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积山石窟

2017-07-11灵霄

读者欣赏 2017年7期
关键词:塑像石窟

灵霄

初到甘肃天水的游客,多半是奔着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而来的。这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5A级景区。

麦积山之秋   摄影/梁荷生

顾名思义,麦积山像一个麦堆。可是,这是怎样的麦堆啊!等亲临于此,才发现这个名字太过直白简单。其實是老天用它巨灵的巧手雕刻出的一个玲珑剔透的紫砂盆景,不小心一失手,掉到了人间,掉到了这个树木葱茏、山清水秀的地方。

在悬空的狭窄栈道上晃晃悠悠地往上爬,心跳得非常厉害。有很多雕塑已经封闭了,不让游客参观,多少有些遗憾。不过开放的那些已经足够让你兴奋,透过铁丝的网眼看那一尊尊雕塑,仿佛偷窥到了天堂的一个角落。

麦积山   摄影/史玉山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他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图,这图景被称为“麦积烟雨”,是天水八景之首。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游览麦积山,不像游览别处的景色,一定要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恰恰相反,越是阴晴不定,越是雨脚如麻,麦积山越会有迷人的风致。因为此时的麦积山周围会飘浮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将麦积山的所有景物都变得朦朦胧胧,似梦似幻。走在其中,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称其为“麦积烟雨”,名副其实。

关于“麦积烟雨”,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相传有一年,西王母过生日,天宫里的所有神仙都去给她拜寿。在寿宴结束,回天宫的路上,众位神仙忽然看到下界有一座修建精美、胜似天宫的奇山。他们落下去一看,这山上千座洞窟,万尊佛像,洞外栈道凌空曲折,洞内壁画金碧辉煌。殿宇楼阁都被青山环抱,再加上这里树木成荫、环境清幽,真是修炼的好地方。

他们一高兴,都不想再回到那个毫无生气的天宫,只想在这个清净之处好好修炼一番。第二天,玉皇大帝上早朝,登上大殿一看,居然冷冷清清,一个神仙都没有。他疑惑极了,心想:众仙难道都睡过头了?他派手下打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结果汇报来说,是因为下界有个麦积山,修建得十分精美,众位天神昨天从那里经过,见到那么美丽的一个地方,都不愿意再回天宫了。玉皇大帝听后十分生气,于是下令将天神速速召回,违令者重重处罚。

众仙正在麦积山快活,听到来使宣读的圣旨后,都被迫无奈地返回了天庭。玉皇大帝害怕众仙再看见麦积山,又会不想留在天宫,就下令让麦积山终年云雾弥漫,让人看不清楚。谁知道,有了云雾的萦绕,麦积山越发妩媚动人。天上的神仙是看不清楚了,地上的老百姓却饱了眼福。于是,千百年来,“麦积烟雨”一直被冠为“秦州八景”之首。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时期开始建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带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石窟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

仰视麦积山石窟,栈道曲折。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麦积山高达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米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面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北周时期的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就连美国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绝妙的美感。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麦积山石窟第4窟 七佛龛(北周) 摄影/王琳

麦积山塑像有数千身,这里只能指出几件较有代表性的杰作,起“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东崖造像,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与上七佛阁紧接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头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方,脚虽盘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像在动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头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了出来,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之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牛儿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4个字。相传在明朝某年四月初八那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时,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麦积山周围还有几处引人入胜的风景点。如麦积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汉末年雄居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避暑宫。当年的避暑宫,亭台楼阁错落,曲道回廊相连,琉璃碧瓦泻翠,红墙金龙辉映,三檐四簇雕凤,花影翠竹婆娑,银练珠玑飞溅。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碧焕彩的避暑宫早已绝迹,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飞瀑、古柏苍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异兽尚存,组成处处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观。

麦积山石窟第4窟   摄影/任世琛

麦积山金刚力士   摄影/王琳

麥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避难天水时所作《山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描写麦积山的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猜你喜欢

塑像石窟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浮尘
世界上最高的塑像
塑像和井
咏叹
夜宿石窟
散落的雕像
夜宿石窟
魔怪石窟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