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天台山道家文化觅踪

2017-07-01李福蔚

生活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天台山学说中华文明

李福蔚

摘要:宝鸡天台山有“伯阳山”、“玄关”、“老子‘授经台”以及“尹喜故宅”等有关道家学说创始人的遗迹以及“老子骑牛过玄关”、“老子著《道德经》并授予尹喜”的传说故事,为“文化寻根”、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探觅老子等人的行踪及对其学说的记问。

关键词:天台山;中华文明;学说

一、天台隐玄圣

天台山位于市南郊,秦岭北麓,有“平畴突出三千尺”、“气压昆仑天柱矮”的雄伟博大之气魄。据传,天台山原为“百神”所在的“昆仑之墟”,故几千年来贤圣名士多在此隐居潜修,说经传道。又传系“九皇(人皇)降谕终南一脉”,称其为“西泰山”,为黄帝纪念炎帝埋葬于此所封。不仅风光秀丽、景色如画,而且因人文始祖炎帝的活动踪迹而闻名于世。晋人孙绰《游天台山赋》:“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元代罗霆震曾对老子会访尹喜而吟《吟先岩》诗曰:“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散关道德经。”

所谓玄圣,是指“古时称有治天下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庄子·天道》:“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古时道家称“有王之德,但不必居王之位”的人为“素王”。“素”含质朴之意。这里的“玄”,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玄者,天也,元气也。”《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台山的伯阳山海拔1741米,传为老子隐居处。此山“陡壁四面,当隘一门,架一板桥,行难并肩。”老子就在此处隐修,研究“道”的玄机,故又名“禅堂山”。后世为纪念老子在此处隐修,峰顶有古建,内供奉老子。

关于玄圣老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说:“昔在浩劫,有圣人名太上老君,自开辟以来,传弘大道,历世将为帝者师,至殷阳甲十七年(公元前1408年),自太清境分神化气,下降托孕于玄妙玉女计八十一年,于商武丁九年(公元前1333年)二月十五日降生,生而皓首,故号曰老子。老子者,老君也。”

后世关于老子生平介绍:原名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乡曲仁里人,春秋时著名思想家,因传说他“生而皓首”故名“老子”。又载:老子是春秋时陈国人,陈被楚所吞并,故记为楚国人。生平不详,比孔子年长20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名耳,字聃,曾任周王室藏宝史(国家图书馆长)。使他有机会博览天下典籍,而形成高深的学问,后因周室衰微,而辞官归隐。途径大散关,因关令尹喜挽留和劝说,于是著述五千言,即后世传为道家经典的《道德经》。出关之后,再无人知其下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奉为道教始祖,仙化为“太上老君”。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曾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这番话中可知,孔子对老子的高度赞誉和老子的那种身为大智者的高渺形象。

总之,天台山以道教著称于世,为道教“祖庭”、“玄都”之地。

二、伯阳启玄关

著名学者文怀沙说:“有个词叫‘知道,与之相反的叫‘不知道,这是很奥妙的词语。”这个奥妙就是你对“道”知之多少。以老子的“字”伯阳命名的“伯阳山”,就是老子“述而不作”到“既述又作”《道德经》文本产生之地。亦是“道”的源头。将“道”的廣阔无边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传,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而游散关时在关令尹喜请求下,乃停关中,隐居于此,从而给后世留下了“老子骑牛过玄关”的故事。玄关位于伯阳山。“风透玄关”被喻为宝鸡八景之一。伯阳山是天台山风景区的第二大景观,亦为第一大险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阳而命名。传说当年老子在华山潜心修炼,混元老祖感其心诚,便为他指点迷津。混元老祖说:华山虽好,但在此修炼者多,极不清静,你可到宝鸡天台山去修行,那儿山高景深,很是幽静。老子听了师傅的话,便打点行装,骑着青牛,西奔而来。到了宝鸡天台山后,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选定了此山(伯阳山)居住。因有玄关挡道,老子便催动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洞高2.5米,宽2米,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了“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动人故事。在伯阳山,还传说伏羲氏、鸿钧老祖、孙膑、葛洪等在此留居过。现在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宽3米,深3.1米,内供老子坐像一尊,高1.4米,正襟危坐,神态安祥。在此山道,还有支锅石、老鹰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点,它们都流传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所谓“玄门”,泛指入道之门。有“玄关大启,正眼流通”之语。《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pìn),雌性。认为“道”就像微妙的母体一样,生殖万物,故称“玄牝”。“启”者,打开之意。既然打开此门,就不能只述不作,而要“立论著述”。对此,司马迁《史记》记述: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实际上老子刚离开洛阳,西进到函谷,心未平静,不可能立即著述,就上了华山求师修炼,后经混元老祖指点,才去天台山的。对此,《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尹喜为周大夫,散关令。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86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散关留下的《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

事实上,在老子时代,道家文化已相当盛行,对老子已有深刻地影响,否则,老子不可能穷其一生总结并实践道家学说。按照传说,道统源自三皇五帝,三皇即燧人、伏羲、神农氏。五帝既是炎帝(烈山氏、神农氏)、黄(轩辕氏、有熊氏)、尧(定陶氏、陶唐氏)、舜(雷泽氏、名重华)、禹(稽山氏、名文命)的形象。他们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统脉络。尽管故事很生动,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却毕竟是传说。除此,还有商的成汤盛世、武丁中兴;周的文王治岐、成康盛世。对此,老子就想把这些盛世、圣人的伟业记录下来。今天我们细读《道德经》81段,描述圣人形象的就有21处,占三分之一。《道德经》通篇都是对圣人所作伟业的描述,有圣人之智、圣人之思、圣人之言、圣人之行,圣人心得、圣人准则,圣人对王侯的忠告,对暴君的警示。

《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思想,在哲学上《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其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一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辩证法观点。“道”是一切的本体,是人、天、地之所共法,“道”最终遵循的是自然。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统率着万事万物,人应当顺应自然,不可违背自然,而不以人的意志强力为之,这就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观点是老子理论体系的基石。

老子与孔子的积极入世不同,老子是一个隐逸者,他不想染于天下的扰攘纷争,自世清净。认为“道”是“可为天地母”的东西,是宇宙之源,天地之本,是具有万物归宗的本源性。他不满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盗乱四起的不堪局面,主张一切以素朴,遂得天下之清平。

《道德经》不仅是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而且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已为国内外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所关注的重要经典。因此,对《道德经》产生之地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汉武虽奉儒家为正统思想,但对道家的思想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儒道两家,流脉广远,互为表里,互依共存,共同构建了华夏民族两千余年的核心文化。

《道德经》在世界社会科学领域,有与《圣经》、《共产党宣言》齐名之说,是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三本书之一。所以,鲁迅有语:“中国文化根基在于道家”。“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三、尹喜通道源

在今大散关脚下,益门镇境内茹家庄有“尹喜故宅”、“授经台”、“通仙观”等遗址。这是老子“西出散关,莫知所终”之前留在世间最重要的史迹,故很重要。除此,如磻溪、陇县固关等地均有镌刻《道德经》的石刻经幢。宝鸡地域有不少“老君庙”、道观、老君说经台等遗迹。特别是老子“授经台”相传为老子著述《道德经》并授予尹喜之处,在西府人人皆知。

关于尹喜的“道行才识”,不妨录几位《读咏关尹子》的诗,可觅尹喜的踪迹。

高士咏·文始真人

吴筠(唐)

文始通道源,含光隐关吏。

遥欣紫气浮,果验真人至。

玄诰已云锡,世荣何足累。

高步三清境,超登九仙位。

读关尹子

林希逸(宋)

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

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

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

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全宋诗》卷3118

读关尹子

林泳(宋)

杏坛之外圣人徒,千载遗编喜卷舒。

一字名篇原易卦,万言论道广聃书。

黄青丹学分苗裔,紫府仙经得绪余。

正为文章太奇崛,寻常眼目亦疵渠。

——《全宋诗》卷3468

考究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所谓“文始”,意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著《关尹子》九篇,阐述宇宙和自然规律,以养性为中心,体会虚无中的真实。据说尹喜出生时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坟(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索(古书名‘八索,八卦之说),善于天文秘讳”,在成长中,好学求索,仰观俯察,学识声高。秉性高洁自古,大度恢志,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文达。时周平王很欣赏他的学识,封他为大夫,招为“东宫宾友”,然尹喜并不看重封赏和爵位,不放自己的追求,着力研究“观星望气”,有一天“瞻见东方,有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他请周王任他为:由东西行必经之“函谷关”守令,到任后,率属下扫道四十里以候。相传老子骑着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沿渭水西行,到散关益门驻足,选择天台伯阳龙山,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他又任了散关守令,老子又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进,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为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到处寻找幽柄隐居之地,终于在终南山中寻找到一处势若飞凤的宝地,立即结草为楼,仰观乾(天)象,精思至道,号为草楼,即今之户县“楼观台”道观。被后世尊为楼观台的祖师。此为道教宫观之始。老子为尹喜讲说《道德经》之处被后人筑台记事,称为“说经台”、“授经台”。“紫气东来”一词便是广泛流布的吉语。“紫气东来”、“抬头见喜”成为春节西府人的“门联”。尹喜在“楼观台”在读经、释经(即《道德经》)的同时,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为道教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后世的道观老子作为道教祖师“太上老君”的神祇塑像,穿的是春秋服饰,形象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或握竹简《道德经》。神态玄妙,超然逍遥,立意反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智慧。以及清静无为,归真返朴的道德思想。座基前刻“道德真源”,后刻“游龙遗迹”。尹喜在道教中地位很高,常配祀于老子侧。宝鸡天台山是道家《道德经》面世之地,传播之地,也是道教流派滋生之地。如元初道教龙门派的邱处机,从磨性山、磻溪宫到陇县龙门洞,潜心研究,立派传道。又明代张三丰修道于金台观等,总之,西府的“三清殿”、“老君庙”、“老君台”道教遗迹遍布。

猜你喜欢

天台山学说中华文明
舟中晓望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题天台山铜壶滴漏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选》出版
在天台山森林公园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