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小碟花生米

2017-06-18黄叔强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冷场

黄叔强

摘 要:在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学生的理解出现误差,而且全班同学没有其他见解,课堂出现冷场。教师加以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后实现了教学相长,感悟了伟人的情怀。

关键词:理解有误;冷场;导误;伟人情怀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已上过很多次了,教起来轻车熟路。这个学期,我们学到这课,课堂在我的驾驭下一帆风顺,很快找出了文中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并抓住重点词“劳苦、简朴”深入理解课文,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我也不免有点洋洋自得。

这时,一位学生汇报:“有一句话让我感动,‘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了一夜,用来充饥的食物只是一杯绿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他多吃一碗粥、一碗饭或一碗饺子……也很平常,这又不是在战争年代,但他吃得还不如百姓,所以总理的简朴生活让我感动。”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但我觉得似乎有点泛泛而谈,我想看看他们是不是深入理解了这句话,就说:“我们来讨论一下,‘一小碟花生米有没有增加分量?”

想不到这一问竟像捅了个马蜂窩,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我认为没有增加,因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我也认为没有增加,因为作者也说“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就是说没有增加分量。

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学生再没有其他意见,这让我尴尬,我并没有考虑到会出现如此一边倒情况,措手不及,眼看就要冷场了。

《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如此少到极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显然,学生的理解有误。我的本意是想让他们体会周总理吃得不仅简单,而且少到极点,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德。但他们半点也没往这方面想,而且对文本的理解也出现了误差。我想自己出马把答案告诉学生:“你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花生米增加了分量,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出。”但如果我生硬地否定学生的理解,肯定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脑海里闪过余老师的《“导悟”要善于“导误”》。

余老师在上《落花生》这篇文章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我认为作者是片面的,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已经过时了,只有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既讲体面,又很实用才是两全其美的。”真是出乎意料,当着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提这个问题,是余老师事先没有考虑的。余老师感觉自己被学生撞了一下腰,一时语塞,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平静地说,她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很有思考价值,就这个问题要讨论讨论。

有的学生说,他喜欢苹果、桃子、石榴。他们平时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品牌。它们的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己做广告,没有什么不好。

有的学生说,苹果、桃子、石榴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当人们拿来吃的时候甘甜可口。像这样的人,表里如一、名符其实,有何不好?

有的学生说,桃子、苹果等把果实挂在枝头是要求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不像花生只默默低头,尽管有可贵的精神,但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余老师说,同学们,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苹果、桃子等既好看又实用,很受大家喜爱。我们有没有在它们身上看到默默奉献的品质呢?默默奉献会过时吗?(学生又议论开了)

有的学生说,桃子、苹果、石榴把果实高高挂在枝头是在展现自己,但当人们把它摘下捧上餐桌的时候,它也在奉献自己的甘甜,就像有才华的人就要去展示,人们需要他的时候,就应该去付出,去奉献。越有才华的人就越要去展示,对人们的贡献也就会越大。

有的学生说,正因为有默默奉献的前辈,我们才会有幸福的今天,默默奉献造福人类,影响永恒,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只不过时代不同,奉献的形式和内容不同罢了。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再有才华、外表再好,如果他不奉献、不付出,对人类、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所以,默默奉献是具有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不管什么时候,它永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不会过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好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好一个永不过时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学生的这一碰撞撞出了他们心灵的火花。余老师没有急着去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而是通过耐心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辩出真理,辩出精彩,上了精彩的一课。

想到这里,我茅塞顿开。我说:“有客人来访,也不增加一点吃的东西,周总理也太小气了!你们觉得呢?

生:是啊!这么少。

生:周总理对自己的要求太严格了!生活太简朴了!

生:我觉得周总理要求太严格,值班室的同志也不敢增加食物。

师:总理这样做,对客人有礼貌吗?

生:没有礼貌。

生:如果连做人的基本礼貌都没有,有谁愿意跟他相处,交朋友。

师:这样不会为人处世的人,能当上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吗?

生:不能,国家的形象都会被他破坏。从我们以前看过的周总理的故事,周总理给我们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彬彬有礼,很会关心别人的。

师:我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想,再讨论讨论这句话。(学生又议论起来)

生:我读上面一句话,发现了一个词“两杯”,值班室的同志为总理准备了一杯茶,可能总理早就吩咐了,那花生米应该也增加了一些。

生:我联系生活实际想,有客人来了,待人处世,尊重客人,吃的东西应该增加了一些。

生:假如我是值班室的同志,我一定会为客人准备一些食物。我看文中的值班室的同志也是很会为人处世的,你看他端来两杯绿茶就知道了,就算总理不吩咐,他也会增加一些花生米。

生:“好像”在这里是“似乎、仿佛”的意思,作者是说似乎没有增加分量,而不是说肯定没有增加分量。

生:我听了他们的想法,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我更加感动了。花生米增加了分量还数得清颗数,说明周总理一个人时吃得更少了。周总理生活儉朴的高尚品德让我感动。

多么深刻的感受!学生在这一点时间里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学会了为人处世,学会了辨析词义,就算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的这些不正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我武断地否定他们的想法,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了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想法,要多给一点耐心,多给一点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引导,可能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如果我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可能他们用不了一天就忘记了,现在,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得到的感受、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会的待人接物,恐怕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就算打乱了自己预设的教学进程,没有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因为我在这里得到了补偿。

要“导悟”就要善于“导误”。这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机智。这小小的意外除了学生有收获之外,我也从中学到了一点教学机智,学会了引导,学会了相信学生,学会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了我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不是教学相长吗?学生通过这句话的辨析,更明白了周总理的情怀,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无须我多说,也已走入了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余银妹.“导悟”要善于“导误”[J].小学语文教师,2012(12).

[1]高长风.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7.

猜你喜欢

冷场
长安画派“冷场”了?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高中政治课堂“冷场”成因及对策
如何抓住孩子们的“心”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科学把握问题设置 “问”出化学精彩课堂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