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馆藏“辽白瓷”

2017-07-03张鸿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造型分类工艺

【摘 要】本文以锦州市博物馆(以下简称“我馆”)馆藏“辽白瓷”为例,试从“辽白瓷”的产生、分类和“辽白瓷”的胎质、造型、工艺、装饰方法及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大家共同感受“辽白瓷”的文化魅力和珍贵之处。

【关键词】辽代白瓷的产生 分类 胎质 造型 工艺 特点

锦州市博物馆,自1953年建馆以来,经过几代文博人的艰辛开拓,现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集收藏、保管、教育、研究和展览于一体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万七千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一万五千余件,有陶瓷、书画、铜器、货币、玉器、石器、杂项等十七个门类。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我有幸负责馆藏瓷器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发现造型不同的馆藏辽白瓷在我馆馆藏瓷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有的是上一级博物馆拨交而来的,有的是征集而来的,有的是馆际之间交换而来的,有的是接受捐赠的,还有的是辽西及我们锦州地区出土的等等。造型多样,有碗、盘、罐、壶、瓶等多种器型。作为文物保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当我走近图案古朴的辽白瓷,都会浮想联翩,它们留传至今,是我们民族兴衰荣辱的实物见证。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浅见,仅以部分馆藏辽白瓷为例,谈一谈对辽代白瓷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辽建国以前,契丹人以游牧渔猎为主,制陶、制瓷并无基础。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辽王朝的始建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五代,时间的跨度与北宋王朝并行。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辽史·兵卫志》载:辽神册六年(921年)耶律德光“略定州,俘获甚众”。又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天赞二年(923年)秋,郁及阿古只略地燕赵,攻下磁州务。辽圣宗时大举南下入侵宋朝,迫使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此后的辽宋关系比较缓和,辽朝的国力也日益强盛。“澶渊之盟”前后五十年左右,定州也在辽国的控制之下,由于契丹侵扰定州境内的次数较多,所以辽朝陶瓷工匠当以来源于定州窑区者为多。故此,辽代白瓷与北宋定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认为,辽白瓷中的高档白瓷,应为辽代掳掠的定窑工匠所烧造。辽代的瓷窑址,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情况来看,赤峰的缸瓦窑,林东辽上京窑和北京龙泉务窑及辽阳冮官屯窑都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其他。根据辽代墓葬、塔葬、遗址中出土的陶瓷,可将辽白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器物造型取自中原地区传统的形制。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些是从北方流入契丹的,更多的是由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而器物的造型主要模仿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定窑、邢窑、磁州窑的同类器物。但他们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其原因是烧造的地点不同,比如碗、盘、罐、执壶、渣斗、盒等等。另一类是带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物造型,比如仿皮囊壶的鸡冠壶,盘口的注壶、长颈瓶、穿带瓶,还有方盘等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的瓷器越少,其中鸡冠壶在辽代瓷器中当属最具特色的造型。

辽代官窑的瓷器精致,民窑的瓷器粗朴。辽代白瓷按胎质可以分为细和粗两种。精细的辽白瓷,瓷化程度高,与定窑的上品相似。胎体的薄厚度适中,胎质细腻,釉质白而光洁,釉色或是白中闪青或是白中闪黄。在烧造的过程中,工艺考究,大都采用单体的匣钵装烧。辽白瓷的精品,器物内外全部挂釉。赤峰的缸瓦窑,早在1975年就已发现了刻有“官”字款的支顶窑具残片和刻有“新官”的完整窑具,这些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该窑为辽代的官窑和新官窑。该窑的白瓷产品以碗、盘、碟、杯、瓶、壶、罐等居多。我馆馆藏的辽白瓷“官”字款碗(见图1)出土于锦州市义县巨粮屯乡邰屯村,此碗通高5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5厘米,敞口,圈足。胎体轻薄,釉色白中闪青,有锯痕,通体施釉,内有“官”字款,其胎釉及工艺与定窑上品较为接近。

粗的辽白瓷器,通常胎体比较厚而且胎质粗糙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居多,为了增加瓷器的白度多仿磁州窑产品在器物上施一层化妆土来弥补胎质的缺陷。这种做法早在唐五代时期的定窑就有了,可见辽窑在当时是受定窑的影响。辽阳冮官屯窑就以烧造白釉粗瓷器为主,是一座较大的民窑。辽代白瓷粗品釉色有灰白、黄白,纯白等色。色调上亦有粗和细之分,烧造工艺比较简单,采用叠烧法。粗品外底均无釉,有的器物外壁挂釉仅及口边之下,有的至下腹部,有的则将近底足部,有些比较厚釉的器物有泪痕和堆脂痕。通常在盘、碗等圆器类的内底处,有三到四个椭圆形支钉痕。此类白瓷在辽代各窑址中均大量出现,可见在辽代白瓷中属大宗产品,在当时作为日常生活用器被人们普遍使用。我馆馆藏的一件辽白瓷盘(见图2),盘通高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5.8厘米,口沿有脱釉,上腹部微内拢,侈口,圆唇,圈足,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造型均勻,口沿部有一道凸棱,内有四点支烧痕迹,通体施白釉,釉不到底。支烧痕迹是叠烧工艺的特点也是需求量增大的体现。

辽代白瓷碗、盘可以分为斜直腹、弧形腹、花瓣式腹三种。我馆馆藏的辽白瓷印花花式盘(见图3)就是花瓣式腹。此盘通高2.9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9厘米,盘为花式撇口,平底,胎体较厚,上施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黄且釉不到底,内有模印花纹。葵花口盘宋、辽以来比较常见,因盘口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

我馆馆藏弧形腹辽白瓷碗(见图4),此碗通高7.9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6厘米,直口深腹,圈足,胎体厚重,造型均匀,口沿部分严重脱釉。

辽代白瓷罐通常以高领,敞口,圆腹圈足比较常见,但也有中原地区流行的短颈罐。如我馆馆藏的辽白瓷罐就是短颈罐(见图5),侈口,圆唇,圈足,施白釉,釉色细腻,釉不到底。胎体比较厚重,造型十分均匀。

执壶是辽代白瓷中比较常见的器物,而且形制多样,以敞口细长颈曲流曲柄圆腹执壶、管状口折肩圆腹曲流曲柄带盖执壶、葫芦式执壶、瓜棱式执壶较为流行。我馆馆藏辽白瓷执壶是属于第一种器型(见图6),此壶通高16.3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7.7厘米,侈口,直细颈,广肩,削圆腹,曲柄,圈足。胎体厚重,釉色泛青,肩部一侧有短流,一侧有一带状曲扳手,肩部有一圈凸棱,腹部装饰有弦纹。

以上介绍的是我馆馆藏辽白瓷中原器型的一部分,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了解我馆馆藏辽白瓷契丹器型的部分。

契丹形制的辽白瓷,应该是陶瓷工匠为了适应辽朝的特殊需要而烧制的瓷器制品。林东辽上京窑以烧造白、黑釉瓷器为主,还烧极少量的绿釉器。白瓷釉色纯白无堆脂现象,光泽强而温润。此窑是辽代晚期的一座官窑,因窑址在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所以规模不大而且所烧造的瓷器都非常精致。该窑的白瓷以杯、碗、盘、碟、瓶、罐、壶、盒为最多,但也有具有契丹風格造型的鸡冠壶、杯口长颈瓶、海棠花式长盘、长把壶、方盘等器物。在此着重说白釉鸡冠壶,鸡冠壶是辽代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常被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辽地出土的鸡冠壶包括孔鼻式和提梁式两种。鸡冠壶的造型是来自契丹人游牧时用来盛水或者盛奶的皮囊壶,早期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堆出的皮绳、皮扣,皮革缝制痕迹很逼真,很清楚地保留了契丹人游猎生活的形迹。我馆馆藏辽白瓷扁身捏环梁(提梁式)鸡冠壶(见图7)虽不是官窑器,但是最具有契丹民族特点的器物之一。此鸡冠壶通高25.4厘米,腹围51.5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9.4厘米,直口,圆唇,鸡冠梁,扁圆腹,圈足。胎体较厚,胎质较粗,颈饰一圈堆棱,肩部两侧饰鸡爪纹,壶身两侧有皮囊式凸棱,通体施乳白釉,釉不到底。具有中期鸡冠壶的特征。

辽白瓷盘口长颈瓶为浅盘式口,细长颈,丰肩收腹,平底或圈足,流行于辽早期和中期。早期盘口较浅,丰肩瘦腹,中期盘口较深,瓶体修长。盘口穿带瓶是在盘口长颈瓶的两侧上下各置两个桥型穿带孔鼻。我馆馆藏的一件辽代白瓷盘口穿带瓶(见图8)于凌海市沈家台镇张杠村出土,此瓶通高37.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7厘米,盘口外侈,丰肩收腹,平底。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腹两侧有四个穿带耳,通体施釉,釉不到底。盘口壶的样式有扁体和圆体两种,体侧的穿带耳可系绳,便于骑马携带,亦称背壶,古代称携壶。此壶系圆体。

盘口注壶是在盘口长颈瓶的肩部一侧置流而成,多出现于辽代中期和晚期的墓葬。我馆馆藏辽白瓷盘口注壶(见图9),于凌海市沈家台张杠村辽墓出土。此壶通高26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8.5厘米,盘口圆唇,长竹节颈,丰肩收腹,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腻,肩部带流,壶颈部和壶身断裂修复,壶流有磕伤,盘口断裂粘接。此壶出土为确定张杠辽墓的时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辽白瓷素面的较为多见,但也有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及白釉绘黑、绿色彩斑、贴塑等多种装饰。其中刻画花装饰既有定窑单纯以线条为装饰的一类,也有磁州窑以较深胎色和洁白的釉色形成反差为装饰的一类。前者是由于胎色较白或刻画花以后再施化妆土的缘故,后者则是先在深色胎体上施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刻画纹饰,以致刻画花部分露出胎色,形成白色地子、深色纹饰的装饰效果。剔花则与磁州窑风格相同,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化妆土,然后在其上划出纹饰轮廓,再剔去纹饰以外地子上的化妆土,露出深色的胎体,形成以深色地子衬托白色纹饰的装饰效果。锦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辽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填彩梅瓶(见图10)即属此类,具有磁州窑的特色。该瓶通高39.8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9.7厘米,圆唇,短颈。广肩,削腹,圈足。胎体厚重,造型秀丽,上腹部黑色地子划印白菊花,中部饰莲瓣纹,下部素面,施白釉。梅瓶最初是以盛酒器出现的,因其造型优美,后来逐渐演变成观赏器。

辽白瓷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一朵迷人的奇葩。它既继承唐朝的传统制瓷技术,又吸收了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辽白瓷无论在施釉、造型、瓷胎、款识、纹饰和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辽白瓷的生产深受辽人尚白的影响,特别是高档瓷器中以白色者居多,且其质量并不输给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的定窑白瓷。

参考文献:

[1]张桂莲,尹红.辽代白瓷辨析: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第三辑[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郑志宏.斗色争艳:锦州市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张鸿超 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造型分类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