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对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的启示

2017-06-27胡宇

关键词:海德格尔大学生

胡宇

摘 要:“诗意栖居”是后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诗意栖居理论倡导本真生存,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伊甸园。海德格尔敏锐地察觉到由于人类自身的不足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病等原因使得人类陷入了生存困境中,审美人生建构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这个承接着学校与社会的特殊群体身上表现得很明显。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对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是诗意栖居的内涵,包含着深厚的现实性和人文关怀;其次是结合大学生自身和时代弊病深入分析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所面临的困难及表现;最后是理论结合实践,探究在海德格尔诗意栖居视野下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的出路。

关键词:海德格尔;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诗意栖居;本真生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58-04

一、“诗意栖居”——海德格尔审美人生建构的理想

人类的栖居是以作诗为前提的,海德格尔认为“作诗首先让人之栖居进入其本质之中。作诗乃是原始的让栖居。”作诗允诺了栖居,是栖居成为自身的前提。作诗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天性而并非职业。海德格尔将作诗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明确地同艺术等同了起来。对于艺术的讨论详见于《艺术作品的本源》。寄存于艺术作品之中的艺术通过解蔽建立自身的尺度回归自身,使得真理得以自行置入。真理在藝术作品中得以发生,使得艺术展现出一个无蔽的美的世界。以此类推,等同于艺术的作诗其实就是真理的自我实现自我呈现,由此可见作诗一种是本真性审美性的生命体验活动。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构成了原初的统一的世界,这种完整性纯一性得益于终有一死的人在栖居中所孕育的保护。人作为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四重整体之一得以进入自己的本质。筑造同作诗一样是让栖居,负责建立和设置空间。筑造是针对“一切存在者所属的那个领域中”即“存在的澄明”而言使栖居得以自我显现,让栖居所具备的自我呈现自我的特性指明其本质就是自我成为自我的让存在。

海德格尔赋予了人看护的职能,人在为存在而烦是对存在的守护,并且他认为只有作为“此在”的人才具有“绽出”并栖居于“存在的澄明”的这种存在方式。存在的澄明就是作为存在的切近处“此在”的“此”。作为“此在”的人栖居于“此”的澄明中,这就是海德格尔眼中的人的栖居之所“家乡”、“世界”。在《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是作为揭示“存在”而存在的,“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在”不再是“存在”的揭示者。“存在”乃是先于一切的“最本己的东西”,本质上规定着此在。同时这还是一种预言性的“天命遣送的命运”。“存在”不同于既定的“存在者”,属于非现成之物。人作为“此在”,不是既定的,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特殊存在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存在是意义非凡的,只有作为“此在”的人才能理解存在。其他存在物只是一般性的存在,这些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是无世界的,他们的本性掩蔽环境中,“此在”不仅关注自身的命运追问自身的存在,而且具有追寻万物如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人文情怀。人的存在是一种“生存”,是世界脱离遮蔽的状态向此在敞开,更是一种敞开自身向澄明靠拢的过程。只有作为“此在”的人才能领悟存在。诗意栖居就是“此在”所追寻的本真状态。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困难的原因及表现

科技的日新月异将世界之根基消耗殆尽,世界脱离了原初的“天”“地”“人”“神”四重奏,转而走向“天”“地”“人”“物”的循环之中,人类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危机。海德格尔在分析了主观性的根基和非主观性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并通过对其沉思,得出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种种现象中的本质性现象。

海德格尔对现代之本质的解读首先建立在对主观性的根基分析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深刻地指出现代进入到图像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人摆脱宗教和上帝成为自身意志的主体,自我确定性得以确立。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脱离了与世界的和谐状态转向主客的二元对立,并试图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和自然。为了人类的主体性需求,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被看待和摆置为图像,由在场者沦为对象性的表象。流水化,统一化,机械化,功利化充斥着世界。

“技术座架”作为非主观性的基础是现代性困境的根源。“技术”是一种“解弊”方式。“技术”作为客观的运用形态,参与世界的建立,支配着主观的理论形态的科学。同时技术具有“促逼”意义的“摆置”的特征,“解弊”了事物的存在,逼迫事物进入到事先规定好的非自然状态。“座架”预先设定了一切存在者前进的轨道,使人背离了自己的本性把存在者误认为被掌握的存在“持存物”来定制,产生一种“命运驱使”的错觉。

追求主体性之存在和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所在,人出于自我认证的需要,通过技术和消费不断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进而完善天性,充实自己的存在感。主体性的人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生产加工,在技术统治的时代中,人与物原有的和谐关系简单物化为人对物的设置、谋算、衡量。作为“持存者”的物按照人的要求和意愿被改造、转化、生产。这种对物的消耗和操纵极大地刺激了人的控制欲和征服欲。人随意地将现实作为“持存物”加以订造,盲目的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人类的视线上至宇宙下至微生物,将自身强加于世界,忽略了对于人的生存的天命问题,导致了自身存在的分崩离析。大学生作为高科技的直接接触者和传播者,在高科技的美妙幻影中逐渐迷失自我,沉迷于像网络,手机所制造虚拟的世界之中,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弱化,行动主体自我的封闭与失语,陷入一种追求感官上的极度愉悦而心灵越发空虚的审美生存困境之中。高科技的泛滥(比如无处不在的监视器)对于事物的统治达到顶峰状态,与此同时也导致个人审美生存空间的不断缩水,人的生存的天命问题一再失落。存在被形而上的追求所替代,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在人类对高科技的无限向往,崇拜中被不断扼杀。人利用技术分裂了人与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问题如水土流失的加快、天气的异常、物种的灭绝等;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生活、精神、生存等方面的异化,只注重物质而忽略精神、思想的庸俗化、信仰的缺失、错误的道德观、品味的低下等非本真生存取代了人的本真生存,审美人生建构困难重重。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大学生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新大学生之歌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