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中医各家学说》在本科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2017-06-20张弘周计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张弘+周计春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本科教学中的专业主干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最后一门课程,为了发挥其帮助学生从课本的“一体化”过渡到临床的“多样化”的作用,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临床。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过渡学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00-02

《中医各家学说》的授课对象是中医专业、针推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乃至留学生。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特色,并兼顾学术流派与中医学说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和过渡课程;也是综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提高课程。在学生从接受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探索出最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变得尤为重要。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详论如下。

一、授之以“渔”: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

授课学时有限,历史医家又数不胜数,纳入教材的也只不过是有代表性的二三十位,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授之“渔“的理念。

1.知新必先温故:由于医家在学术思想上的发挥,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而《中医各家学说》所选用内容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最佳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构建起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各门基础理论课为学生所建立的“理”、“法”、“方”、“药”体系,和临床课程给大家展示的对疾病的一般的、普遍的认识。在这种共性认识基础上,再来看医家的特色学术思想,这是我们为学生讲授各家学说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针对本学科是对其他学科的整合这一特点,对于医家的特色学术思想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将其已经掌握的相应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在其对此新观点的理论基础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进一步介绍医家的特色学术思想,最后启发他们创新观点的提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介绍学派前首先将学派的定义、划分标准明确告诉给学生,启发学生按照学派标准自行划分,然后再由教师对于学生划分学派时产生的问题加以讲解。又如在讲解医家时,以钱乙为儿科所创“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为例。先引导同学回忆所学过的小儿正常生理特点,然后来看六味地黄丸组成,会发现它是由张仲景肾气丸加减而来,继而启发同学去分析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小儿生理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抛砖引玉,讲解各家之言。只有熟练掌握《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透彻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熟悉疾病的一般情况,才能进一步学习各位医家的不同学术思想,才能发挥中医各家学说桥梁课程的作用。

2.频繁对比讲授:当讲到就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的医家时,每讲到一个医家都要同时提及其他医家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同时可以启发同学主动思考,产生个人看法。如在“命门”问题上,从《内经》称“命门者,目也”;《难经》“左肾右命”到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都有不同论述。孙一奎认为“命门乃两肾间动气,有位无形”;赵献可则提出“命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张景岳又指出“命门乃水火之所居,男子系胞,女子藏精”……这种纵向对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医家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在临床的应用。

3.典型医案再现:对医家临床经验的介绍,重点是如何将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这就必须认识到由于医家对某一问题的特殊认识才导致了他在临床上的特色治疗;其次是在介绍临床经验时要将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最后,学以致用,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目的之一就是取各家之长灵活运用到临床中去,那么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就成为学习的难点。医案讲解能够完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实现用医案讲道理,采用课堂传授与组织讨论座谈相结合的新形式进行,这样既掌握了临床经验特点,通过医案验证了学术思想,同时有利于学生把共性的理论知识和个性的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介绍薛己的一則治疗呕吐医案时,不但掌握了薛己的临床特点,善于使用补中益气汤,同时也是对他学术思想“重视脾肾”的一个验证;通过几则医案的演示,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整合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抽丝剥茧:注重处理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阐述中医发展长河中出现的主要学派和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而每个学派和医家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医学难题和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理论,积累经验的。所以,整体上要让学生掌握各学派和医家的脉络,尤其体现在师承授受上,不但要强调中医传承中亲传的师徒关系,还要理清个人私淑继承。例如在介绍重点内容金元四大医家时,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和最后一位朱丹溪师承关系是:刘河间—荆山浮屠—罗知悌—朱丹溪,因此我们说朱丹溪是刘完素的三传弟子。在介绍他们的学术特色时学生就明白了,刘朱本是一脉相承,所以刘氏寒凉是苦寒直折着重于外感发热,而朱氏学说是滋阴降火着重于内伤发热。又如张元素注重扶正,“养正积自除”,注重调理脾胃。其亲传弟子李杲将脾胃的重要性发展到极致,“脾胃乃人身之根蒂”,“脾胃所伤,百病由生”,其中又特别强调脾阳的升发,创制了被临床广为应用的补中益气汤。后世温补学派之首薛己私淑之,并由补中焦脾土,发展到下焦肾命。再到叶天士在李杲的基础上,又强调胃的重要性,可以说继承了李氏之学,并发展了补土的内容。

这种中医学术和临床上继承和创新,正是本门课程试图使学生掌握的能力。而具体到每个医家,又要学习其“学”和“验”,所谓“学”就是学术思想,如王清任,就是学习他重视气血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外感内伤首伤气血,所以其治病首重调气血。“验”就是学习他的临床经验,其留下的逐瘀系列方,至今广泛用于临床。而且将很多通常不认为化瘀的症状,也归于瘀证,开阔了临床思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即是对理论的验证,提出了不同从理论到临床的转换方法,同时又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历代名医的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是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中医学说又能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丰富的临证医案里有独具特色的用药、影响深远的方剂、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医理,这些都对当今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博采众长:注重帮助同学树立中正、客观的理念

历代医家,生不同时,身处异境,他们观点的提出各有其背景。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如果不识其真谛,必然会雾里看花,不知所从。我们给学生树立的观念就是:从众多的思想观点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同学能够结合医家所处的时代因素、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等考虑问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对于不同医家的学说用辨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掌握。那么,对于医家学术思想产生背景的介绍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介绍每个学派或每个医家时,通过讲解其学术思想产生的背景、立言立论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每一个不同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对于医家生活背景的介绍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其学术思想,灵活应用于临床,同时使学生对医家有更为具体、形象的认识。仍用金元四大家举例,他们的学术观点互有渗透却又完全不同,其中刘河间以“寒凉”论,张从正以“攻下”论,李东垣以“补脾”论,朱丹溪以“滋阴”论。这就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域、医界氛围不同有关。如在介绍李东垣思想时,强调他生活在战争年代,经历了两军交战、城市被围等特殊历史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接触的患者就是疲于奔波,饥饱失宜,而且恐惧焦虑的百姓,由此他归纳出脾胃病致病三因是“劳役过度”、“饮食失节”、“情志所伤”,而且这些到现在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背景的介绍对于正确理解其学术思想很有帮助。又如,温补学派产生,正是刘河间、朱丹溪处于强盛之时,当时人们对朱丹溪的书奉为圭臬,“学者多育习取则焉”,可有人不善效刘朱之学,过用寒凉,以致形成新的时弊。薛己等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人体阳气之本——命门,温阳助命,脾肾并补,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各抒己见,从而形成了不用于善用寒凉的温补学派。这样,站在每个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其思想和观点,就不会为他的“偏激”之词所误导,并能中正客观地继承其经验。将来在临床上才能成为博采众长,方多法富,思路开阔。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课外活动,如医史馆参观现场授课、对医家不同观点进行分组讨论、搜集典型病案,为自己所熟悉或喜爱的现代医家整理学术特色等配合適当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可以为本学科教学服务,使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达到一体化。同时不但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提高课程,在本科教学中意义重大。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向名医学思路,向名医问经验的方法,具备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成为拥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浅谈高等数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略谈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