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责的反思和个体的救赎

2017-07-10朱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反思个体历史

摘 要:《朗读者》通过讲述前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与少年米夏的不伦之恋以及对汉娜的审判的故事,展现了两代人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揭示了大屠杀与汉娜等普通人身上“平庸的恶”的联系。本文认为,之所以犯下大屠杀这样的滔天大罪,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人的不思想、不判断、盲目服从——即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平庸的恶”。而要战胜这种“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考。

关键词:反思;历史;个体;平庸的恶

作者简介:朱茜(1986.4-),女,汉,浙江台州人,硕士,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助教,研究方向:西方宗教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战后反思

《朗读者》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德国少年米夏与一个曾经的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的不伦之恋的故事。在这场不伦之恋的外衣下面展示的是战后两代人对历史的反思。

在小说法庭审理部分,通过审判者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和施害者汉娜及她的同事等被告的言行举止,表现了这些战争一代对历史的反思。对汉娜等纳粹战犯的法庭审理中,可以看出,这场审判毫无公正可言。法官和律师等人所代表的本该是公平正义,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只是想通过合法的途径将被告送进监狱,给这场集体犯下的罪行找几个替罪羊,只是为了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对于历史,对于犯下的罪行,汉娜的同事们一点反思之意也没有。即便是汉娜,虽然她承认了对她的指控,但是汉娜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责,没有反思过历史。文本中战后一代对历史的反思主要体现在米夏及其同学身上。以米夏和其同学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负罪与羞耻中成长起来,因为父辈们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两代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年轻一代仅仅关注历史中那些确凿无疑的犯罪事实,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反思的目的只是要给父辈们定罪,把他们暴露在羞耻之下,为战争的罪责找出承担者。

二、人性的丧失

(一)平庸的恶

“恶的平庸”这一概念是犹太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针对大屠杀中普通人身上体现的恶提出来的。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阿伦特早就阐释了“根本恶”的观点,她认为大屠杀中所体现的恶是不能用贪婪、自私、卑劣、怯懦等人类的罪恶动机来解释的。然而,1961年阿伦特参加了针对纳粹头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审判后,她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审判中,她看到了那个玻璃亭中的男子,她感觉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一点也不粗野,他既不阴险狡诈,也不凶残蠻横,恐怕他除了对自己的升职比较热衷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作恶动机。于是,阿伦特洞察到艾希曼完全不明白自己做的事是什么样的事,他也不愚蠢,而是完全没有思想,正是这种无思使他成为大屠杀时期最大犯罪者之一。由此,阿伦特提出了“恶的平庸”这一概念,她认为大屠杀中的恶不是“根本的”而是“平庸的”。“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思考要达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何况涉及恶的瞬间,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带来思考的挫折感。这就是恶的‘平庸”。[1]

(二)《朗读者》中“平庸的恶”

汉娜作为《朗读者》故事的主人公,她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出生在赫尔曼市,曾在柏林西门子公司做过女工,二十一岁时加入了党卫队,成了集中营看守,战后她挨过所有能干的工作,她没有家庭,没有亲戚朋友,可以说她就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从她与米夏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善良的人,在纳粹统治时期做出了让人大失所望的举动。在参加了对汉娜的法庭审判后,米夏对这个曾经深爱的女人在法庭上的回答简直无法理解。他决定去死亡营地寻找事实。为什么人能够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在路上司机告诉了他答案:刽子手和这些受害者没有任何仇恨,杀死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是的,在集中营汉娜心安理得的挑选着囚犯,在教堂着火中,她因为秩序、职责而任由囚犯被火烧死。她不会有负罪的感觉,因为这是她的工作。

三、人性的复苏与启示

在《朗读者》的故事中可以说朗读是一直伴随着汉娜的,直到汉娜自杀。当汉娜是集中营看守时,她让体弱的女囚为她朗读。战争结束后,朗读成了米夏与汉娜约会时的常规节目。而且在汉娜入狱之后,米夏也一直通过录音机为汉娜朗读。通过朗读,汉娜学会了读写,通过朗读汉娜开始反思历史、反省自我,因为在朗读中汉娜展开了各种思考。

阿伦特提出“平庸的恶”后,她主张思考能产生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要战胜“平庸的恶”需要诉诸思维,与自我进行对话。因为思考可以让人面对邪恶时找到内心的良知,产生抗恶的力量。和阿伦特的主张一样,施林克在小说中用朗读作为拯救汉娜灵魂的方法。朗读中人们会产生思考,最终是思考使汉娜得到真正的反思和良心的觉醒。

故事中“朗读”贯穿文本始末,作者用朗读唤醒了汉娜沉睡的思想。自我朗读中,她在思考历史,思考自己的罪责,思考自己所犯下的“平庸的恶”。思考使她有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她认识到个体的道德责任。于是在即将出狱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因为她要为集体犯下的罪行负责。即使她死了,可是思考使她的灵魂得到救赎,人性得以复苏。

注释:

[1][美]汉娜·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58.

参考文献:

[1][美]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5]鲁仁.德国百年行迹[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德]施林克.朗读者[M].钱定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反思个体历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新历史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历史上的4月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