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

2017-06-16孙续波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孙续波

(中共甘南县委党校)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其义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切过程,它不仅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一直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同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需要有人民群众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在社会中是大多数,虽然他们没有像理论家那样掌握熟练的理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严明纪律性,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民群众 社会基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特定的历史进程来说,人民群众通常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未留下姓名,同时也没有留下明显印记的人们,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与党的领导成员和理论工作者相比,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似乎总是被历史所遗忘,他们永远被领导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这个庞大队伍的存在,很多重大的事件才得以发生,历史才得以进步。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这一群体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他们是社会革命主力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总能看到亿万人民群众的身影,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无数形形色色的伟大的英雄人物,熟不知,时代的发展是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和更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永远是主体和最稳定的部分,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源泉,并且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由此可见,历史的每个阶段上都有人民群众的身影。

(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前,如果单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和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绝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他相信了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充分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否认,党的全部历史是一部不断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的历史,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

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话:“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即要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新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这个实践过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推动力量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因为,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在实践中实现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政治的日益民族、文化的逐步繁荣,都在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发起和推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根源,也是人们的根本诉求。在众多的努力失败后,人民群众意识到革命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从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逐步在实践中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理。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肯定是要变化的,而为了满足变化和发展了的广大人民的实践要求,就需要发展新的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革命与建设的创造性的实践。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中,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例如我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在劳作时,为了更好的获得收益才提出来的。

三、始终不渝的坚持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把群众路线看作是治党治国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也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走的更顺利,让群众享受到更大的益处。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也只有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

参考文献:

[1] 仇小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略[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4月

[2] 王海军.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 王家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用解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3)

[4]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 年10月23日

[5] 陈云建.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主体[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6] 王越芬,王馨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7] 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9(1):7—10

[8] 于泉蛟,张澍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1—24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 5.

[10]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6, ( 2)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解读“四个全面”与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