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湾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7-07-11郎树德

读者欣赏 2017年7期
关键词:伏羲史前先民

郎树德

静静流淌的清水河,无言地诉说着大地湾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见证了大地湾先民走出蒙昧、迎接文明的艰辛历程。

条带纹三足钵

秦安大地湾文化 口径27.5cm 高12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秦安大地湾遗址209号墓出土。随葬品,出土时已破碎,后经粘对复原。夹细砂陶,敞口圆腹,底附三足,造型独特。中下腹饰整齐的交错绳纹。口沿内外均饰紫红色条带,沿外彩带宽约2至3厘米,沿内彩带宽约0.5厘米。由于长期使用,口沿外着彩部分脱落。纹饰简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博物馆   摄影/汪国富

在100年前的中国,人们对于上古时代,即夏商周王朝之前中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众多的古代神话传说。其中被列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和女娲,其神话故事为人们广泛传颂,这与甘肃远古历史的关系尤为密切。

伏羲又名“庖牺氏”,传说生于古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他“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智慧超群,不仅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而且教会人们结网捕鱼。女娲则是一位胆力过人的女性,曾炼石补天,拯救众生。他们两人本为兄妹,后结为夫妻,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出土文物如汉代画像石、马王堆汉墓彩绘帛画以及河西、新疆汉墓棺板画中,两者的形象多为人首蛇身,手持规矩。

为了缅怀先祖,天水市城西有明代兴建的供奉“人文始祖”的伏羲庙,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市区西北三阳川渭河南岸有座卦台山,传说是伏羲象天法地始画八卦的地方;秦安县的陇城建有女娲祠。根据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不仅最早开发天水的应该是伏羲和女娲,而且他们还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伏羲既然是“人文始祖”,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萌芽孕育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这一段历史正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如何看待伏羲女娲的传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伏羲文化?

大地湾遗址复原场景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天水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研究结果表明:至迟在距今8000年前后,渭河流域方圆数百公里内已有一支原始先民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制作出我国第一批彩陶。他们以及后来的仰韶文化先民在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甘肃东部众多的史前考古发现中,以秦安大地湾遗址最为著名。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部的五营乡邵店村东,距天水市百余公里,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4年及1995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发现史前先民居住过的房址、储藏物品的窖穴、烧制陶器的窑址、墓葬等700多个遗迹,出土了近万件陶、石、玉、骨、角、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历史风貌。大地湾等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与伏羲的传说是否矛盾?

我们认为,大地湾考古和伏羲文化,两者不可相互替代但相辅相成。虽然它们各有各的内涵,一个是以实物为证,另一个则是古史传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两者的研究结合起来,整合历史和考古资源,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共同探讨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起源。两者的关联在于共同說明了甘肃东部地区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让我们一起看看伏羲与考古成果的紧密关联。

地域的重合

伏羲生于成纪,天水的史前文化极为发达。大地湾遗址共有五期文化,第一期是前仰韶文化,第二至第四期是仰韶文化,第五期是常山下层文化。其中第一期文化是年代最早的遗存,距今8000年至7000年,比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还要早近千年。同类遗存在甘肃东部、东南部已发现多处,它们是耤河流域的天水市师赵村、西山坪,渭河流域的武山西旱坪,西汉水流域的西河宁家庄、礼县赵坪、盐关,嘉陵江流域的徽县柳林等遗址。实际上,在甘肃东部及邻近地区,在每条史前遗址较集中的河流谷地,大多都会有大地湾一类的中心遗址,如秦安寺嘴坪、西和宁家庄、礼县高寺头及庆阳南佐等。大地湾、高寺头、南佐遗址均发现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仰韶晚期大型宫殿式建筑,它们应是中心遗址的大会堂。仰韶文化晚期这类中心遗址的出现不仅表明聚落的分化,而且标志着距今约5000年前史前社会正处在向文明社会大步迈进的重要阶段。

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发掘现场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

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即教会人们种田捕鱼;“养牺牲以供庖厨”,意思是饲养家畜以供食用,这说明伏羲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大地湾一期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一批炭化植物种子,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大地湾的重要发现确认了我国西北地区是黍的原产地之一。黍俗称糜谷,是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农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陇西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业品种,从而使甘肃东部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仰韶文化的窖穴中还经常发现有堆积成层的粟的遗存。这说明黍和粟是当时的两种主要粮食品种。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均为农业文化,经济结构由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组成,但各期所占比重不同,总的趋势是农业逐步发展,尤其是仰韶文化晚期农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刀、陶刀数量较前成倍地增长,储粮的袋状窖穴大量增加,动物骨骼中猪类标本一期最少、四期最多,鹿科标本正好与此相反,表明狩猎比重日渐下降,家畜饲养业日益发达。

家畜饲养业此时也已产生,农业提供了部分饲料,定居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大地湾出土的猪下颚骨中,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1至2年的幼猪比例高达78.9%,这与我们现代人宰杀猪的年龄相吻合。从群体死亡年龄判断,这些猪应为人类畜养的家猪。部分墓葬中随葬猪下颚骨的现象,表明了人类和家畜的密切关系,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家畜的存在。与此同时,射猎捕鱼仍是人们获取食物的来源之一,大地湾遗址发现的许多箭头、鱼钩、网坠就是明证。

漩涡锯齿纹束颈壶(俯视图)

 蛙纹壶 马家窑文化   天水杨家坪  ←漩涡纹平底瓶  马家窑文化 

彩绘符号及刻划符号

传说中有伏羲造书契的功绩。在大地湾一期的钵形器内壁发现一些红色彩绘符号,二期的钵形器外壁亦刻划有16种奇异符号,某些符号惊人地相似。许多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探索中国文字起源和形成的重要线索。

彩陶纹饰的天文历法

传说中还有伏羲象天法地始画八卦的记载。史前先民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文现象、日月轮回、季节交替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彩陶纹饰的解读中,许多学者指出,出现了描绘天象的星斗、太阳、月亮等纹饰。

以考古工作者的眼光来看,伏羲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与发明农业的“神农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等众多传说人物以及事迹一样,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前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生活情景。因此,伏羲与女娲的传说与考古发现两者并不冲突,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吻合的,两者相互佐证,共同复原了甘肃东部地区史前史的辉煌。

有关伏羲的记载中,古人总结了他的几大贡献:始作八卦、结网渔猎、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音乐与历法,等等。从现代考古学研究成果来看,上述发明不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涵盖了整个史前时代,甚至包括早期文明時代。比如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依靠采集渔猎为食物来源,当时就有渔猎工具;嫁娶之礼,如果理解为女到男家,则为父系社会,学界一般认为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晚期父权制开始建立,大地湾此时出现了男性崇拜物以及相关证据;至于造书契,如果理解为刻画符号,那么出现在7000多年前,如果理解为文字,则是4000年前左右的事情了。所以,如果根据古史传说去推测伏羲年代的上限下限,难免相互抵牾。有鉴于此,我们还是暂且不要将伏羲定位于特定个人、部族、时代,而是先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时代的代表来看待,较为妥当。

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是一项多学科参与的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认识,对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特征、原因及机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进而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过去,我们认为中华文明仅有从商代开始的3000多年历史,现在学术界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一致认为,我们中华文明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而包括天水在内的渭河流域的远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根,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满天星斗中的一颗明星。

加大考古研究的力度,是深入伏羲研究的重要途径。伏羲的传说及研究成果对考古工作者产生过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坚信,对大地湾以及史前文化的深入探索也将促进伏羲文化的研究,两者应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为弘扬中华文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伏羲史前先民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史前悲剧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伏羲画卦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
史前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