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篇分析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6-23张达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教版文本文章

阅读教学要聚焦段篇,关注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完备的自足的系统,上下勾连、前后照应,唯有立足篇章,方能透彻理解文本主旨。关注整体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着眼全局,多元链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进行深度学习,必能活跃思想、顺应条理、纲举目张,尽收水到渠成之效。

一、关注行文结构,培养全局视野

一个优质的文本,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协调。因而,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须抓住文本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构架,即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框架。

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了解了该文本的知识框架和行文结构,就很容易走进作者的思路,明了文章的句段关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呼应、伏笔、悬念等手法,处理情节、情感、思想等问题,快速有效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站在篇章的高度,对不同文章内部结构的各种组合方式不断地比较、同化、顺应,最终内化,实现真正的发展。

研读教材时,教师应把目标指向引领学生厘清文本的结构布局,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文,相似情节反复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抽取文章主干,发现扁鹊每一次劝告的不同点,体会情节的不断深入。从“时间,观察,病情,蔡桓公的反应”等维度,用表格理出来,感受故事情节虽在同一框架里,但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情节的变化使故事不断走向深入。在整体入手、了然全局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种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的课文,找到规律,综述概括。学会用“多次”“执意不听,越来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避免用“第一次……第二次……”这样的词。这样,学生在把握全局之后,沿着“比较差异—发现特点—归纳特点—运用巩固”的学习过程,不断提升语言能力。

科普文章一般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反复试验—受到启发—有所发明”这个框架来写的。本单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则从“怎样变化—变化原因—治理方案”三方面有条理地写出了黄河的变化。教学时更应关注文章结构布局,可于读前猜想表达特点,初读探寻特别构思,细读领悟表达之妙,在探寻文章结构与表达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言语知觉。

从文章整体出发,看到文字背后谋篇构段的方式,梳理出文章的情节,清晰地把握结构,学生说话写作时,也能留意情节的铺设与结构安排。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可把课文每一段的中心句抽取出来,变成一首小诗,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位置,从而引导学习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而在全文中,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谋篇的常见方式——总结全文,篇末点题。

走出文本,理清不同课文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跳出框框,通观全局,合理地布局行文结构,避免头重脚轻,并清晰地罗列层次,形成全局意识。

二、提取主干问题,把握解读关键

一篇文章,可教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即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内容,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知识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能够起到“联体—拎线—聚点”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文章整体内容和基本框架的把握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语文的学习内容,精略本无凭,依目标取舍之。教师要围绕本组课文的人文内涵点、知识能力点来进行取舍、集中。厘清文本内在关系,提取相关信息,罗列构成要素,进行信息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向学生呈现。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围绕 “耳闻不振”“目睹不振”“立志振兴”三个方面写,其中详写二三方面。重点可教学“目睹不振”这部分,一要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列举不同人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二要引导联系背景,想象“妇女哭诉什么?中国巡警如何护着洋人?洋人当时的动作、神态?围观者可能想什么……三要提醒学生,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主题,要围绕“中华不振”这一主题来想象。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

妇女 ,是因为中华不振;

巡警 ,是因为中华不振;

洋人 ,是因为中华不振;

围观者 ,是因为中华不振。

像这样抓住“目睹不振”这一关键点展开教学,其他内容的理解便水到渠成。学生学会了提取文本大意,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在想象中洞察内在联系,推理成因与结论,获得文本的深层意义。

文章往往会有一些突出文本内涵的重点难点的关键字眼、短语或句子,教师要抓住这些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追索文本核心,从一篇走向多元,在此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尝试推理并得出结论。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文,让学生找出写巨人心理变化的几个词,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巨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巨人的孤独(赶走孩子后,花园成了冬天,为什么这么冷)—不解(第二次赶走后花园突然被冰雪覆盖)—心里火辣辣的(小男孩凝视巨人)—终于明白—温暖和愉快—无比的幸福”。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到每一种心理感受的原因,再读出巨人的感受。这几个表示巨人心情变化的词语,支撑起一段集中、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接触这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逐渐理解童话的主旨:“与人分享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这样,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线索,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本,还可提高教学效率。

語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是在大量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来,成年累月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正因如此,教师更须大胆取舍,删繁就简,从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言材料入手,抓住主干问题展开教学,方能多侧面、多因果地把握文本的整体。

三、理清叙述层次,发展段篇意识

一个好的文本,起承转合形成左右贯通、前后勾连的连贯衔接,文本内部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在了解行文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感悟组句方式、构段方式,按一定标准把文章划分成几部分,以板块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呈现的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的特点,为思维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从而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更是一种意义建构,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

不同文体、不同结构的文章,其组句方式、构段方式都有一定规律。如记叙文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这几种叙述顺序,按时间、地点或事情发展顺序等来叙述;说明文一般根据事物特点从几个方面说明;议论文则大多按“提出论点—摆出论据—展开论证”来论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造不同文体的图式结构,使学生了解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及学习程序,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

划分意义段是理清叙述层次的重要方法。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可分为:“说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好处?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从篇的角度去思考叙述顺序。再来理解“协调有序走搭石”这部分,让学生明白,即便是一段话,也是严格按一定思路来写的:为什么要协调有序—怎样做到协调有序—协调有序带来了怎样的美感。这样层层深入走进文本,领会文章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组合方式,形成“段感”“篇感”。

为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句群、段落的组合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一些特殊语句,如包含有序数词或概括词的句子;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等来概览全文;读透文章的首段、尾段及过渡段,以再现作者的谋篇线索……当然,要提醒学生注意,用不同的标准,划分的意义段会有所不同,一旦选择了一个标准就要贯穿到底,从小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

走進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让学生明白,文本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作者的想法进行各种复杂的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文本,就要学习这种思考方式,掌握其组句方式、构段方式,发展篇章思维。有了篇章思维,就能实现突破与超越,为个性化表达提供广阔天地。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假如我有支马良的神笔……》一文,诗的三小节分别为受冻的小树、饥饿的小鸟、残疾的小朋友画上太阳、谷粒及一双好腿。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的三小节分别从植物、动物、人三个角度,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在完成句子训练时,也要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补充。教师可出示如下句式: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画

上述句式可同时出现三段,引导每位学生都能一口气说上三段,注意从为植物、为小动物、为身边的人做好事三个维度来练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谋篇构段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而使用句串,有一定深度,有选择余地,有灵活使用词句的空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向前一步。

四、辨析内在联系,导向深度阅读

整体思维强调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基于整体,跳出框框,抓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以求得最优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知识整合和多元联接,要引导比较选择和质疑辨析,要重视融合迁移和总结应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多向立体延伸:一方面,提供广泛的人文资源与人文素材,如与文本相连、相近、相关的作品,作品的多个层面等;另一方面,导入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消除表达的陌生化,形成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新知识序列。这样,让先前的学习隐含着后续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后续学习对先前习得进行梳理、融合与提升,从而学会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的情境中解决。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写出了小艇、威尼斯人、城市三者的密切联系。这座水城独有的风情与别样的画卷,源自小艇。对于作者为何而写、如何选材,教师可作深入的引导。出示文章第五、第六段,找出段中所写的人:商人、妇女、孩子、保姆、老人及全家、观众……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威尼斯是商业中心,才有行色匆匆的商人;因为其风光迷人,才有高声谈笑、休闲郊游的妇女孩子;因其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才有做祷告的老人一家;因其是艺术名城,才有夜半散场后的观众……

通过这样的阅读,发现作者选取人物的独具匠心,领悟“艇”“人”“城”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到作者巧妙地利用威尼斯小艇,串联起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风情和浓郁文化,并且领悟“文章的选材应该围绕写作目的”。

比较让读写走向深刻。当学生将不同事物或事物的多个侧面相互联系时,内部的思维活动逐渐显现和展开。教师应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链条,使学生能搜索、加工相关信息,并能比较、选择、反思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策略。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先让学生想象“漆黑一片”是怎么样的?“宇宙混沌”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感悟神话的神奇夸张之后,引导思考:不同国度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的偶像各有不同,展示古印度、古希腊、欧洲的、美洲的各种创世纪传说中的偶像如巨蛇、巨树等。再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的人类的由来。

像这样从自身内涵比较、同类对象比较、联类引申比较,不但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拓展思维空间,也让学生感悟到,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

深度阅读重视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即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分析、鉴别、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批判阅读,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本,周密地思考、鉴别问题所在,并提出足够的理由和证据,综合相关信息形成猜想和假说,能联系文本及生活论证自己的推论结果,勇于质疑,善于自我校正。

参考文献

[1] 张达红.语文学科培养思辨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12).

[2] 连国义,宋娟.谈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延伸的角度与限度[J].教育探索,2014(4)

[3] 章熊.语言和思维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人教版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