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要“实际”方法要“实用”

2017-06-16特级教师李文广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际樟树课文

◇特级教师 李文广

目标要“实际”方法要“实用”

◇特级教师 李文广

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教学改革: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素质教育热潮,一次是21世纪初的新课改浪潮。两次大的洗礼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阅读教学发展的轨迹有一个于不变中求变的过程。不变的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观——遵循规律,摒弃浮华,凸显实效;变化的是附着于核心价值观、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由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操作体系中,唯“实”才能有“标”,有“根”,有“法”,有“效”。

一 阅读教学目标要“实际”

1.彰显学科特点,明确核心目标。

课标中阐述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如果不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就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语言文字是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载体。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学词,感悟语言,赏析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把握学段特点,凸显重点目标。

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共性目标是读书、积累、识字、写字。但是,不同学段还应有不同的重点训练目标。只有凸显了本学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才能显现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对学段重点目标做如下界定:低年级为识字写字(教师指导)、感受性阅读、常规性积累,中年级为识字写字(半扶半放)、感悟性阅读、指向性积累、模仿式习作,高年级为识字写字(自主识写)、鉴赏性阅读、自主性积累、原创性习作。

3.探究认知特点,构建发展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学生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关注过程目标的建构,引导学生自学、会学,学会学好。一般要安排四个训练过程:一是初读课文,识字、学词;二是默读,把握课文要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是精读,感受美好形象和优美语言;四是美读,陶冶情操,促进立体积累。这样训练有层次,有梯度,把学生的疑点作为学习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教师点拨的重点,把教学资源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注入后劲。教学设计要体现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夯实基础目标。如识字、写字、学词、读书等,要求要严,训练要实。二是落实“举一”目标。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解词方法、读书方法、探究方法等。只有落实好“举一”目标,才能保证“反三”的效果。三是设定发展目标。注重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把“举一”与“反三”目标整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 阅读教学方法要“实用”

先来回答两个问题。阅读教学是什么?它是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载体。阅读教学干什么?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此观点,尽管是老调重弹,但我们坚信,随着对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入,所有的讨论最终会回到原点。正是这朴素的原点,直指阅读教学的本质。在这个观点的引领下,阅读教学务必要减负增效——减去教学中无关目标,多余信息,多余环节,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行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形成开放的教学对话,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

1.高效地“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大法。当前的阅读课堂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从朗读的角度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读无目的,读无指导,读无方法,读无效果;从默读的角度看,缺少一份宁静,缺少一份用心。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走马观花式阅读,结果一定是朗读读不出感情,说话讲不清层次,动笔写不出佳作。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但是多读不能平面地读,而要有层次地读。“原地踏步,走得再多也不是路。”要让学生像农民种田那样,亲身经历读书的全过程。一要播“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教学都归结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等习惯,因为这些习惯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必将终生受益。二要除“草”。“冗繁削尽留清瘦”,阅读教学一定要规避目标的繁杂、教学内容的庞杂、教学手段的滥用、教学问题的频繁干扰,在阅读中注意做到目标简明、结构简单、过程简洁、轻装上阵,教师教得省力,学生读得卖力。三要施“肥”。读书之“肥”贵在美读。凡好的文章皆合美的规律,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句的含蓄美、层次的节奏美、情感的真挚美、意旨的哲理美等。务必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智慧——读出理,感受言语意蕴——读出神……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潜移默化之下,语言的逻辑性、生动性和表现力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认同并接受。读书之“肥”贵在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余映潮教授认为:“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科学的积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基于对“积累”的种种理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 “诵读、品析、积累”,并把其当作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根据教材特点披沙拣金,梳理出可供学生积累的章节,再配以相应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出一整套既具挑战性又有创新之乐的活动去落实积累。

2.细致地“品”。

品读指的是引领学生调动感知、情感、思维、想象等诸多心理功能,对文本进行品评、鉴赏、衡量和评论,从中磨炼眼光,陶冶性情,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能力。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整合而构建意义的过程,那么品读则是把文本作为一种提示而同学生的知识经验、观念、感情等相融合,从而铸造出一个新的言语生命的过程。因此,阅读课堂应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带领学生在语言中徜徉,品味优美的语言。

如何引导品读呢?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都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揣摩,然后才能往下读。着手于语句、着眼于关联是关键。品味的思路应是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从篇章的整体着眼,让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声音,辨色彩,掂分量,摸“体温”,将“言”和“意”牢牢地粘在一起。

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文字的巧妙之处,即三次出现“两棵树”,这在内涵上体现了逐层深入的关系:由“有两棵树”,到“舍不得这两棵树”,再到“两棵樟树”,表达了作者对樟树的感情,点明写作的主题。推敲这“两棵树”,便能感悟到文字的内涵,领悟到文本表达的方法。接着,紧扣第4自然段中“蓬蓬勃勃”一词,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樟树的特点,学生结合“伸得远远的”“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句的阅读,深刻感悟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在第5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写作的奥妙,探寻文本表达的“理”,在此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点拨。本段的第四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更是全文的中心句。我抓住这句话,上挂下联,让学生把这段的前三句和后三句比较着阅读,体会对比的写法,从而深刻体会樟树那种“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贵品质。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由树及人,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联想中,深刻体会到:“在樟树前合影,就像是跟宋庆龄合影。”“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课文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写宋庆龄。”“写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其实是表现宋庆龄万古长青,流芳百世。”……这恰如曾国藩所描述的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3.精巧地“写”。

评价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读”“会写”。读与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可以助写,写能够促读;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成。恰如朱作仁教授所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要经常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移植,二是语言模仿。

先来说说语言移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语言,二是条理清楚的说明性语言,三是适于移植的实用性语言,四是意蕴丰富的文学性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值得积累和运用的,同时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是第三类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每每遇到这一类语言,我总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搬运”,变“他”言为“我”言,效果颇佳。教学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时,我结合文章的开头,让学生把“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移植到写小草、写柳树、写家乡门前的小河的习作中去。结合写夹竹桃韧性的章节,引导学生写松树、写翠柏、写冬青等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有的学生欣然写道:

万年青总是在那里一声不响,一片叶子黄了,又长出一片。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万年青无日不迎风弄姿。

再来谈谈语言模仿。儿童习作起于模仿,模仿是习作的“引擎”,只有善于模仿,才能善于创造。于永正老师深谙此道,他在引导学生模仿时,不仅要求仿文本之形,更强调仿文本之神,实现文意兼得。《月光曲》是一篇景美情深,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的课文。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原因是文章既注重对实在事物的描写,又有对写实基础上产生的美妙想象的描绘。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美妙,学习本文的写法,于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训练:先让学生圈画出写实和想象的语句,体会想象语言的优美;接着出示描写大公鸡的一段小学生习作,让学生圈画出想象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出示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让学生加上想象的内容。一个学生把“挨挨挤挤的荷叶”想象成“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另一个学生则把“刚刚绽开的花骨朵”想象成“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姑娘,躲在荷叶的背后”。儿童的想象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必须以一定的“范型”为基础。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习作实际,以课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提供可借鉴的写作方法,整个指导过程于细微处下功夫,层层推进,丝丝入扣,点点入心,扎实有效。

目标“实际”,方法“实用”,过程“实在”,才是扎实的教学、真实的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实际樟树课文
香樟树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背课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浅谈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
试论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