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的误区分析及策略建议

2017-07-07籍富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6期

籍富仙

摘 要 高效的课堂源于教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精准的把握及创造性的使用。本文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总结了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指出应尊重、理解、批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关键词 教材使用 教材观 用教材教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

1.拘泥教材,教学视野受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是“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表现为过分依赖教材,教材上有的不敢舍弃,教材上没有的不敢延伸。把“以教材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纲领,使教学视野受限,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关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个课题,90%以上的教师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

(3)合作交流。

(4)教师点拨:错位相减的方法及注意点。

(5)公式應用。

(6)学生练习并小结。

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处理方式完成了一节课,重难点突出,有学生活动、教师点拨、总结归纳,但整堂课很平淡。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教材所限或是因自身资源的缺乏,使灵动的课堂变为了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是不会一下想到错位相减这种经典方法的,因此,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展示交流的成果,整个课堂将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学生将会在展示中提升思维活力,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处理不当

新课程强调“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1]。在实践中,教师们摸索出了许多的教学模式:自读、质疑、点拨、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馈展示、评价质疑……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没有内涵的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2016年山西省晋中市组织的中青年数学教师技能赛中某位教师关于“双曲线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1)多媒体复习椭圆性质。

(2)自学、交流双曲线的性质。

(3)学生展示、总结。

(4)完成例1,进行练习。

整个流程仅有学生活动,没有教师讲解,更没有渗透解析几何的研究思想。这样的课颠倒了主次,为形式而形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数学要学知识、方法、规律、思想。

3.对教材理解肤浅、不具有深刻性

(1)对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体系不清晰。如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由于选修中导数内容的加入,在必修1降低了求值域的要求,旨在避免繁琐的技巧训练冲淡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但由于教师对编排体系不清晰,所以在必修1用多个课时对值域问题进行讲授,使本来紧张的课时更为紧张,也冲淡了课标对必修一的定位。

(2)对教材的广度和难度定位不准。如讲完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后,为了函数性质的完整,教师还要补充周期性且要进行所有性质的综合,这样难度和广度均有了提升,给初次接触高中数学的学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事实上对于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照课标建议的处理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在多次接触、反复体会、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完成的”。[2]

(3)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精准。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活动会失去方向,会给学生学会知识增加困难,甚至会给后继内容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古典概型这一内容有两个重点:是不重不漏列出所有基本事件,还是会用公式计算简单古典概型的概率。其中前一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后一个,忽略前一个如何不重不漏列出所有基本事件,致使第二重点的解决受到影响。

(4)教材处理没有凸显数学本质。讲数学必须讲出内容的本质。解析几何解决两类问题,一是研究曲线的方程,二是通过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上述“双曲线的性质”这节课应利用双曲线的方程研究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离心率、顶点、渐近线。而该教师用学生的活动统领了整节课,使整节课偏离了解析几何的本质。

4.情境的创设过于生活化,数学味不足

新课程强调,尽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要切合实际,符合学情。某位老师在讲“抛物线”生成的时候,采用折纸法折抛物线。这个过程15分钟左右,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了,但是有些学生并不知道原理是什么。究其原因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动手上,并没有深思形成原理。事实上利用多媒体FLASH研究抛物线的生成既简单又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且所用时间也短。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且数学味明显。

5.教材的再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创造性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编写的教学素材,具有面向全体的特点,但缺少针对性。当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教材内容时,应设置具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教材要求;当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于教材内容时,应略去某些简单内容并做适度延展。但实际中教师再处理教材的能力还是不足,创造性还是不强。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误区成因分析

1.没有厘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细化,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编写高考大纲的依据,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导航,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而“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3]。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它们都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显性化。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就会有差异,对同一内容的处理方式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无论用哪种教材,都必须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契合点,才能完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厘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出现了以教材为本的现象,不敢对教材进行补充、修改、删减、调换,使得创造性使用教材受限。

2.教材编写的原则把握不准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应当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和发展。”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体会编写原则,所以才会出现拘泥教材,缺乏创造性的现象。

3.对新教材的特点理解不够

新教材更加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其产生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注重问题引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循环形成知识体系。正是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需要教师在平时积累教学资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对新教材的特点理解不够,出现了形式为主、本质为辅的现象,出现了为情境而情境、为模式而模式的现象,出现了知识必须一步到位的现象。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界限不清

面对一个新知识,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引领,哪些方面学生自己能学会、理解。可否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设疑检查、促使学生思维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点,讲知识重点、难点、关键,讲规律、方法、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界限分明,使得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建议

1.树立合理教材观

对教材的认识是使用好教材的关键,应把教材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教学资源”。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蓝本,在此基础上以课标为准则对教材进行补充、修改、删减、调换,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为教学效果最优化奠定基础。

2.尊重教材,汲取教材精髓

尊重教材,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找到适合教材内容的授课方法,让教材所蕴含的精髓与数学魅力真正展现出来。譬如导数概念的形成一课,教材是通过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等生活实例引入的。这样的教材自然、亲切,体现了课标的理念,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习热情。所以,教师授课时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彰显教材魅力,让教材发挥应有的价值。

3.挖掘教材,优化教材弹性

课标中明确提出:“教材编写时,内容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带着批判性思维选择性地接受,使教材弹性最优化。

(1)重组教材顺序,让教材更具合理性。必修2是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初步。若按必修1—5,选修2-1,2-2,2-3顺序授课,这两块知识将在高一第一学期完成。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心理上需有一个过渡期,且必修1的函数相比较初中数学,抽象性、概括性、深刻性均有了质的提升。如果再进入必修2立体几何的学习,又会给学生增加一个门槛。如果调整成必修1,3,4,5,2,这样既会分散难点,也会使紧张的课时略有缓冲。因为必修1用的课时长,必修3用课时较短。必修2最后一节是空间直角坐标系,如果这一节完后进入选修1的向量几何,然后再学习圆锥曲线和常用逻辑用语,这样知识体系将会具有系统性,教材更具合理性。

(2)优化知识形成过程,让概念、原理更具鲜明性与可接受性。如“函数的零点及存在性定理”一课,课本上首先以“观察几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实例引入,然后总结出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后,给出函数零点概念,接下来又以二次函数为例探究出了零点存在性定理。这种处理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误区,只有二次函数才有零点,只有二次函数这一模型才能使用零点存在性定理。所以,需要引入一些非二次函数的例子打消学生这种理解误差,使零点以及存在性定理建立在所有函数基础之上,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

(3)补充、改编教材,使教材更具完善性。教材不是完美的,它也是在逐步发展成熟的,因此教师应勇于质疑教材,带着批判性思维审视教材,优化教材。如关于“正余弦定理”的内容,对于教材上的处理方式笔者不太赞同,应适当的弱化一下正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配置一些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中与正余弦定理相关的题目。这样既强调了正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又强化了正余弦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变形能力。

(4)重视例题、习题的教学,使教材更具灵活性与深刻性。在圆锥曲线部分没有给圆锥曲线下第二定义,所以讲完“曲线与方程”一章后,笔者把教材上这两个题目放在一块让学生观察:

通过比较比值的不同,引出了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既丰富了教材,也让教材更具有了灵活性与深刻性。

4.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注重学生的生成资源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预设,但真实的课堂又是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行进的。因此,教师应领悟到课堂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非预期思路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且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在课堂上学生首先探究到的是根据n为奇偶分类讨论的首尾相加法。这教材上的思路不同,但筆者及时调整了后面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避免分类讨论,应该如何推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相当活跃又经推波助澜气氛更加热烈。所以要善待且保护学生的非标准思路,让学生的生成资源成为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叶饶城.数学课程标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戴成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5).

[3] 叶饶城.数学课程标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