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7-06-20衣玉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衣玉敏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探索在“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中以研究性教学模式授课,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抽签决定完成某个主题的文献阅读、主题汇报展示,发起课堂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课程考核方式也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名著选读;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10-03

自2005年起,教育部大力倡導实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且也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2]研究性教学,也称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式教学,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研究性教学看似教学模式层的改革,实质上是教学理论的变革,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变革,如采用多媒体、建立课程网站等。

一、“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主要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根据上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的课时不少于32课时。前修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应用语言学”等多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选择现代语言学经典著作向学生作介绍,使学生通过对语言学经典著作的精读,深入理解和思考语言理论问题,掌握各个不同语言学派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式,奠定学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从而加深对中外语言学理论、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基础提高对语言学的研究能力。

“语言学名著选读”教材用的较多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胡明杨主编的《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1988年出版后,受到海内外高校语言专业师生及语言学界学者的普遍欢迎,于1999年被教育部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现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当前使用的是2007年12月出版的第三版。

中国现代语言学是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这本教材是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等语言学前辈的关注和支持下,由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刘伶、胡明扬、石安石、叶蜚声、伍铁平、索振羽等先生主持,选文、翻译和编写的。本教材汇集了欧美十余种语言学名著的精华,弥补了不少西方重要语言学著作没有中译本的缺憾,并且撰写了相关西方语言学家的小传和著作评介,为高等院校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优秀教材,也为广大语言科学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提供了一部有用的参考读物。

二是萧国政主编,冯志伟校订的《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收录了索绪尔、叶斯柏森、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韩礼德、克罗夫特6位现代语言学家的著作。每一部分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学术经历和学术贡献,接着列出有关章节目录和内容提要,使读者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才给出具体内容,有的给出汉语译文,有的直接给出英文原文。这样的安排,能够以点带面,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最后,还给出思考题和主要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进一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这样的方式编写的导读真正起到了引导阅读的作用,是我国语言学教学中一个可贵的尝试。

但是不管选用哪本教材,都会觉得老师想讲的内容太多,在有限的课时中讲不完这么多的名家名作,更何况这些教材只关注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名家名作,我们还需要增加一部分中国语言学的内容,课时就更不够分配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选读语言学名著顺序逐一讲授,并安排学生课下逐一精读每个主题涉及的语言学理论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精读原著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常常会出现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完成、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出等情况。

面对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完成的情况,师生都感觉上课是一种煎熬。教学模式亟需转换。

二、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的特点,我们思考采用分小组分主题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抽签决定完成某个主题的文献阅读、主题汇报展示,发起课堂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期末考核方式也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30分)、期末研究报告成绩(30分)、学生互评成绩(40分)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由教师给出,后一项是学生对其他小组展示汇报与讨论给出的成绩均分。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用图1来表示:

如图1中所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由创设任务、研究准备、分组协作、自主学习、形成成果和成果评价六个环节组成(学生互评见表1,教师综合评价见表2);通过这六个环节驱动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制定任务分配方案、查找资料、精读文献、撰写报告等方式对语言学流派的分期、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等方面进行主动学习研究,逐渐深化为专题研究成果并学会展示成果、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具有初步研究的能力,为成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主要通过任务、问题、答疑等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指导,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最后的综合点评则形成信息反馈,不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提供修正依据,甚至有可能对任务本身进行修正或形成新的任务。如曾有学生选定的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难度太大而更换。

在上述研究性教学设计下,我们面向我校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第一轮实践。教材选用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学生38人,共分为10个小组,选读语言学名著10部,分别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叶斯柏森《语法哲学》、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萨丕尔《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房德里耶斯《语言论》、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选读其中经典的章节。

該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教学周。具体的教学设计为:前4周,主讲教师主要介绍现代语言学流派以及各流派代表人物,并提及代表人物的作品与理论贡献。同时,让各小组学生做主题阅读和汇报展示的准备工作。从第5周开始,各个小组按照抽签顺序分别汇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教师予以全程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或者更深入地思考某个问题。

从各组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小组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认真研读语言学名著,汇报的内容涉及作者的简介、著作产生的背景、著作的目录、精读的章节、著作的理论贡献或有争议之处、著作的不足或局限。但也有部分小组准备得并不充分,对一些问题的细节没有很好地理解,汇报时表现也很尴尬。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设计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

1.体现设计性原则,实现教学多元化:教师在开课前形成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提前设计,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考核评价的过程化,体现了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设计性原则。

2.坚持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比较大的讨论空间的课题,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研究并组织汇报、现场讨论,从而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再发现、再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性原则。

3.注重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搜集、分析、整合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能力,体现了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特点的高度结合。

4.辅导答疑形式多样,注重过程指导:可以采用网络平台、电话、电子邮件、BBS论坛、班级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面授辅导多种形式定时、不定时结合进行,及时指导学生。课程开设不宥于课堂,体现了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以外,还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研究探索的教学观,同时应具备发现问题、引导发现、研究实践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的素质。

“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程进行一系列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包括活动规则的设置,考核标准的制定等。(2)设计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需研究的课题,为其准备相关的研究资料,以及研究视角与途径。(3)建设一个可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查阅相关要求、下载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课程网站。

研究性教学也对学生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要来到课堂听讲做笔记,但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主体,学生需要精读某个主题的语言学著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清楚该学者所属的语言学流派,在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所做的理论贡献,以及有哪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负责汇报展示的学生,还要把汇报内容做成PPT来展示。

学生在期末报告中表示,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课堂形式很新鲜很有挑战力,是属于学生占绝对的主导,而老师的角色则更多偏向于指导者和倾听者。另一方面这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必须要读与选题相关的很多扩展资料,精读所选篇目,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基础上抓住所选篇目的精髓进行汇报交流。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又牵扯到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这对于在大学当中独立性和懈怠性很强的学生们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结束语

在探索“语言学名著选读”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讲教师转变了观念,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建设了课程网站,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班级群,并在课程网站了上传了课程所需精读的语言学名著电子稿,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重新设计了考核标准,由注重结果考核转为注重过程考核,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在一轮教学实践之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小组为单位精读某部语言学名著,负责汇报展示的同学读的作品较多,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则较少投入精力。但教师的评价是针对整个小组的,这意味着偷懒的学生和勤奋的学生得分相同,这显然有失公平。现在的对策是小组成员尽量少,保证成员有明确分工,都要去读原著。今后还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案杜绝这种现象。

2.课程主讲教师肩负全程指导各个小组的责任,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对每个专题的作品烂熟于胸,尤其是要有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例子,让学生明白某些语言学理论。这些都要求主讲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躲清闲。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研究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卓明.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2]教育部高教司.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