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金荣辨治血精症临床经验

2017-07-01董保福马顺海杨莉陈金荣王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董保福+马顺海+杨莉+陈金荣+王容

摘要:陈金荣主任在治疗血精症时强调气血关系,指出气血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常在病理状态下表现为气血双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因此,治疗时在传统辨证分型(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瘀热互结、脾肾气虚)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巧用益气之法,通过益气摄血、益气化瘀、益气祛邪(湿热)、益气调本(五脏)等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血精症;辨证论治;益气活血;止血;陈金荣

中图分类号:R6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06-03

陈金荣主任医师为曲靖市名中医,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随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进修研习1年,深得名师真传。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40余年,在曲靖市率先创建中医男科门诊,擅长男科疾病及男女不孕不育的诊治,学验俱丰。余有幸成为名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陈金荣老师习医3年,现将陈老师诊治血精症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血精指精液中夹有血液的疾病。根据精液中含血量的多少,可表现为肉眼血精、含血凝块,或仅显微镜下精液中有少量红细胞[1]。现代医学认为,血精多由精囊炎、前列腺炎等常见病引起,此外还可见于结核、肿瘤、损伤、结石、出血性疾病等。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仅在射精后肉眼见精液中有血液或进行精液常规检查时发现镜下红细胞时确诊。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下焦精室。病因与外感湿热、过食辛辣、恣情纵欲有关,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凡劳伤五脏,或五志之火,致令冲任动血者,多从精道而出。”病机为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瘀热互结、脾肾气虚。或因湿热火毒之邪循经下注,扰及精室,精室血络受损,迫血妄行乃至精血而出;或因阴虚火热,热扰精室,伤及血络,热迫而行而见精血俱出;或因败精瘀血阻滞,血脉不通,血行不畅,夹精而下而见精血;或因脾肾气虚,气不摄血,血溢精室而成。陈老师指出,血精症的证候表现,初期以湿热毒邪的实证多见,病久则一方面累及肾,致使肾阴亏虚,另一方面则出现久病入络,败血瘀滞内结,致使血精缠绵难愈[2]。其急性期多与湿、热、瘀有关,慢性期多与气虚、阴虚有关,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精室血络受损均可出现血精。因此,认为血络受损为该病之病理结局,治疗要点为益气摄血、益气化瘀、益气祛邪(湿热)、益气调本(五脏),从而达到宁血止血的作用。

2辨证论治,强调气血

根据辨症分型,陈老师在治疗时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法治疗湿热下注型血精症;予滋阴泻火、凉血宁血之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予活血清热、化瘀止血之法治疗瘀热互结型血精症;予补肾健脾、益气止血治疗脾肾气虚型血精症。此外,陈老师将益气活血法引用于血精症的治疗,强调气与血之间的联系,指出[3]气血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在病理状态下,可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血双亏、气虚血瘀之证。运用气血之间的联系,在治疗血精症时,巧用益气活血之法,通过益气活血使气旺血行,瘀去新生,气血畅通,使精室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陈老师在传统辨证分型用药基础上,常常加入益气活血之药,如炙黄芪、太子参、茜草、三七等药,重用黄芪达60 g以达益气活血止血之目的。

2.1湿热下注湿热之邪循肝经下注,肝经环绕阴器,伤及精室络脉,迫血妄行,则血随精出。正如皇甫中《明医指掌》:“夫赤白二浊,其色虽殊,总归于火,火郁下焦、精化不清,故有赤白……”,这里所说的赤浊即血精,指出血精与火郁下焦有关。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溺血之证,不觉疼痛,其证多出溺道,间有出之精道者。大抵心移热于小肠,则出之溺道。肝移热于血室,则出之精道。”指出血精症与湿热下注,扰动肝经密不可分。陈老师在治疗该证型时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0 g,栀子15 g,柴胡15 g,黄芩15 g,炒黄柏15 g,泽泻30 g,车前子15 g,滑石15 g(包煎)、木通15 g,当归15 g,生地30 g,炙黄芪30 g,党参30 g,茜草30 g,三七3 g(冲服),甘草15 g。方中以龙胆草、栀子清泄肝火、解肝經郁热;柴胡入肝经,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黄芩、炒黄柏清热燥湿、解肝热之毒,陈老师喜用炒黄柏可减少生黄柏燥湿伤阴之弊;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当归、生地活血化瘀,养阴凉血,佐制苦寒之药伤阴;甘草调和诸药,引诸药下行,直达病位。在治疗时,陈老师不忘调理气血,益气止血,化瘀宁血,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之药如炙黄芪、党参、茜草、三七,可加强止血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阳亢则火旺,火性急迫,迫血妄行,损伤血络,精室络伤,可见血精。如《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所云:“精血……多由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扰动精室,迫血妄行……”指出血精症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有关。陈老师喜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滋阴泻火、凉血止血再合用益气活血药进行加减。方药组成:生地30 g,山茱萸15 g,山药30 g,丹皮15 g,泽泻30 g,知母15 g,炒黄柏12 g,女贞子30 g,旱莲草30 g,炙黄芪30 g,太子参30 g,炒蒲黄30 g,五灵脂15 g。方中生地、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知母、炒黄柏、茯苓、泽泻清热泻火、凉血宁血;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在上述二方基础上同样加用益气化瘀之药如炙黄芪、太子参、再合失笑散,可加强益气活血、化瘀止血之功。

2.3瘀热互结“瘀热”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血而实者泻之”。朱丹溪亦云:“血受湿热,久必凝浊”。“瘀热”一旦形成,“瘀”和“热”就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病情不断发展,即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4]。久病不愈,败精瘀血阻滞,湿热夹瘀,瘀热互结,下注精室,阻滞血脉,血络受损,可见血精。陈老师在治疗该证型时,常用桃红四物汤合蒲灰散再加入益气化瘀之药进行化裁。方药组成:桃仁15 g,红花15 g,生地30 g,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5 g,炒蒲黄30 g,滑石30 g(包煎)、炙黄芪30 g,太子参30 g,三七粉3 g(冲服)。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宁血止血;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养血,使瘀血去,引血归经。炒蒲黄活血化瘀,炒炭止血;滑石清热利尿,利湿止血。炙黄芪、太子参、三七粉,益气活血,可增强化瘀止血之效。

2.4脾肾气虚血精症后期多以脾肾气虚为主。患病日久,脾肾亏虚,气不摄血,血溢精室,可见血精反复发作。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认为血精多由肾气亏虚,精血俱损所致,与脾肾气虚有关。陈老师在治疗时往往采用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止血之法,方用大补元煎加益气活血之药治疗。方药组成:山药30 g,党参30 g,熟地30 g,当归15 g,杜仲15 g,枸杞子30 g,山茱萸15 g,炙黄芪30 g,三七粉3 g(冲服)、甘草15 g。方中山药、党参补肾健脾益气;熟地、当归补肾养血;杜仲、枸杞子、山茱萸滋肾固精;甘草健脾益气。炙黄芪、三七粉,可增强益气化瘀止血之效。

3病案举隅

王某,28岁,教师,2016年12月l5日初诊。诉精液间断呈咖啡色1月余。现症:时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余无任何不适。曾在曲靖某人民医院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卵磷脂小体+++,白细胞5-8个/Hp,无明显压痛。诊为精囊炎,应用抗菌素针剂及口服云南白药治疗无效,前来我科诊治。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乃肝经湿热、湿热下注之证。治以清泻肝火,凉血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其组成为:龙胆草10 g,栀子15 g,柴胡15 g,黃芩15 g,炒黄柏15 g,泽泻30 g,车前子15 g,木通15 g,当归15 g,生地30 g,茜草15 g。给药4剂。每剂服两天,每天服3次。12月24日二诊:大便干结、口干口苦缓解,精液颜色变浅。呈粉红色样,守前方加小蓟15 g,又进4剂。2017年1月2日三诊:血精时有时无,颜色仍呈粉红色,诉近期常感气短乏力,精神易疲乏,饮食欠佳,陈老师立即调整思路,在原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基础上,强调气血关系,重用益气化瘀止血之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60 g,太子参30 g,三七粉3 g(冲服)。再进4剂。1月10日四诊:血精完全消失,精神及饮食正常。守方3剂巩固,后未再复发。

综上所述,陈老师在辨治血精症时,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强调气血关系,巧用益气之法,通过益气活血,气行血畅,血行经内,不溢脉外,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国政.中医男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陈金荣.王琦治疗血精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6,37(6):331-332.

[3]陈金荣.益气化瘀法治疗男科病举隅[J].四川中医,1998,16(6):37-38.

[4]魏本君,郭丽丽.“瘀热”浅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31-33.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