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7-06-20王永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应用探索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王永宏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乡土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实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乡土资源,有利于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挖掘梳理青海地方乡土资源,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行了应用探索。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7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目的是让学生“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乡土资源一般被认为就是指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纲要”课程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挖掘梳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纲要”教学之中,是提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路径。

一、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纲要”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纲要”的教学,就是要尽可能用历史的事实来论证历史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和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纲要”课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关注历史事件的本身,又要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密切关联;既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同时又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将其导入“纲要”课具有必要性。

1.以乡土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实效性。“纲要”课讲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不仅大,而且距今的时间久;教材突出了历史发展的主体脉络,提纲式的讲述了主要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没有对历史进行细节上的阐述,枯燥乏味,影响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将乡土资源引入教学中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青海省目前已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化遗存3700余处。青海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与教学有关的近、现代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孙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青海果洛时遗留的标语、哨所;安葬红军西路军牺牲将士的西宁烈士陵园;“两弹一星”爱国教育基地。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曾国佐、孙玉清、慕生忠等。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引入“纲要”课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让乡土资源走进课堂,增强感染力。乡土资源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有着特有的地域亲和性,容易得到认同和接纳。在课堂上以家乡的人物、事例进行讲授,适时运用历史照片、精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将乡土资源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照本宣科。同时,青海省的“五个特别”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都可以走进课堂。不仅以现实激发了学生爱省之情,更让学生在青海省发展中理解和掌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乡土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纲要”课的教材在时间跨度上有170多年,教材的内容多,但教学课时数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乡土历史资源应用于“纲要”课的教学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嵌入式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融入乡土教学资源,作为“纲要”课程课堂讲授的佐证材料,虽然内容小,又随机,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贴近实际,拉近距离,调动注意力,培养兴趣。如在向学生讲解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在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时,在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特点时,可以将号称“彩陶王国”的青海乐都柳湾的彩陶文化、号称“东方庞贝”的民和喇家遗址介绍给同学们,特别是用照片的形式讲述在喇家遗址中发现的世界上第一碗面条的故事。改变学生认为西北自古就是荒凉贫瘠的错误认识,增加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在讲到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时补充进1949年9月5日青海解放的情况,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组织学生实地教学参观考察。参观考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青海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原子城等场所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历史。参观考察结束后让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学生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历史图片、模型等的情景再现,体验到西路军的悲壮与震撼,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深刻认识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更加有说服力。

3.其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手段。如采取课堂讨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乡土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理解历史,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通过课外的实践参观学习来让学生亲身获取乡土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之后,让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观后感等作业,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如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纲要”课还没有开始讲授前,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乡土历史方面的选题,比如“红色土地”、“红色感怀”等,让他们去研究考察在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的红色事件或者红色人物。在课程结束时以书面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乡土历史的认识,而且能增强学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最终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乡土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

在青海乡土资源融入教学的创新应用三年里,通过对三个年级近200个自然班的不同程度的乡土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教学方法。

1.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乡土历史文化的教学,转变了以往的单一传授方式。不僅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平台,而且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与生活相贴近,唤起情感共鸣。如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感谢那些革命烈士,感谢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是他们用青春和一切换取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我深知我自己肩负着对自己的责任,以及以后对国家的责任。”参观原子城后,学生明确表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代,更要以身作则,挑起富民强国之重任。”通过乡土历史的教育更容易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

2.开辟了可行性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纲要”理论教学任务较重,导致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再加上受师资、时间和经费等因素制约,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实践教学当中,为实践环节打开可行之窗口。

3.实现教学和考核过程相统一的综合考评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教学过程的贯彻,更需要有相统一的考评模式。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能客观地展示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在进行乡土历史文化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对考试方式做了部分变革,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和考核过程相统一的综合考评模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参与程度与其成绩挂钩。其改革的意义在于,不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而且重视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乡土历史资源融入教学之中的方法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遥远的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高伟.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94-195.

[3]游海华.论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298-302.

猜你喜欢

应用探索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