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角色”到“自我”有多远

2017-07-07沈周霄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莉迪亚假装角色

沈周霄

小说是从早餐桌上开始的,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母亲玛丽琳在大女儿莉迪亚的碗旁摆上了削好的铅笔和她的作业,父亲詹姆斯正开车去往上班的路上,哥哥打着呵欠从卧房走下楼,妹妹正坐在椅子上嘬着麦片。但莉迪亚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

故事开场的第一句话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单是这开头,这本名为《无声告白》的小说就已让人欲罢不能。全书十二个章节间虽有时间上的跳跃,但行文却收放自如,借助照片、电话、日记本、烹饪书等物件引出一连串的人事,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多线交织并行,各个人物命运的起伏都在恰当时刻被予以烛照。

小说中,每个人都有着心中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受阻时,作为女儿的莉迪亚就成了平衡家庭各种需要的主角。父亲不善交际的自卑,母亲渴望不同的未酬,都转嫁到了她的身上。“莉迪亚——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成为这个中心。”作为华裔移民的后代,莉迪亚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她只能寻求家人的认同。于是,她一次次假装在学校合群,假装喜欢物理,假装喜欢一切能讨父母欢心的事,在一次次扮演他人期待的角色之后,她迷失了自己。幼稚的成熟,过分的乖巧让她成了自我人生的“局外人”。“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这是她失踪前对妹妹汉娜说的一句玩笑话,读着让人心疼;书中不止一次描写到她的笑容——明媚的、清晰的,又是多么讽刺。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他们之间的爱和恐惧从来都是“无声告白”,他们保持着这世间最近却又最远的距离。

这是本写美国华裔家庭的书,却分明地映照着中国当下的教育。我曾看过一位父亲喜欢篮球,于是逼迫着不满十岁的儿子学习打篮球;我曾听过一位母亲觉得钢琴能培养气质,便把女儿送去学钢琴;我亲身经历着中国听话式的教育——从小就让孩子要听话,对孩子最大的表扬就是“你真乖”!中国的家庭和中国的教育总是设想着把孩子塑造成这样或那样,却恰恰忘了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他该有的模样。一颗种子,落在了土里,或长成大树,或开出花朵,或成为小草,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它长成它该有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生命的斑斓和命运的奇迹。

一个人当他“成为自己”的力量消失时,他的灵魂也就随之毁灭。作为一名教师,我漸渐明白——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属于学生自己的梦想,给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而这种成长的愿望是每个人内心早就深植的,教育无非就是把这些东西激发出来罢了。

《无声告白》告白的是华裔家庭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人”的故事。正如封面所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莉迪亚假装角色
路过你的窗前
罕见,体内拥有两套DNA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朋友圈,有2 亿人假装在学习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假装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