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刍议

2017-06-27付云抒

关键词:冯友兰朱子朱熹

付云抒

摘 要:朱熹承继儒家道统,融合了佛与道的思想,构建了融自然、社会、伦理于一体的哲学思想。朱子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理为气主”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理主动静”的发展观、“心”统性情的伦理观、辟佛与政治哲学以及美学思想。其中所体现的求理精神、力行精神、伦理精神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影响深远。朱子哲学虽不是现代哲学的话语中心,但其形而上思辨哲学的运思范畴、思想要素、逻辑构架却是现代哲学建设和发展的恒久资源。本文基于对冯友兰先生朱子学研究成果的理解尝试解读朱子哲学并简述朱子哲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朱子哲学;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48-03

现代哲学对朱子学的批判性研究主要从三个路向展开,第一基本文献的考证;第二利用特定理论和研究方法做选择性诊断;第三种是创造性转化。冯友兰先生主要从后两种方式入手对朱子学做实在论式解读并开创关乎人生四重境界的新理学体系。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卷中冯氏谈到了朱子学在伦理以及原创哲学范畴的重要贡献。他指出朱子学的阐发逻辑是由道德修养出发最终汇集于社会治理及王道理想的实现,“朱子之哲学,非普通所谓之唯心论,而近于现代之新实在论,是伦理的,而非逻辑的”。

一、朱子哲学形成与发展

朱子哲学兴起的背景主要有一,五代混乱急需新的思想体系稳固社会秩序;其二,儒学本身的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其三,宋代“重文”的国策适时促进了学术发展;其四,自先秦历唐,佛道兴盛而儒学低潮。朱子为往圣继绝学,开创理学。理学同往圣之学相比也注重修心之学,独特在于从形上依据析解形下问题的论辩过程的哲学味道。程颐、朱熹一脉的理学思想承继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学统和道统,吸纳了佛道的宇宙论和道修的功夫论思想,构造了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思想体系。总体来看,程朱理学给儒家思想赋予了形而上的新内涵,儒家开始解释整个世界,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走向了“哲学化”之路,比如朱子哲学中所探讨的“理与气”、“无极太极”的宇宙终极问题,同原始儒家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内容相比,以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实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二、朱子哲学内容

(一)“理為气主”的本体论

“理”这一哲学范畴是韩非在老子“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朱子将“理”作为万物的本体及人伦道德的最高标准,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讲“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超时空抽象的绝对本体,在这一含义上是指封建纲常仁义礼智信,其二是指是事物的规律或者法则。朱子哲学肯定了“理”客观规律的意义,但是朱熹站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上依靠构造“天理”王国来证明统治的必然合理,朱熹将三纲五常纳入“理”的范畴,他的“理”主要是指一般性的概念,而不具有更大范围的规律性。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天理观夸大了规律的一半特性,“理”的精神本体失去了客观事物的依托。朱熹“气”的思想继承了张载“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的主张,朱熹认为气是质料,具有凝聚、造作的特性,宇宙、人和万事都是气化逐渐生成的,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主张“理本气末”、“理在气中”、和“理”先气后,也即万物各有道理,然“理”有月印万川之意。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物是求之于外,致知是求之于内,这是两种相济而各致的方法。朱熹的认识对象主要涵盖先验的“天理”和物质和自然界中的现象中的规律,“知”主要指自身对儒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个人生命感悟。格物致知旨在把握万物之理以加强封建道德修养并逐步实现“本心之理与外物的相互映照而无处不明”的境界。格物致知的方法主要在于通过对圣贤经典的研读和社会生活的感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有助于推演出生存之道。朱熹的知行观继承了程颐的知先行后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的知行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格物穷理的过程是渐进的,只有先认识“理”才能认同“理”继而遵循“理”。朱熹“知行长相须”的思想指明知与行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又相互推动促进的。但在朱子看来,格物致知的侧重点仍在于知,而不是行,朱熹“格物致知”的关键在于通过“物”的中介环节去体验“分殊”的理,进而是天理,其关键并不在于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在于反省内求的自我认知活动。但是朱子的认识基础是落脚在具体事物上的,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在教育领域朱子所提倡的“务实”学风,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三)“理主动静”的发展观

古代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思想源远流长。张载也曾提出“一物两体”来解释宇宙发生发展的过程,朱熹总结了前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无穷分割”,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继而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朱熹认为在气化和具体事物的范畴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动静不可分,事物的生成和运动变化是由于事物的矛盾性,这些思想体现了朱子的辩证法观点。此外,朱熹还论述了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运动形态,也“变”与“化”。他认为渐变与顿变是相互渗透的,渐变逐渐的积累,最终可以达到顿变的飞跃,这一思想契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量变质变的规律。整体来看朱子哲学承认了事物矛盾的普遍存在,但是却认为“天理”的是绝对且没有矛盾的;朱子承认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但却提出绝对本体的“理”和“太极”是没有动静的。“理一分殊”的思想表现出了朱子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合理证明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不可侵犯和永恒,三纲五常万古不变。朱熹主张“理”作为整体不能变化不可分割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这体现出朱子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所在。朱熹没有把握事物的质变规律,他未能解决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问题,以及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

(四)“心”统性情的伦理观

朱熹继承了二程、张载的人性论,他认为“理”是天地共有的,“性”则万物各别,“理”是先天的,“性”是后天的,而“理”在人则表现为心性。

从个人角度讲,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夫论阐释了排除过分私欲以去恶,存善循道而行的观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解读为:遵从封建道德的原则,按照自己的等级地位做相应的事。“朱熹的理欲之辨,为封建的伦理道德、宗法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为封建统治者的发动统治的合理性做了理论证明。”[3]“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了统治者有力的政治哲学。从宗族角度讲,《朱子家训》作为治家伦理的总纲体现了朱熹的生活哲学。在倡导家庭和睦这方面,《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等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进行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义务;在人际和谐方面,朱熹根据具体场景提出了社会交往中的要点;在倡导重德修身方面,朱子又分别在价值取向、躬行中提出了精辟论述,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十分富有感召力和人生智慧。

(五)批驳佛老与政治哲学

冯友兰解读朱子批驳佛老学说时谈到:“儒佛之间的不同,绝对不是某种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不同,而根本上是生存本体方面的一种价值取向的不同,一种终极信仰的不同。”[4]朱熹批驳佛老是要证明佛老之学经不起真知真理的检验。佛与儒在学理上的差别主要在于佛老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自然生存之道,而儒家讲求的是社会生存之道。朱熹批驳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他指出“理”虽然无形无相,但不意味着虚无,“理”是实有而永恒的。

朱熹的政治哲学主张国家、社会的“理”是客观存在的,据此“理”治国才有国之安康。冯友兰先生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朱熹认为历代君主治国最大的成就不过是小康之治,主要原因在于其霸权统治,而朱子的王政政治哲学思想在于鞭策在其位者负起王冠之重,修身养性历练为圣贤明君从而行治国平天下之道。

(六)朱熹的美学思想

与以往哲学体系不同的是,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统一,只有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此外,朱熹对《诗经》与《楚辞》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也表现出了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三、朱子哲学当代价值

程朱理学的建立标志着封建意识形态的最终完成。虽然整体上看朱子哲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囿于其政治立场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并成为了历代君王维持专制统治的辅助工具,在特定的封建时期禁锢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但是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看,在南宋年间,国家贫弱、内外交迫,人民无法拥有归属感的情况下,儒学恐无以后继之时,朱熹对儒家经典再次译注,扛起了儒学薪火相传的大旗。他的主张在当时有力的强化了统治者的责任感,成功唤起了民众的角色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其一,求理精神。朱子所阐发的“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的道理以及修身为国的思想是目前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其二,力行精神。这是朱子入世的品格和刚健精神的凸显,是鼓舞民众投身现实社会追求进取,实现自己理想价值的体现。其三,道德精神。重伦理,是朱子哲学道德精神的重要特征。朱子形而上的本体论和心性论的伦理思想体现出了当面对功利与理想,利益与道德、公与私的冲突中,朱子倡导拔高理想、道德和公的地位的价值取向。“修己为民和天下”作为为学的最高目标,更是体现出人本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的有效统一。

在历史上,程朱理学备受推崇近七百年,对于哲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自然观上对于理与气的问题;在认识论上知行关系的问题;方法论上对立统一,动静结合的问题;伦理学上心统性情的问题。朱子哲学在学理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一,朱熹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系统,建立了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二,朱子哲学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修身修心以及调理社会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精髓的传承对于现代中国甚至亚洲各国民众的道德精神世界和行事方法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今相通,人心相合,朱子哲学思想历经时间的考验饱含了常青的生命力,其恒久的人文价值可以启发后学进一步反思人的价值以及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综上,朱子哲学思想在伦理层面上不断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朱子的哲學主张代表了宋明儒学的主流传统思想,出入佛道之学又归宿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从冯友兰先生开始,对于朱熹形而上学体系在现代价值的认可、挖掘和转化开始逐步展开。目前许多西方学者在做关于朱熹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民主和科学元素的挖掘工作,新儒家也对于朱子思想中人学的经典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的提倡和析解过程进行了相关关注。这些学者对朱子哲学的逻辑结构的汲取及梳理有力地证明了朱子的思想在当代世界哲学中的空间依然有其特定的价值,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关注和传承。朱子哲学吸收了儒、佛、道等各家所长并为我所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朱子哲学所依赖的时代背景已经消失,其主张的思想观点也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蕴含在这一哲学思想中的关乎求理、力行、伦理等种种思想精华,对于我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47.917.

〔2〕柴文华.论冯友兰的朱子学[J].中国哲学史,2011(02):121-129.

〔3〕张品端.朱熹哲学体系概说[J].武夷学院学报,201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47.915.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冯友兰朱子朱熹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我不想让你误会
多肉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My Diary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