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昌江的浴泊石神

2017-06-21董立功

寻根 2017年3期
关键词:灵山胳膊

董立功

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一种石神信仰,即民众对体形巨大的山体岩石的崇拜。如羌族有白石崇拜,仡佬族有巨石崇拜,壮族有逢年过节向石神烧香致祭的习俗,白族民间则流传有“白岩天子”的神话。石神信仰源于山体崇拜,正如乌丙安先生所指出:“首先是人们敬奉那些奇异的巨大的山岩之石。以后随着人们利用和制造石器,或从石块中取火、取金属,对石的崇拜逐渐加深,以至于把巨大的岩石雕制成神佛偶像加以膜拜,形成了对于石神、石像崇拜的演化。”

石神信仰并不局限于内陆。在我国东南沿海,渔民除了信奉妈祖、龙王等人格神,也信奉石神。学者王荣国对此现象有过分析:“石头是自然生成之物,坚硬而耐久,海边的巨石虽任狂风海潮的冲击而巍然屹立,所以先民们认为石头是有灵性的并对其怀有敬畏的心理,从而产生了石头崇拜。”

海南岛的渔民对石神的崇拜由来已久。在北宋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有一段关于昌化县“浴泊石神”的记载,其文曰:

浴泊石神,在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侧有橘柚甘香之果,或携去,即黑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往往祷祈。

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昌化县的民众就崇拜一位浴泊石神。文中的“昌化县”即今天的海南省昌江县。因与浙江的昌化县同名,民国3年(1914年),海南岛的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

到了南宋时期,王象之在撰写《舆地纪胜》时也提到了这块“浴泊石神”,其文曰:

浴泊石神,在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侧有橘柚甘香,食之即可,携去即黑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往往祈祷。

《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关于“浴泊石神”的记载大同小异。文中“石神”容易理解,即学者王荣国所归纳的“镇海石神”。“浴泊”究竟为何意?不论是北宋的乐史,还是南宋的王象之,在其著述中均未给出解释。

当代学者白耀天曾写有《历史上岭南诸神考源》一文,他在文中也提到了海南的这位“浴泊石神”,但同样没有给出其由来,仅称“海峡南岸的海南岛儋州也没有伏波祠,只有‘浴泊石神。”

要搞清“浴泊”的来历,必须从“形讹”和“音讹”两个角度考虑。在雕版印刷普及之前,我国古代图书的传播主要靠传抄。而图书在传抄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字形或字音的讹变,字形的讹变称为“形讹”,字音的讹变称为“音讹”。形讹与音讹现象在地方志中不胜枚举。如福建长乐的“柏姬庙”,供奉的本是元行省郎中柏帖穆尔之女,本为“柏姬”,后来竞讹为“白鸡小姐”。又如福建莆田的“侯屿”,本来是因为屿上建有祀奉唐观察使柳冕的“柳侯庙”而得名,后来竟讹为“猴屿”,均与其原意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的“浴泊”其实是“落泊”的形讹。而“落泊”其实是“胳膊”的形讹加音讹。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作有《峻灵王庙碑》,里面就提到了昌化县的这位石神。其文曰:

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又西至昌化县西北二十里。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境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胳膊。而伪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皇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苏轼在《峻灵王庙碑》中提到的“海上石峰”,也位于昌化县西北二十里,与《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中提到的“浴泊石神”方位完全一致,基本可以判定这座“海上石峰”就是所谓的“浴泊石神”。“浴”字是“胳”字的形讹,“泊”字则是“膊”字的音讹。从石峰被里人称为“山胳膊”这一点来看,苏轼文中的“里人”可能并不是海南的少数民族,而是当地的汉民,至少是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

其实,除了苏轼,宋代还有人使用“山胳膊”这一写法,即宋人常棠。在他所编撰的绍定《澉水志》卷五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或谓古有姓黄人居山后,山以人而得名,故就称为黄道山,神以山而得名,故就称为黄道王。尝观东坡载儋耳山云,里人呼为山胳膊,偽称其神为镇海王。元丰五年七月,始诏封山之神为广德灵王。初无姓名来历。今里人俗呼为黄道大王,至宝庆始救封显应侯。

事实上,王象之《舆地纪胜》里既有关于“浴泊石神”的记载,也有对于“山胳膊”的描写,可惜王象之没有意识到这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所以在谈到“峻灵王庙”时,他只是简单地写道:

峻灵王庙,在儋州昌化县之西北,有山,若冠帽者,里人谓之山落膊。

里人称之为“山落膊”的峻灵山和“浴泊石神”都位于儋州昌化县西北方向。虽然在《舆地纪胜》中,王象之并未注明峻灵王庙位于儋州昌化县西北多少里,但方向都位于西北,可以肯定就是同一位神。王象之是浙江婺州金华人,对于海南史地并不熟悉,所以并没能意识到“山落膊”就是“山胳膊”,情有可原。

到了明代,人们在编写地方志时,已经意识到“山落膊”就是“山胳膊”。在正德《琼台志》中,“山落膊”已变成“山胳膊”,据记载:

昌化县,西北二十里,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境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胳膊。

清人刘文淇曾对《舆地纪胜》一书进行过校勘,他也认为“山落膊”应为“山胳膊”。他在书中指出:“据《方舆纪要》,‘里当作‘俚,‘落当作‘胳。”可见顾祖禹也发现了这个错误。

但“山落膊”的错误用法并没有马上消失,《大明一统志·琼州府》载:

峻灵山,在昌化县北一十五里。上有落膊冈,有石若冠帽者,黎人呼为山落膊。

在万历《琼州府志》中,也有关于“峻灵山”的记载,其文曰:

峻灵山,县东十里,旧名落膊冈。为县主山。汉封其山之神为镇海广德王,宋改封为峻灵王,故曰神山。上有石池、石峰、石船。

《一统志》所谓落膊石。凡旱潦灾患,往祷辄应。

可惜的是,万历《琼州府志》的编者仍没有意识到,“落膊冈”中的“落膊”其实是“胳膊”的形讹。

到了康熙年间,人们在编撰《昌化县志》时,可能发现存在“山落膊”和“山胳膊”两种不同的记载。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的县志编撰者最后采用了“山落膊”这一说法。于是,“山落膊”的写法又出现并进入了康熙《昌化县志》和道光《琼州府志》中。据康熙《昌化县志》载:

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峻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

里人谓之山落膊。

而在乾隆《琼州府志》中,不仅“落膊冈”变成了“落膊石”,而且增加了一个“番人舣舟求宝”的故事:

峻灵山,在城东北十里。旧名神山,高百余丈。上有石如帽,黎人呼为落膊石,为县主山。五代时望气者言山有宝,番人舣舟其下,凿石求之,夜半大风碎其舟。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改封峻灵王,山下建峻灵祠。

而在道光《琼州府志》中,“番人舣舟求宝”的故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兄弟捕鱼化石”的故事:

峻灵山,在城西北十里,旧名神山,高百余丈。上有二石如人形。相传有兄弟向海捕鱼,化为石,号兄弟石。又有石若冠帽,乃=兄弟所遗,及石池、石船,乃其所游乘者。侧有橘抽甘香,云不可携去,携去即黑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尝于此祈祷,东坡有记。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峻灵王,下建峻灵祠。《旧志》云,峻灵山上有落膊冈.

不论是“番人舣舟求宝”的故事,还是“兄弟捕鱼化石”的传说,都为峻灵山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峻灵山神也因此成为海南岛渔夫舟子的航海保护神。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曾在海南旅游,在此地也见到了峻灵祠,他写道:

峻灵祠,一在乌泥港口,一在县城西北二里许,俗称为“神山庙”。二者皆庙宇宏壮。航海船户,过此必致祭,香火极盛。

综上所述,《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等史籍中的“浴泊石神”,事实上是古代昌化县的“峻灵山神”。“峻灵山”在南汉时被封为镇海广德王,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又被封为峻灵王。峻灵王本为山神,但由于靠近海岸,事实上又是镇海之神。它是海南本土产生的海神之一,为一代又一代的海南渔夫舟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庇护。

猜你喜欢

灵山胳膊
长个不停的胳膊(西瓜版)
灵山六七月, 红了荔枝,香了大粽
荔枝红了到灵山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一根豆角秧
灵山探梅
如鱼得水
易感冒者多拍拍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