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战化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22陈锋任玉彬

继续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战化培养模式研究

陈锋+任玉彬

摘 要: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是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以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中央军委颁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为依据,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紧贴实战化对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构建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实战化;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央军委下发了9号文件,提出研究生教育实现由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是高层次军事人才培训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论述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重点强调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全面落实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聚焦实战,着力构建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实战化对军校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不同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因此,聚焦实战,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诸多新要求。

(一)坚持战斗力标准,充分体现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核心素质的要求

军队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我军军官队伍能力素质构成的重要举措。因此,军队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姓“军”强军的根本目的,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指引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向实战聚焦,必须按照实战化标准积极主动作为。高层次人才核心素质就是打胜仗的能力。实战化条件下的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围绕塑造研究生学员打仗能力来进行的。一切围绕打赢,一切为了打赢,这一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层次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体现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聚焦军队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发展需求和部队现实要求,努力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二)坚持战斗力标准,锻造应用型研究生学员实战能力

评价应用型研究生学员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其作为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是否丰富,更为关键的是要看其是否具有研究生应有的打赢实战能力,适应研究生职业发展需求和部队现实需要。从满足部队现实需要和未来作战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员岗位实战能力培训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能打胜仗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审视当前研究生培养人才标准是否恰当,审视人才培养方式、教员队伍建设、训练条件设置、评判学员是否合格的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高层次人才培养涉及的各个要素都能以培养学员打赢能力为核心聚焦用力,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经得起信息化战争的考验。

二、现行军校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我军现行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实战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现行军校应用型研究生转型不彻底

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革,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早在2004年,中央军委下发了9号文件,提出研究生教育实现由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是高层次军事人才培训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这一要求和转变的提出,迄今为止已过十多年,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通过这些年转变的情况来看,这一转型并不彻底。

1.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比重依然比较大

應用型研究生虽然在研究生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其培养的模式还依然带有很明显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痕迹。现行的军队研究生教育转型,除了招收对象、培训模式、评价标准等发生转变以外,培训思想、导师队伍建设、培训条件建设都要有相应的转变。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根本的标准的今天,研究生教育应用型转型又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培训模式上所体现的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

2.研究生培养目标与部队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些年来,特别是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增设以来,针对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更加重视,但由于学术科研为主的培养目标并未根本性改变,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区别不大。

3.研究生培养方式与部队对应用型研究生要求不相适应

应用型研究生应突出实践性,研究课题来源于部队训练一线,课题的探索与应用也应该主要在部队训练一线。但目前由于培养机制、培养经费不到位等原因,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与部队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军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健全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级领导机关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院校与部队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不健全;院校、训练机构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资源共享机制缺失。

1.上级领导机关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

比如,上级领导机关在筹划年度重大演训活动时,没有把院校和部队捆绑在一起并明确任务,只有院校部分教员直接和间接参与了部队的重大演训任务,而且多数是临时赋予的,院校全程参与、深度介入不足。

2.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倡导下,院校与部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各院校了解学员任职岗位需求还处于自发状态,尚未建立一个较为顺畅、直接的信息交流渠道,导致院校了解部队的全面性、前瞻性、权威性受到影响。而且,院校与部队之间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造成院校培训任务定位不够精准,部队送学对象不符合院校入学条件和要求,导致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现象仍较普遍。

3.教育训练资源共享机制缺失

从军校教育的角度看,教学资源是院校教育的强项,通常可以利用院校自身资源来满足或基本满足,而训练资源却需要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但是,院校、训练机构以及部队的系统关联性差,训练资源难以相互利用。比如,虽然院校与部队签约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但由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责任义务不够明确,院校学员很难到实践基地接受实际锻炼。

三、实战化的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战斗力的提高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定位模糊,核心课程不突出,核心能力培养不明确,战斗力标准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为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应用型研究生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特殊定位,按照应用型研究生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贴近军队建设的需要,聚焦实战,坚持战斗力标准,就必须合理确定在此标准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所采用的培养方式。

(一)创新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和科研院所各自优势,实现教育信息、人才资源共享,跨院校、跨系统、跨学科联合,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外界联系和沟通,形成院校与部队、研究所、军工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将人才培养与解决部队训练及装备使用、改革问题紧密结合。

(二)构建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以战斗力标准牵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向实战聚焦,按照实战化标准积极主动作为。具体来说,在人才目标设置上,应贴近军队建设的需要,贴近部队训练的实际,以突出解决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问题能力为重点,科学设置课程和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要创造有利条件,提倡研究生积极参与到部队实战化训练过程中,在实战化训练一线去着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岗位能力素质。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应打破以考试为主要衡量标准,建立以解决军队建设和部队训练现实问题能力为本的考核新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部队训练实践发展。

(三)坚持战斗力标准,创建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1.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质量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而且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根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构建上级领导机关、部队和院校(研究生院)之间横向质量保证机制。完善上级领导机关牵头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部队需求动态了解和反馈机制;构建上级领导机关、部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学用一致的机制;建立院校与部队的教学实践基地,切实落实院校教学装备优先保障机制。

第二,构建院校(研究生院)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立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生院、系处、教研室三级督查、考核机制;各部门的检查与考核;岗位自我检查和考核。

第三,开展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反馈。完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动态数据库,把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任职发展能力一并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优化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这一《意见》对应用型研究生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立追踪评价体制机制,并与课程教学的监控、反馈机制结合起来,促进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2.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应用型研究生的要义,在于突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在研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是他们大多来自部队,对实际问题了解深入;二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处在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三是与部队、社会联系广泛,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研究资源。

充分利用好研究生的潜在优势,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要求的,而且也是我们推进军事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大课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用课题来牵引,要把他们的课题研究引导到回答和解决部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上来,引导到创造性地提出思路和对策上来,在课题研究中砥砺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正如《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所强调:“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列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科研就是教学,参与科研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完成重大课题作为研究生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引导研究生围绕军事理论创新等重大现实课题进行创新攻关,重点结合部队实际和新武器装备引进、列装、使用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选题并展开研究,参与到部队实战化训练过程中,在实战化训练一线去着力培育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岗位能力素质,对研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部队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引导研究生献身国防事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为军事理论创新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推出更多有分量的创新成果。

3.健全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相结合的育人新机制

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是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二者各有其特点。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院校教育主要培养研究生学员个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军事基本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部队训练重点在于形成学员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实战能力。

第二,着力点各有侧重。院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为研究生学员到部队任职奠定理论基础,部队训练侧重通过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尽管二者各有其差异,但也有其密切联系,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看,院校教育是育人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又是应用型研究生成长的基础;部队训练是院校教育的发展。院校、部队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不断增强部队战斗力。因此,围绕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需要,加快推进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相结合的育人新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065/201501/182992.html.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 zcwj/201307/154118.html.

猜你喜欢

实战化培养模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推进军事训练实战化方式的研究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战化训练改革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