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探索

2017-07-03崔珍珍

东方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改革对策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背景下,以供给侧改革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为出发点,从新兴产业的市场产值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发展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促进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呈现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愈发突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实现去产能、降成本和转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在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选择。

就有关战略新兴产业的界定,早期西方国家学者Porter(1980)认为,新兴产业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变化等因素使得某种新产品或新服务得以市场化而新形成的产业[1]。Stefan Kesting(2010)认为新兴产业是那些因行业环境的变化或者完全新的而使其自身经历着显著的新的增长的产业[2]。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国内学者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界定冠以“战略性”。刘洪昌(2011)认为,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科技含量高、技术关联度高、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的朝阳产业,具有战略性、创新型、导向性等特征[3]。林学军(2012)认为,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对本国、本地区有重大、长远影响,可以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4]。孙国民、王新新等从战略意图、产业结构升级等视角对战略新兴产业进行了不同的界定[5-7]。

在政府支持方面上:Cotti C(2010)利用美国新兴能源产业乙醇的数据发现,州政府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措施对乙醇产能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8]。马军伟(2013)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而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较多障碍,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优化金融结构、推进股权投资的理性回归、创新金融技术或金融产品,来实现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结合[9]。还有一些学者就政府补贴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动力、研发效率及产出效率等方面展开研究,也得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10-15]。

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上:Dallas认为,我国应借助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16]。熊勇清、李世才(2010)就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耦合发展的思路,对两者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17]。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影响因素、商业模式以及与传统产业的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18-22]。

综上所知,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就其研究成果来看,对各新兴产业间与各区域间的相对优势和发展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对金融支持、政府扶持以实现战略新兴产业改革、转型、创新等任务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深水期和攻坚期。因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1,战略新兴产业产值不断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战略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中。特别指出,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和10.4%。其中,2014年,环保专用设备和监测仪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达到了24.4%,电子信息制造与软件两大主营产业主营业务同比均增速为15.6%,中国规模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4.75%,太阳能发电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达到60.3%。

可以看出,在我國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新兴产业逐步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带动作用。2015年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8%,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约束、产业升级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新兴产业的消费需求等,都在意味着战略新兴产业的最大机遇的到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战略新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当前经济发展异常复杂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主动适应和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

从2.2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我国的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均增长10.2%和6.8%。由于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其发展速度快,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且从按教育程度所划分的人口结构上看(图2.3),我国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一直占据很大的比重,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达到260万以上,研究生人口达到11万之多。新兴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来支撑其发展,高水平人才的增加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人才保障。

3,战略新兴产业区域上发展差距相对缩小

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产业链比较长,因此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资源的集中,以形成地区优势产业进而带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群的形成,通过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形成高度集中的产业群。从《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整理》中可知,所圈定的发展领域有很大的相似处,其在发展过程中各区域利用各自的资源、市场环境、创新能力等优势发展其区域优势。

从图2.4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绝对的优势,中部和西部的发展弱于东部地区,但其差距在逐渐降低。由于东部地区市场环境、技术创新和资源经济条件的地区优势,其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很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占全部矿产资源的80%以上。此外,石油、煤炭及其他各类有色金属基础储量也比较丰富,其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而中部的资源优势相对较差,其针对人口结构其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良好。

4,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使其列入发展规划。发改委提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科技的制高点”。如湖北省在国家级战略机遇条件下推动其产业升级,且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三大战略的区域规划的实施,也为湖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了发展平台。从图2.5中可以看出,其R&D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和高新技术产值不断上升,尤其是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4.18%,且2015年湖北省获批设立自贸实验区,也从侧面反映出湖北省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

考虑到战略新兴产业区域间竞争的激烈和各自发展力量的分散性,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发展。如青岛黑晶科技获VR领域“2016中国创业榜首”、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累计投资近7亿元助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湖南联通为扶贫村捐赠价值70万元的60KWP光伏电站设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虽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自主知识产权少、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转化困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央进一步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的出台,实施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对各个产业的优惠政策,使得新兴产业的销量大幅度增长。但我国的科研经费与发展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如2014年,我国的科技支出额只占总财政支出的3.5%。且,我国的经济并没完全实现市场经济,创新环境没有完善;战略新兴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我国相关的风险相关的投融资体系和政策还不够健全;其产业的性质需要政府的扶持,我国的一些税收和出口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缺乏及时性和延续性;我国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少走弯路。

2,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新兴产业的相对优势逐步凸显,最终导致各区域间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和广东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领先于其它地区,且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增加值较为接近且处于较低水平。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产值中广东省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江苏省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产值排居第二,且2015年的新产值接近广东。其他省份新产值较高的分别有:山东省、北京市、上海、湖南省。由此可见,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广东地区。

3,发展过程中产业趋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社会、政策、自然等原因导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的趋同性。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结构趋同性较强的行业集中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由于这三大行业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必然会因产业链的需求导致其产业的趋同性。一般而言,相邻区域之间发展方式相似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同一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高度相似。如长三角地区中沪宁杭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我国经济效率的低下,资源利用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同时限制了高效率产业的发展。

只有在相邻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如处于环渤海的北京利用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优势在第三产业上取得了成效,而同处于环渤海的天津利用其海港优势,其第二产业成为它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且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研发科技资源缺乏

为落实“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我国加大了对高科技研究的投资力度以支持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等的目标。但从图3.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科研经费和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虽在持續的增加,使得科技的成果和专利发明数量在增加。但高科技经费的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低,科研成果与投资总额不成正比,政府仍需鼓励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增加科研机构的投资力度。

四、对策建议

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要在供给侧引领新常态的背景下,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全盘统筹规划,在我国的国情和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区域各产业的发展。

1,制定和落实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落实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一是制定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和加强金融政策上的协调。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列入规划,在思想上和战略上重视其发展。加大产业政策、财政税收、金融监管等政策的保护,适应鼓励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新兴产业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个健全、有序、合理的制度保障。增强政策的扶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主题,建立有效、合理的政策保障体系。二是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并适当的引导和支持相关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适当的成立专门性的对战略新兴产业服务的金融办事机构,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的动态和金融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措施体系。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相互融合。三是完善风险投资的监管机制。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上的支持,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管理、市场经验和经营策略上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资的产业,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不多,且投资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对其引导,以降低其风险。鼓励有条件上市的新兴产业上市,拓宽资源的来源,实现主体的多元化,使战略新兴产业健康有利的进行。

2,积极培育市场需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制定和扶持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一要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宣传力度,鼓励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和公共投资领域的应用,引导居民的消费理念,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为新产品提供发展环境。二要坚持以企业为主,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辅的手段,以保证新兴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三要注意根据战略新兴产业的地区差异,对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的配合使用不同的政策合理的发展。

3,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创业引导资金政策对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要求,大力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建立对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风险的基金补偿,支持小额创新投资企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实行贷款贴息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参与的信贷投入。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流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4,加快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

一是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战略新兴产业是刚兴起的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研经费的支出。因此,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开发,形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是提高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对技术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及其的建设,使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等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和信息咨询,实施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促进资源的共享。三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带动,战略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的引导。我国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吸收新知识,扩宽知识面,还需要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吸收,积极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创业,以壮大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olicy[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96,19(1-2):85-90

[2]Stefan Kesting, Judith K.Pringle.“Idetifying Emerging Industries”Report to Ministry of Womens Affairs. 2010,6-7

[3]劉洪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87-92

[4]林学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2

[5]孙国民.战略新兴产业概念阐述界定: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第32卷 第2期

[6]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4):1-5

[7]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08):第9期

[8]Cotti C,Skidmore M.The impact of state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tax credits in emerging industry: thanol production 1980-2007[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10,76(04):1076-1093

[9]马军伟.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10(01):第1期

[10]郭晓丹,何文韬.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R&D补贴信号效应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9)

[11]肖兴志,姜晓婧.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创新基金投向:传统转型企业还是新生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13(1)

[12]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

[13]黄先海,宋学印.中国产业政策的最优实施空间界定---补贴效应、竞争兼容于过剩破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5(4)

[14]熊正德,林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32( 1) : 26-33

[15]任曙明.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 0--23

[16]Dalla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High -tech Industries: An Empirical Study [A].434-436

[17]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1)第31卷11期

[18]吕铁,余剑.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05):18--26

[19]王宏起,苏红岩,武建龙.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4):28-34

[20]罗倩,李东.基于价值链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研究--以战略新兴产业样本数据为例[J].软科学. 013(07):18--23.

[21]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04):第32卷第4期

[22]孙早、宋炜.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12,34( 8) : 20-30

注释:

[1](东部地区包括:广东、北京、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海南、江苏、东部三省(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西(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新疆、青海(12个省(区、市))

作者简介:崔珍珍(1989--),河南商丘,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主要方向是金融学。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改革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