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伦理下对于当代父职的思考

2017-06-27林欢

关键词:职责家庭孩子

林欢

摘 要: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男耕女织”,还是手工业,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文化中遵循的是儒家思想的“五论”,“父子有亲”成为道德伦理中重要的内容,于是就产生了对于父亲这一身份在职责、角色定位等问题上的要求和期望。当今的社会逐渐发展到了物质消费主义的阶段,传统的封建社会成为历史,尽管父亲的形象也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父亲在家庭中对于职责履行依旧不够到位,对于子女生活和教育仍处于缺位状态。

关键词:父亲角色;父职参与;父亲角色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51-04

中国民众一直被儒家的封建纲常伦理所影响,使得“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伦理思想根深蒂固,母亲在家庭中履行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职责,而父亲则是在外工作打拼,这样扭曲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职责,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的伦理职责,父亲只是成了家庭的赚钱工具,社会也认为只要赚钱就是成功,而忽略了父亲在家庭中的本质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男人成功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父亲的职责也随之改变,但是基于儒家传统伦理的影响来说,这种改变还是一小部分家庭,大多数家庭中父亲的职责尚未转变。社会和媒体应该在政策和宣传上加大力度,鼓励父亲重视家庭,重视自身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日常照顾。

一、父职的定义及演变

国外对于父职参与概念是由lamb在1986年提出的,其将父职参与划分为:投入、可接近、责任三种。第一种“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孩子,与孩子的直接互动,与孩子直接接触。第二种“可接近”是指父亲的可用性,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第三种“责任”是指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能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除了对于物质生活的承担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情况等。此后研究者对于父职参与开展了多角度研究,且各有不同的注重。Palkovitz对父职参与的界定,突出了父职参与所包含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强调了父职参与的多维性。随后的Bruee和Fox描述了父职参与的四种基本成分,执行、社会情感、日常照看、教育功能。Dollahite等人提出七种“父亲工作职责”,分别为:伦理道德工作、发展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服务员工作、娱乐工作、亲人工作。这七种父亲工作意味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我国古代社会属于父权制的社会,崇尚儒家的父子关系,其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以后,女性的地位下降处于从属地位,受到纲常伦理的束缚和压迫。在家庭中,家庭关系是以父子为主线的一代代发展,妻子只是生育机器和负责家务的仆人。在原始社会,父亲需要去狩猎获取,取得食物使种族能够生存繁衍。到了封建社会,除了基本的养家糊口之外,父亲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忠孝”及保家卫国的社会义务。到了民主社会,在保留以上的责任外,个人权利的赋予使得具有公民意识的父亲做人尊严开始显现,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治、社会生活中。

随着新中国的解放,中国妇女的思想也获得解放,开始追求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作用,她们撕掉身上男人附属品的标签,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开始挣钱,打破自身家庭主妇的形象,撑起家里的半边天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母亲开始在各行各业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与父亲分担养家的重任。

因此,随着母亲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角色的变化,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也会相应转变,父亲开始参与到家庭教育和管理中来,除了承担挣钱养家的责任外,还担任起陪伴、照顾和教育的职责。

二、當代父职的现状

受中国传统文化“男耕女织”“严父慈母”理念的影响,人们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定势。母亲会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承担起孩子的成长生活和教育培养的工作,而父亲则是把重心放在工作上并以此赚钱养家,而对于孩子的成长和陪伴,大部分中国父亲做的不合格。

另外结合时代特点,男人在职场的打拼愈加辛苦和艰难,这样使得他们更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对子女生活照顾和教育中来。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国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而当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父亲缺位”现象会造成儿童的“父爱缺乏综合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正越来被重视,成为家庭教育中热门的议题。

父亲角色经历了三个过程,由最初严格的一家之主到中间冷漠的经济提供者到后来与妻子共同照顾孩子的变化。在最初的阶段,父亲是一家之主代表着家庭的权威,在家庭结构中处于上层,他们制定家规,并监督家庭成员遵守规定,掌握着家庭的各项权利,因此传统的父亲呈现出的形象多是权威、冷漠、刚毅,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畏惧的心理,多是敬而远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家庭瓦解由核心家庭代替,父亲角色已变成“经济提供者”。父亲在这个阶段以养家为主,而对于家庭内的工作还是由母亲负责,关注不到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三、当代中国父职现状形成的原因

中国父职现状的形成受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一)工作忙碌,有心无力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每个人都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不停的忙碌。每个家庭也都面临着各种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父亲即使想要多花些时间来陪伴自己孩子,也有心无力。为了挣钱养家他们努力拼命工作,早出晚归,错过与孩子接触相处的时间,没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苦于五分身术,也倍感无力。

(二)父亲对于自身角色意识的不明确性

德国学者费纳克斯研究表明,父亲角色行为和角色意识和自身的观念具有一定关系,有的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意识非常模糊、不明确,在家庭中不愿意承担责任,逃避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出现无力感。这一现象出现在年轻父亲的群体中,他们认为养育孩子的时机还不成熟,自身并没有生育孩子的想法,但是迫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要孩子。虽然他们在客观事实上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但是他们自身对于父亲角色存在抗拒的心理,不愿意真正的接受和陪伴孩子,不能很好的见证孩子的成长并发挥自己的职责。

(三)外出务工,鞭长莫及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中大量男性农民开始进城务工,老人和孩子交给妻子照看。他们长时间在外工作,平时没有时间在家陪孩子,于是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亲只有过年回家才能与他们团圆,回家之后也只是给孩子们在物质上进行补偿,随后又很快的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作为父亲,他们无法关注中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更不能给予他们持久有效的关爱、陪伴和教育。

(四)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父职存在错误的认知

很多父亲还是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固执的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自然陪伴、教育孩子就成为母亲的责任,而父亲只要努力工作,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就是爱孩子的体现。而且一大部分的父亲认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很少参与到家庭教育与照顾,但是自己照样发展的好,使得他们认为,未必有父亲参与的家境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此外,也有部分父亲认为,在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各种天性和能力萌芽的关键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用对孩子约束太多,管教太为严格,所以他们选择放任型的家庭教养的方式。

虽然大多数的家庭还遵循传统的父亲为“一家之主”的生活方式,但是新时期父职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转变,其变化由父亲在外打拼,母亲在家养儿育女的方式转变为父母共同挣钱养家和教育孩子。

四、新型中国父职的建构

当今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家庭结构和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对家庭中父亲职责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新型父职建构的目标是使人们在一定条件和情况下实现预期的结果,并具有建构者所期望的父职概念和家庭伦理行为。现代新型父职的建设是针对转型期父职的现状和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动员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对父职进行全面综合的建构。现代的新父职是基于中国传统父职的批判和发展,以及国外父职理性因素的参照基础上的中国父职的超越。

父职的家庭参与不仅取决于母亲和亲属关系的支持,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组织,工作方式、地点和文化环境等宏观体系的制约。这意味着新型父职的建构和提高父职参与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当地社区和其他领域的支持和指导。

(一)政府完善父亲陪伴政策

当前我国在鼓励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方面的公共政策基本缺失,其中,在给予父亲在自己孩子出生时享受的陪产假、护理假,只是国家在实行并鼓励计划生育政策中的一小部分。继2015年全国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以后,全国至少有26个省份出台了新的计生条例,其中对于男性的陪产假、护理假做出了调整,其中陪产假最短为天津、山东省的7天,最多的陪产假为宁夏的25天,其他省市多以15天为主。但是从从男女性别平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陪产假远远不够,国家和政府制定增加父亲带薪育儿假并且设立满足子女紧急或临时需要的亲子照顾假、试行弹性工作制等公共政策,迫在眉睫。

(二)社会帮助父亲自我认知

从社会角度寻求支持来推进父职教育、训练的普及。如,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应的婚前或生育前教育,组织开展亲子游等活动,使父亲暂时地抛开工作,参与到儿童生活中来,陪伴他们一起游戏,在共处的时间内使其认识到父亲的身份及陪伴孩子的意义。

(三)社区宣传父职教育

目前,我国社区越来越重视家长教育,这与亲子教育一并成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家长教育中并没有把父职、母职教育具体的分化、细化,显然已滞后于父亲们对于角色获得的期望和对于角色知识的渴求。因此根据现实需求,社区内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以具体行动向父亲们提供了解父职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内容,提供父亲们参与亲职教育的契机。

(四)改变旧的传统观念

企业应真正的了解公司职场父亲的需求,理解并为员工创造好家庭友好的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大众传媒应大力倡导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的社会观念,使得那些传统的旧的观念如“男人以工作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严父慈母”的角色分工这种刻板观念得以改观,倡导用健康多元的方式和均衡的方法来塑造父母的形象,使得父母潜在性别角色上能平等自主选择,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指数的提升。

五、父职转变对现实的意义

长时间的“父职缺位”容易给家庭和諧与孩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如夫妻关系不和睦,原因是家庭生活中母亲主要的职责是照顾孩子和家庭,因而她的重心放在孩子和家里的琐碎事中,加上女性天生爱唠叨和操心的行为导致了父亲对家庭生活的厌烦,不愿意与妻子交流,无共同语言致使矛盾增加。此外,父亲榜样示范性缺失,致使男孩更像女性,缺乏男性气概。

新时代父亲参与育儿投入的加大,有利于亲子和婚姻关系的融洽,使家庭和睦。另外,父亲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作为父亲的自豪和喜悦,获得被子女需要的价值感。许多父亲认为,见证子女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自己感到激动、兴奋。养育孩子使自己更有耐心、更有担当,更成熟,这些责任感也会激励自己在自己事业中去积极进取,不断前进,与孩子的共处使自己可以更放松,也收获许多乐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亲积极参与育儿,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整个家庭。

父亲回归家庭在另外一个方面上也促使了家庭妇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了家庭主妇的固定模式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来,开始赚钱养家,打破了之前那种根深蒂固的家庭人伦的观念,妇女的地位获得提高,男女地位愈加地平等。

中国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了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父职的回归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让夫妻关系和子女教育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注 释:

许岩,张文新.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9-101.

周晓云,王建.从亲子活动现状谈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定位[J].教育导刊,2014(1):75-78.

参考文献:

〔1〕方刚.男性气概实践的多样性分析[J].暨南学报,2007(6).

〔2〕莫藜藜.已婚男性家庭事务分工态度之研究[J].东吴社会工作学报,1997(3).

〔3〕周晓云,王建.从亲子活动现状谈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定位[J].教育导刊,2014(2).

〔4〕陈建强.新父亲的角色定位[J].家长学校,2002(1).

〔5〕陈建强.新世纪的父亲角色——父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发展[J].家庭教育,2002(1).

〔6〕吕青,赵向红.家庭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闫玉.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D].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8〕许岩,张文新.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

〔9〕潘建红,邓美金,段济炜.公众现代技术伦理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职责家庭孩子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家庭“煮”夫
各级老促会的新职责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