学校还要求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写读后感。

2.传统节日和元旦、“五一”、小长假。通常在传统节日里,语文作业是试卷一张外加练习册习题和作文一篇,题目是“快乐的××节”之类的作文。

3.国庆长假。试卷增加至2~3张,还有练习册的习题,或抄写,有些学校会布置课外阅读,还有雷打不动的惯例——作文。

那么学生对这些作业有什么看法?在我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觉得过于繁重,有半数以上学生坦言没有办法完成这些作业,并且一致认为《快乐的××节》之类的作文非常令人扫兴,“让人过节都不得安生”。一位一年级学生说:“放两天假,要做三张试卷、两页练习册,我都不想放假了!”还有学生说:“清明回来要写《××的春天》,重阳回来要写《登××山》,去哪里都要写写写,我哪儿也不想去了!”

繁重且无趣的作业搞得学生都不想放假,不想过节,甚至外出游览都没兴趣了,这样学生的生活还有什么乐趣?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无责任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布置作业才能体现人文化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要预留给学生玩的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学习,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如家务劳动、人际交往等。对于孩子来说,玩也是一种学习。尤其是在节假日,不能让作业把学生的假期剥夺了,这样的假期等于在家自习,没有放假的意义。

2.注意学科间互相协调和搭配,如针对政治和语文,语文和历史,语文和地理等学科之间互相联系的知识,几个老师出一份综合性的作业,不但给学生减负,更让学生在运用知识方面得到锻炼。

3.把语文生活化,學以致用,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轻抄写,重实践,把学生从繁重的抄写和文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家里做些更有趣的、更有实际意义的事。

4.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担心没有文字记录的要求学生就不去做。没有负担,又好玩又轻松的作业学生会高高兴兴、出色地完成的。否则,做什么都要有个作文来佐证,为作业而作业,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

以下是我设计的各种节假日的一些作业,仅供参考:

1.春节。用相机记录春节,展现各地的春节习俗。

2.清明节。搜集某位先人的生平事迹或听长辈说说家族的起源、变迁等故事,挚诚地拜祭祖先。

3.父亲节、母亲节。亲手为父母做一份礼物,给不在身边的父母打电话问候,或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

4.端午节。学习包粽子,或调查粽子的种类、各种包法。

5.劳动节。学习一项劳动技能。

6.中秋节。在亲人团聚时倾听亲人的心声;或者给不能团圆的亲人打电话问候;或者给长者做个灯笼,陪长辈做个游戏;或者走亲访友,看看各村各地中秋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小吃等。

7.国庆节。语文老师可以联合政治老师、历史老师一起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访问退伍老人,听他们讲发生在本地的战争故事;用相片展示家乡的美。

8.元旦。与家人一起说说过去一年的收获,谈谈对新年的畅想。

这些作业都倾向于实践,虽然我们没有要求学生把事件、感想记录下来,但只要学生做了,这事就会成为素材印在学生的心里,以后写此类作文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有感而发,有事可写。

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把语文用于生活,知识才不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文字或学过即忘的符号。我希望语文老师在设计作业,尤其是设计节假日作业时,给予人文关怀,留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放假、过节,让孩子们能在玩的时间里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刘志云,董京峰.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原则.

3.吴芳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4.陈剑华.中小学生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

5.陈志伟.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横河中学)

猜你喜欢

赏月练习册亲人
练习册
练习册
你是我的亲人
中秋赏月邀请会
亲人
中秋赏月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