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舞蹈学科教学观

2017-07-06谷莉张艾嘉

中国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情趣想象力舞蹈

谷莉+张艾嘉

核心素养从2014年初开始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议焦点,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细化为六大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不是所有素养和要点以及关键表现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度来进行。

舞蹈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本文所涉及的舞蹈学科教学是单指面向普通小学、普及性的舞蹈教育,可以从以下三点阐释。第一,舞蹈学科教学是面向普通中小学生的普及性舞蹈教育。它区别于精英教育。第二,舞蹈学科教学是以培养一个“完全的人”,即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区别于技能化的教育。第三,舞蹈学科教学是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和健康人格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它区别于为舞台表演所提供的专业人才教育。

一、从核心素养观舞蹈学科教学

如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待舞蹈学科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健康生活中的人格健全和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这两个角度来切入。

1.从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角度观舞蹈学科教学

健康生活需要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生理角度来讲

首先,舞蹈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右脑有明显促进作用。学生在欣赏和参与舞蹈活动时,通过自身的视听感知、动作展现、情感表达和想象思维等活动,刺激右脑高速运转,将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融合延展,最终形成立体的、互相联系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对学生右脑的充分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舞蹈是身体的训练,通过舞蹈教学,能修复学生因学习生活养成的端肩、驼背、歪曲的体态,纠正身体僵硬、动作失调的肢体行为。学生会从肢体运用的本能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有意识状态,通过各种舞蹈动作与舞姿的体验,使四肢动作变得协调灵活。舞蹈还是一种表现,学生能在舞蹈中与自我沟通、与心灵对话、认识自我,有助于自我潜力的认识和开发。舞蹈家邓肯曾说到:“最自由的躯体蕴藏着最高的智慧。”舞蹈通过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表现,逐渐对身心产生影响,其中对心理的影响同样深远。

(2)从心理角度来讲

舞蹈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智能的发掘,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

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模仿肢体的运动,运用视听觉,再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感悟,指导身体协调来完成动作。这是一个由外到内、先模仿而后体验、先操作而后驾驭,直至达到心灵的自如表现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充分体现出舞蹈是集头脑、心灵、身体为一体的艺术特征。

在普及性的舞蹈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更能帮助学生产生角色认同。我们针对有不能自我约束、不愿参与舞蹈活动、不擅于表达情感、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合作等行为表现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证明,在课堂上的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动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逐渐被吸引、被启发、被鼓舞,获得认同感,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学会认识自己、接受别人,学会了建立正常的交往习惯,提高了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并在集体活动中养成团队意识。

2.从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角度观舞蹈学科教学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命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审美情趣,以“美”育人,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对每一个青少年来说,他最开始对美的理解可能是初级的,要通过普及性教育来引导、培养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不仅影响学生个体,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

学校的教学改革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按照审美情趣培养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两种能力。“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我们的各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意表达展示平台,例如课前表达。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舞蹈展示,可以展示一段舞蹈,可以讲舞蹈知识,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创编舞蹈等。虽然只是每节课的“三分钟表达”,但学生把它视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学生们渐渐地更加乐于表达、展示、欣赏,也不再觉得舞蹈“高不可攀”。在课前表达的实践中,感悟、鉴赏、创意加工、自信展示与表达这些环节紧密相连并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学生亲身经历了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 “无知”、无意识中形成了独立、自信、积极的健康人格与感悟、尝试、了解、表现美的情趣,也形成了独立思想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创造,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达到人与知识和谐的状态。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旨归的舞蹈学科教学理念

我们在对核心素养的六大内容进行一定的认知和分析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两个在未来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会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美在真实、贵在独特,并进行阐述。

1.美在真实

美在真实主要指两个方面。

第一,美是真实中的体验。何为美?如何界定?这两个问题不论在美学界、艺术界还是学术界都还没达成共识,属于各说各话,百家争鸣。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著名的美学论断“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更具有说服力。我们认为,在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哪些为美,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真实的体验。一位美学研究者曾说过美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我们认为,如果单纯从视觉角度对美进行认识只能是肤浅的,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获得真实的感受,学生才会在感悟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形成意象,从感性认识获得心灵上的升华,才能获得美的感受。在舞蹈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个带着真诚、真心的作品,鼓励学生运用舞姿诉说自己的故事,抒发自我的情绪与心情,帮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跳支舞,遇見一个未知的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美在真实”。

第二,美是真实不造作。我们力求减少炫目的专业技能、花枝乱坠的形式,改变统一的评价标准,重视舞蹈本体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巧妙融合。在舞蹈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单纯强调传授技能,而是着力于育人,育全面的人,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我们的舞蹈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普及性的教育。这里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舞蹈相对陌生,甚至对舞蹈有无认识、无尝试的“抵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采用单元式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的基础上自创动作,淡化 “教”的环节,学生因此反而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动作语汇,原创性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也同时让学生的舞姿、舞句、舞段得到提升,这些都是“美在真实”的身体反应。

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中,我们强调用自然美、社会美等一切美的形式,来引导教师和学生,来提升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心灵。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也曾谈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智能,那就需要帮助发展学生非学术的智能,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能否让学生有机会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舞蹈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也许我们只是在为学生孕育了一颗具有可能性的种子,它不一定开花结果,绚烂成长,但赋予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是教师、教育者们必须做的。

2.贵在独特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一个人真正成才的前提条件。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没有思想的自由,哪来的“完整精神”,又何谈生长?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艺术就是创造和个性的最佳展现方式。我们力求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人,

首先,让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每个人的意象世界都有不同,想象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回过头想想,以往我们强调技能的传授,往往是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有一个立足之地。但从培育全面的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一个人不注重体验,对艺术无感受、无认知、无情感,他拥有的是多么苍白的人生!这与一个技能机器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同时,想象力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它使人具有批判的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失语,也不会被大众的思维所挟持。因此,在舞蹈学科教学中,我們通过“自主—开放、多元—体验、综合—实践、创意—表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更加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善于交往、乐于表达的“和谐”的人。

其次,让学生拥有创造力。拥有了创造力,个人想象力的丰富才可能创意无限,它是促使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在舞蹈课中,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学习内容十分灵活,我们每个单元的内容中都包括即兴舞蹈、自编舞段的内容安排。在舞蹈课中,学生始终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在即兴的情况下促使身体与大脑思维互动连接,这种最本能和直接的连接更容易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思维是属于原创范畴的,具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

综上所述,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舞蹈教学着重培养具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具有较高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的人,培养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独立思想与健全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才可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今后,在舞蹈学科教学中,我们还将依据“美在真实、贵在独特”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实践学习与研讨总结,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舞蹈学科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情趣想象力舞蹈
舞蹈课
爱情趣数字
想象力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雪地上的舞蹈
四格情趣
卷首语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