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人为本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017-06-19张鸣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

张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相比以往更为艰巨的育人职责。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新挑战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未体现“以学生为本”,脱离社会现实而发展。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乃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提升其实效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引领与驱动。“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方面的手段,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受教育者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层次结构复杂,内容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基于以人为本理论为前提,从受教育者的客观接受水平及现实发展程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及客观需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以人为本的中西文化渊源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均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可以为系统地把握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主要表现为“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孔子对鬼怪持否定态度,强调治国理政的根本在于人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从统治者治国安邦的角度出发强调人民是国家运行及安定的首要因素;荀子曾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民本观点。到了汉唐时期,民本思想进一步完善并到达实际运行阶段,西汉贾谊认为“夫民者,万世之本也。”唐朝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这一时期魏征和李世民的“民水君舟”说。宋元时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司马光的“民者,国之堂基也”,等等,使得儒家民本主义思想趋于完善。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民主思想色彩,是中国历史上民主思想的萌芽和开端。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虽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但体现了思想家政治家在探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民众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未直接使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是其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研究“现实的人与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本主义及其他人类文化的精华,揭示了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的本质观。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的类本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这无法揭示个体之间的差别,仍需将个人放置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去具体的发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存在于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这里的人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的统一,这就避免将以人为本误解为个人中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人放置于社会关系之中,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

其二是人的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目的和手段。

其三,人的自由发展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所要求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而绝非一部分人的发展以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为条件。“在这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是指个体的发展,包括个人需求的方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满足、个人素质的极大提高、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以人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呈现出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状态。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深化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间的“桥梁”,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而决定,并随着内容和目标的完善而改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的关键。随着教育内容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可再墨守成规,必须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必须注重其有效性,虽方法各异,但不同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需注重加以融合与衔接,提高方法针对性。

(二)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必然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与创新也必然要遵循此发展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由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条件决定,并受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是外在与内在交互作用的产物,要随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发展规律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主体有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与规律,这就要立足学生实际问题,明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发展规律,同时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理论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一)探索以人为本思想下的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仅凭“接收”教育者理论的传输而不“接受”,拒绝将其内化为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容则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方法,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学生主体思想发展而变化。

实施自我教育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是长期接受指导与进步的过程,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及动机方可实现,学生思想的发展动机由其自身发展需求及目标所决定,而非教育者脱离学生意志而决定,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了解、激发其动机,引导正确的动机方向,并辅助实现其动机,切不可“揠苗助长”,忽视学生主体性;二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班级及团体良好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强化纽带作用,加强班风建设,发挥集体作用,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将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现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思想意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克服的意见,以帮助学生改正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典型的他育过程,是学生思想提升的外因。而自育是学生从自身出发,自觉进行自我剖析与改正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内因和根本所在。在将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他育的引导作用与自育的根本作用,实现二者互相促进提升。

在运用他育与自育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他评是促进自我批评的外因,自我批评是实现他评效果的内因。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目的的正确性,他评与自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非个人情绪的表达;要发扬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学生说真话,勇于自我认知;注意将表扬批评相结合,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同时他评要因人而异,不可盲目武断;最后要讲究批评的场合及语言等艺术。

(三)加强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教育法

以人为本理论的主体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就要贯彻运用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法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当前高校已经采用多种社会服务和劳动实践的渠道,效果显著的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一些高校鼓勵学生步入社会考察,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了解现实情况,搜集整理资料,在探究分析的基础上自身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当前社会现状有更加通透的认识,大大提升了其主人翁意识,由此实践得来的思想境界的提升也将使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今声,袁国敏.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孟宪平,韩斌.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4.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