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让计算教学活起来

2017-06-29严秋容

东方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计算小学数学

严秋容

摘要:数与计算伴随人的一生,计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更是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基本上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一直以大量的练习为核心,一提到计算,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枯燥”、“题海战术”之类的字眼。也正是这部分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却是学生深感厌烦的部分。单调的算式,繁琐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不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消磨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有关于计算方面的学术研讨,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计算方面的课例更是少之又少。2007年广东省第五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大会把赛课的内容定为“计算”和“解决问题”,笔者有幸得以观摩。如何让计算教学活起来?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无论在概念、应用题(解决问题)还是在计算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三者之间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承紧密相连的,而计算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把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一、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喜欢的故事或通过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数学,并要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数学中的计算本来是从生活情境中来,计算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计算的得数往往就是生活问题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计算课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在广东省第五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大会中,几乎所有的计算课例都运用了情境导入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一课开始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四种韶关特产,标出特产的单价,让学生选择两种食品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求平均数》一课,通过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穿珠子,并要求学生做好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是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做过这样的对比: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发现按常规的方法一板一眼去教的话,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吃力不讨好,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学得无精打采。在另一班再教学此内容时,我们尝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参观黎文生态园(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风景点,学生对此风景点已非常熟识)”。课堂教学以“参观黎文生态园”为主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为参观生态园设计最佳路线的方法,并把新课学习内容穿插在“参观”过程中,这样将计算和解决问题紧密相连,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忘记计算的单调乏味,感受计算的生动有趣。

二、让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自主探索学习

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计算知识的体系中,计算的自身特点决定教学应遵循认知的“同化”和“迁移”规律。而“同化”、“迁移”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方式之一,主要适用于那些与旧知联系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而很多计算方法的学习就适合用这种认知方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刨根究底的欲望,为“同化”、“迁移”铺平道路,在巩固旧知的同时自然牵引出新知。

很多计算课程内容是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同化”或“迁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学好了“9加几”这个内容以后,接下来的“8、7、6加几”和“5、4、3、2加几”就可以让学生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

这样,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钻研、在小组内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让其感受数学学习探索过程中的“得”与“失”、体验数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功感和挫折感,达到“做数学”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让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改的背景下,在不多见的计算研讨课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怪现象,就是学生体验探索的时间多,动笔的时间太少,大多都是在课要结束的时候,闪电似的做一些模仿练习,有些甚至一整节课下来,学生都没动过笔的。在广东省第五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课例中就有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说课堂不能象以往一样枯燥无休止地进行“题海战术”,但是当学生们理解了算理和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之后,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笔头训练的,但练习的設计必须要“精”,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提问的技巧,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一道很普通的习题,只要在提问的形式上花点心思,效果就会很不一样。如,在上面提到的省优质课评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一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林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是韶关人,如果以后你们有机会来韶关旅游的话,可以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玩,好吗?

生:好!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

生:想!

师:老师的电话号码是6……哎,号码后面的数字就隐藏在下面的式题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以下题目)

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能!

于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同样是普通的笔算练习,但是经过老师的提问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注意开展典型计算方法、典型题目的积累活动

对于一个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知识的遗忘率是很高的,如果不进行因势利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忘掉。因此有必要发动、组织学生对典型的计算方法、典型的题目进行积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有些方法或典型计算题建立定性的条件反射。如三年级下册在已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的算理已经基本掌握,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相同的两位数相乘的方法,比如15×15=225、25×25=625、35×35=1025、45×45=2025、55×55=3025、65×65=4225、75×75=5625、85×85=7225、95×95=9025,这样学生在计算中碰到这种题目,就会产生定性的条件反射,一口气说出结果;又如四年级学生经常做简便运算,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看到25×4就直接口答出100的结果,看到125×8就直接口算出1000,看到125×32×25,就会想到把32看成4和8的积,然后把125和8、25和4两两结合,达到了简便的目的。

“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的课堂生动而鲜活,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习效率提高。”是我们今后的探讨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要不断开展数学计算活动的探索,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建军. 谈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片断及反思[J]. 案例剖析. 2015 .28-29

[2]蔡登奎. 小学计算教学要让课堂变得活起来[J]. 教学创新. 2015. 56

猜你喜欢

计算小学数学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