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转型

2017-07-07裴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

裴娜

摘 要 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多年来部分不良师生关系导致的师生互伤事件频发,本文分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发展趋势,提出高考改革创造的教育生态环境下传统师生关系的转型。高考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将走向人与人的内在心理关系,并真正形成与信息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和谐的、共享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共享型师生关系 人与人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深层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等现象;师生关系又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特殊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还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关系,最终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社会中两种不同的角色存在,作为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密切关联的。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人的发展从主观层面主要受限于有形的物质发展和无形的精神发展。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成就一个健康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师生关系可以奠定一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基调。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不完善的亲子关系带来的伤痛,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即将到来的成年人生的其他诸多人际关系埋下伏笔,反之亦然。这不是将教师神圣化,也不是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这是师生关系的事实属性。因为绝大多数人成年之后遇到的痛苦根源都在于成长过程中没有被解开的思维枷锁,而这种潜意识思维认知会影响个体发展。教师是学生进入成年人社会前除父母之外的唯一重要他人,是唯一有机会可能会解开学生思维枷锁的人,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关系中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其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伴随教师一生的重要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间接影响教师的人生价值感和意义感,反之亦然。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彼此的精神成长,最终成为师生彼此健康成长的助力或阻力。

大学入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在尊重人格的独特性、自由性、平等性、自我实现性等这些人性本質特点的基础上,多举措并行,注重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将综合素质培养和注重个人优势成长相结合,确保教育更加科学、公平、公正和公开,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使得我国的教育制度更具有中国特色,更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才兴国的宏伟大业。特定历史阶段的招生考试模式是有效的,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传统高考模式提出了挑战。新时代背景下与社会物质极度繁荣相对应的人的精神需求日益提升。传统高考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受到教育考试环境的影响而使师生双方面均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导致“师生互相伤害”事件频繁发生。新的招生考试政策的出台更加顺应青少年个性心理发展需求,保证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师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将直接推动师生良性心理关系的转型发展,有助于促进真正“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想构建。

一、高考改革凸显师生关系的内隐本质

马克思视域下的人的平等、自由、和睦相处的关系是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根本特征。从师生关系的人际关系视角来看,理想的“和谐师生关系”也应是平等、自由、和睦相处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在学校中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我们可以把教师这一概念理解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高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的专业人才。依据该定义可见,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深层实质还是一种法律关系、道德伦理关系,在师生的互动关系中,教师仍然握有主动权。虽然从人类本质关系来讲,人与人是平等的;从法律角度来讲,师生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主体;从教育的理想追求来看,师生也应该成为平等的对话者。然而从社会组织结构来讲,实际上师生的关系就是教育关系和伦理关系,无论是在体力、智力、学识、社会地位等方面,教师都占据优势,师生关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笔者认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以精湛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其厚积的智慧,运用教育心理学技术、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其积极人格品质,最终形成的双赢互惠师生关系。

高考改革促进了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发展,愈发科学化、人性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录用标准推动了学校生态系统内部的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育人观等的健康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向平等的人与人的内在关系转型。然而,师生关系所包含的社会组织结构层面的法律、道德伦理等社会关系不会消失,师生关系只不过转变成了显性不平等、隐形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把握这种复杂的关系也对教师的学识、道德和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须要提升教育使命感,教育的显性师生关系是“一切为了学生”,隐性师生关系更接近于“双赢互惠”。教师不仅是权威者和付出者,教师应秉持“上善若水”的信念,甘居低处,滋养万物;教师应该学问渊博,明目清心,大智若愚。教育过程应成为教师修身养性、参悟人生的大道。高考改革促进师生关系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利于师生关系真正走向人与人的平等型关系。

二、高考改革推动师生积极心理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以师生间的心理认知为前提、以心理情感为中介、以外显行为为表现的。一般来讲,心理认知会引发心理情感,心理情感会促进行为,反过来行为亦会增强心理情感体验,心理情感体验亦会进一步强化心理认知,这样就形成了师生关系的良性或恶性互动循环。

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价值观、“唯分数论”的个体评价观等,造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以成绩论英雄”的现象。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上级领导的关系、家校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社会和教师的关系等一系列围绕着学校教育的庞大社会关系网络都紧密围绕着“成绩、分数”。这种压力也导致社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分数、成绩。高考更是被误解为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新高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优势成长”,有利于师生彼此的多元、全面认知。高考改革将会推动中小学校全面铺开综合素质课程,小学普及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多元地认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包括认识学生独特的心理过程、能力、个性等,便于因材施教。新高考影响下的教育生态环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聘用标准将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心理学能力素养、师德和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考核,并且通过加强在职教师专业培训来提升教师综合专业素养。教师的积极自我改变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积极的认知评价都会伴随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同时引发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如:热情、信任的目光;尊重、平等的对话;机智的引导等。教师在自我提高、自我欣赏的同时,真正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并帮助孩子们成长。学生亦会在教师精心营造的理解、尊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尊重、信任教师。积极的情感联结和行为互动亦可达成。

三、高考改革促进共享型师生关系的生成

基于教育历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发展历程,师生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神圣型师生关系、权威型师生关系、平等型师生关系、服务型师生关系四种类型。神圣型师生关系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知识最早是与巫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具有神圣性特征,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代表神或上天的意志传授知识,民众被认为没有认识上天或神的能力,只有完全依赖神或上天的使者才能够获取天启。因此最早的教师是神的旨意的传递者,其高度无人可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我们将当时这种师生关系命名为神圣型师生关系。权威型师生关系是神圣型师生关系的发展,权威型师生关系不再是神与人之间不可跨越的等级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的等级关系,这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进步。传统、个人魅力和法律制度都决定了教师的权威性。例如:年龄是某些社会区别和分层的基础,在非工业社会里,这种年龄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教师具有年龄上的优势,自然形成权威师生关系。平等型师生关系是权威型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学校班级授课制度的基础上提倡的。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了教育场域,缺少教师和学生中的任何一极,教育场域都无法建构起来,所以,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交流、沟通的关系。服务型师生关系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教育成为商品,教师成为服务者,学生成为消费者,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业产业链的附属产品即是服务型师生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极其复杂,师生关系亦是如此。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往往是某种师生关系为主导,其他几种师生关系也会并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要求。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行动力、有作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全人类的人!高考改革有利于创造顺应时代的开放教育环境,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育生活更为开放,教育生态环境更通透,人人可接受教育,共同分享、交流和进步。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的使命除了更注重“人性”的培养,其另一重大使命即是人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来提高自己和改变世界,培养青少年对信息进行分辨、思考、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将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除了更加“以人为本”,师生间也更加注重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共同信息体验、共同信息探索和思考、共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等。师生关系因此真正成为一种共享型师生关系。

如果说平等、自由、和睦相处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就是信息化时代提供的开放共享环境。所谓共享即分享或共同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共享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精神。共享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和谐师生关系。高考改革举措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共享”特征,开放教育环境,将信息共享真正引进学校课堂,构建纵横交叉、多向流动的信息渠道。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将真正在教育中得以实现,真正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课堂信息即课堂知识不再只属于权威和教师,知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知识变成帮助学生思考的工具,知识最终真正转化为思考沉淀后的文化内涵。共享的开放课堂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学生在脑力激荡的分享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一个乐观、自信、健康的人。共享开放的课堂,信息是多样的、情感体验是多层次的、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学生在这样包容的氛围中更容易形成多元的、积极向上的人类观、世界观。和谐师生关系在高考改革的生态环境孕育下才会真正达成。

参考文献

[1] 汪丞.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2(9).

[2] 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3] 何象.生態型师生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闵容.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1).

[5] 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5(6).

[6] 万作芳,任海宾.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
多省市英语高考回归全国卷的探讨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高考改革下英语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
高考改革背景下职业高中
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育学的影响探析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