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扶余市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的石器技术和古人类行为研究

2017-06-15万晨晨陈全家

北方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石片台面石器

万晨晨 陈全家

吉林扶余市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的石器技术和古人类行为研究

万晨晨 陈全家

富康东山 旧石器 石器工业

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为吉林省含细石器遗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该地点所获的石器采取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全部标本的观察、数理统计和图表分析,对该地点石器的原料选择与利用、石器类型、剥片与加工技术以及人类的生存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通过石器材料提取更多古人类的生产技术和行为模式方面的信息。

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扶余市博物馆的同志于2012年4月在社里乡调查时发现,共获石器148件①。地点位于吉林省扶余市社里乡富康村东山的湖岸台地上,海拔197.547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5°03′13.1″,东经125°06′25.0″。

一、石器工业概述

通过对富康东山旧石器的石器材料进行较为全面的技术类型分析可知,该地点属于典型的东北细石器工业,其石器工业与吉林东部发现的含细石器遗存的遗址特征②相似。在148件石器(表一)中,绝大多数(81.1%)为剥片和制造工具时产生的石片和断块;工具共18件,占石器总数的12.2%,其中三类工具③9件,占工具总数的50%。原料以玛瑙居多,占石器总数的32.4%,霏细岩、燧石、板岩、硅质泥岩、碧玉、角岩、安山岩、石英岩、硅化木和流纹岩次之。石器的长、宽多集中于5~30毫米(图一),重量以小于等于1克的为主(图二)。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存在间接剥片法。石核除锤击石核外,还伴有楔形细石核和船底形细石核出现,且有石叶与细石叶共存的现象。工具以小型为主,微型、中型次之,未见大型。个体间变异较小。工具组合以各类刮削器为主,尖刃器、钻器和锛形器为辅。修理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存在砸击修理。修理方式以正向加工占绝对优势,偶见通体加工。工具多加工简单,少量通体加工、器形规整的个体证明了该地点的石器制造者有对石器进行精加工的能力。总体来说,该地点的石器个体小,形态变异较小,精致工具与权宜工具并存。

表一 石器分类统计

图一 石器长宽统计图

图二 石器重量统计图

二、原料选择与利用

石料是史前人类制造石器工具、从事生产、生活的必要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岩石都适用于制造工具。石料的质量、富足度与可获性对旧石器的打制技术、类型发展、工具组合以及人类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某一人类群体对石料的选择与开发,也反映其对石器的认知和制造水平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该地点原料种类丰富,共有11种石料在此被使用过。其中,以玛瑙居多,霏细岩、燧石、板岩、硅质泥岩、碧玉、角岩、安山岩、石英岩、硅化木和流纹岩少量。

表二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工具对不同原料的利用情况。超过38%的工具选取燧石作原料,并且全部为刮削器;霏细岩和玛瑙在工具中的利用率均超过22%,类型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和钻器;另有2件刮削器的原料分别为板岩、角岩;只有1件锛形器利用石英岩砾石作坯材。由上可知,该地点工具的原料多为质密坚硬的燧石,优质的玛瑙和霏细岩次之,说明古人类具备挑选质优的石片作二类工具,并根据不同功能需求选取不同原料制造三类工具的能力。

表二 工具的原料使用情况统计

综上所述,可对富康东山地点的石器工业在原料上的利用特点作如下归纳:

1.该地点的石器原料种类丰富,多为优质的玛瑙,这对原料采办方略和石器形态、制作技术有重大影响。

2.标本多带有天然砾石面,石器制造者在打制工具时应为就近取材,所用的石器原料绝大多数为优质的玛瑙和硅质岩,工具的原料以致密坚硬的燧石为主,可见该地点的古人类对石料已经过选择。

3.原料利用率总体偏低,这表现在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断块、废片和对坯材的小程度消耗上。

4.除二类工具,仍存在许多完整石片和断片,石片加工成器率偏低。

三、剥片技术

1.石核

富康东山地点共发现7件石核。为客观全面地描述和分析这些石核,本文对每件标本作了如下测量和记录:(1)石核的原料、类型、形状;(2)长、宽、厚、重;(3)台面性质、数量、大小、台面角;(4)剥片面的数量、打击点、半锥体阴痕形态;(5)剥片疤的数量、大小、方向;(6)双台面、多台面石核的台面、剥片面以及石片疤之间的关系分析;(7)剥片方向;(8)残存天然砾石面的比率。

锤击石核中,单台面石核利用率偏低,打片简单随意,剥片疤分布零散,石核残存天然砾石面,只在剥片初期即被弃置不用,或许是与剥片力度不当、石质不均等因素有关。个体间大小差异不大,最小者长33.9毫米,最大者长40.3毫米,标准偏差值仅为3.4毫米;多台面石核比单台面石核个体小且轻,标本上亦留有原生石皮,剥片疤多且方向不定,呈不规则的多面体。

图三 完整石片台面分类统计

细石核包括船底形细石核(预制阶段)和楔形细石核(预制、剥片阶段)。核体加工细腻、明显优于锤击石核,预制思维缜密,是该地点石器中为数不多的精加工标本。

2.石片

均为锤击石片。本文共研究了30件完整石片和48件断片。为更加全面地研究石片的剥片技术与特点,故对每件标本作了如下测量和记录:(1)标本的原料、完整程度、形状;(2)长、宽、厚、重;(3)台面性质、大小、石片角;(4)劈裂面打击点、半锥体、锥疤、放射线、同心波情况;(5)背面性质、石片疤数量;(6)边缘破损情况、远端形态;(7)剥片方向;(8)砾石面占有率。

石片以断片居多,占石片总数的61.5%。标本大多个体较小,最大长度集中于10~30毫米,重量多小于1克。从完整石片的类型来看,其台面分为8类(图三 ),人工台面的比例高达96%以上,说明石核的预制台面技术非常发达;背面全疤者占66.7%,可见连续剥片较常见,石片多为非初级剥片。

3.石叶与细石叶

地点的石叶和细石叶从完整程度来看,以中段为主,说明古人类已经掌握了截断石叶的技术,有意选择较直的中段,可能是作为复合工具的刃部或直接使用。

4.讨论

综观富康东山地点发现的全部石核和石片,至少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一种是锤击法直接剥片,以锤击石核和锤击石片为代表;另一种是间接剥片法,以细石核、石叶及细石叶为代表。从石核与石片的特征分析,锤击法仍为该地点的主要剥片方法。

通过对锤击石核的观察,可以确定该地点的古人类具有较为娴熟的锤击剥片技术,可以用锤击法熟练而系统地在个体较小的石英岩砾石上剥片,会根据毛坯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剥片方式,单台面石核采取同向剥片, 多台面石核采取复向剥片。

从楔形细石核(12FFD∶5)来看,该地点存在湧别技法④。标本台面修整时采取从前缘往后缘横修,形成三角形有效台面。侧缘从底缘向台面进行两面加工亦呈三角形。石核有6个窄长的剥片疤,从阴痕可知剥片仅失败1次,可见剥片技术娴熟高超(图四,2)。

目前,有学者将楔形细石核从使用程序和程度上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预制阶段(Prepared stage)、剥片阶段(Flaking stage)、中止阶段(Suspended stage)和终极阶段(Exhausted stage)⑤。该地点发现的细石核能够体现出工艺流程中的预制和剥片两个阶段。首先修理出石核的打制台面,再将侧缘加工成刃状,对底缘进行两面加工使其收缩与台面基本平行,致使标本横断面呈“D”形。此为工艺流程的第一阶段:预制阶段(图四,1)。第二阶段即剥片阶段(图四,2),石核剥片比较充分,从剥片面上的细石叶阴痕来看,剥片成功率高,且台面角平均73.3°,仍可继续剥片。以上说明该地点的石器制造者已熟练的掌握了细石核的精细加工技术。

图四 楔形细石核(1.12FFD∶11 2.12FFD∶5)

四、加工技术

1.工具类型

富康东山地点的二类工具均为刮削器。以完整石片占绝对优势,断片少量。石器制造者选用石片锋利的边缘直接使用成刃,近刃缘处有零星分布的使用疤。刃角大多小于30°,占55.6%,刃角等级多为平⑥。绝大多数标本刃角仍较锋利,手感舒适,可继续使用。

地点的三类工具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常见的类型组合(表三)。刮削器在三类工具中最多,占44.4%。根据刃缘形态和加工位置,可进一步划分出4类:单直刃、单凹刃、直-凸刃和凹-凸刃刮削器;尖刃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类重要器形,该地点发现的尖刃器并不发达且不典型,在尖部的加工修整比较简单,个别标本存在尖部磨损变钝的情况;钻器是该地点唯一1件砸击修理的工具,但其尖部残缺,推测为使用时折断,可见使用时间较长;锛形器的发现,证明该地点的古人类有对天然砾石进行反复的精细加工的能力。

表三 三类工具分类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该地点的1件双刃刮削器(凹-凸刃),凸刃进行修理而凹刃直接使用,亦表明工匠们已认识到石片的锋利刃缘可以直接使用,甚至与加工修整的刃缘相比也毫不逊色,完全可以免去修整环节,这也使得该地点内二类工具与三类工具数量相当。

表四 工具毛坯分类统计

2.毛坯选择

表四揭示了该地点各类工具毛坯的利用情况。种类包括砾石、完整石片、断片和细石叶断片。其中,完整石片是主要的毛坯种类,占50.0%,可见该地点的古人类更倾向于挑选个体相对较大、形状规则、保留有锋利边缘的完整石片作首选毛坯,体现了古人类的务实性和灵活变通的思想。

3.加工技术

该地点的三类工具主要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偶见砸击修理。近88.9%的标本带有鱼鳞状修疤,疤痕凹深,大小不一,修疤之间棱脊明显,推测为硬锤修理所致。在1件标本上存在向两面崩落的砸击碎疤,推测为砸击修理技法。修理方式以正向加工占绝对优势,仅1件工具采取通体加工。表五列出了三类工具加工部位的分布情况。片状毛坯的标本左、右两边易于识别;块状毛坯的标本按照长、短边进行统计。从表五得知,在片状毛坯的标本中,多数(44.5%)标本选择在石片右侧进行加工,两边加工的标本次之,仅有1件工具在右边加工的同时,对标本进行有意截断,修刃、修形充分结合,另有1件标本选择对毛坯进行通体加工。片状毛坯的加工部位统计,表明该地点的石器工匠对工具毛坯进行有选择性的加工;仅1件工具为块状毛坯,有意截断标本底缘,并选择在标本长、短两边都进行加工,表明工匠对毛坯的加工经过预先设计,有意充分利用石料,加工细致。

表五 三类工具加工部位统计

4.大小和形态变异

依据标本的最大长度,大致将工具划分为微型(<20mm)、小型(≥20mm,<50mm)和中型(≥50mm,<100mm)三个等级⑦。在18件工具中,以小型居多,占工具总数的44.4%;微型和中型各占33.3%和22.3%。

图五 二、三类工具的长宽指数与宽厚指数

工具体型的划分依据标本的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⑧(图五),应用黄金分割率(0.618)划分为4种类型:I-宽厚型、II-宽薄型、III窄薄型和IV-窄厚型。从图五可知,二、三类工具均以宽薄型为主,窄薄型占少数。

工具重量以1~5克的为主,占44.4%,这与毛坯轻薄有关,如地点的石器制造者有意选择细石叶较直的中段,可能作为复合工具的刃部使用。

经统计分析得知,全部工具的长、宽、厚、重的平均值分别为27.4、20.1、6.4毫米和5.0克。各类工具在标本大小和重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各类型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中个体的差异均较小。

5.二类工具的刃角

二类工具刃缘形态以单刃占绝对优势,其中以单凸刃为主,偶见单直刃。从二类工具刃角的测量统计图(图六)可知,刃角以10°~30°为主,均为锐角,可见石器制造者已经认识到这些石片能够直接使用,并有意选择边缘锋利的石片作为工具。绝大多数标本刃角仍较锋利,可继续使用。

图六 二类工具的刃角分布情况

6.加工长度指数⑨和加工深度指数⑩

工具刃缘的加工长度和深度是工具修理的精细度和石料利用程度的重要标志。除1件尖部残缺的钻器不纳入此项统计和计算外,在富康东山地点,锛形器的刃缘加工长度指数(Retouch length index )约为1.0,加工深度指数(Index of sharpening)约为0.9,不仅横向加工非常彻底,纵向加工也十分充分,修理细致;在刮削器中,刃缘加工长度指数平均约为0.8,加工深度指数平均约为0.4;尖刃器的刃缘加工长度指数平均约为0.7,加工深度指数平均约为0.3,修理程度次于刮削器。

由于该地点仅有1件锛形器,并不能说明锛形器的加工程度在三类工具中最高;刮削器和尖刃器的刃缘加工长度指数均较高,通过对极少数加工长度指数偏低的标本进行观察发现,这些标本的有效刃缘足够锋利,只需对刃缘较厚处稍加修理即可使用,故无需深度加工。

综上所述,该地点三类工具的加工长度指数较高,加工深度指数明显偏低,且标本绝大多数为单刃工具,这说明地点的石器制造者对工具毛坯热衷于横向利用,而对纵向加工则缺乏热情。分析显示大多标本没有进行重复利用,这可能与当时该地点的工具器形已较为固定或与地点的石料较为丰富且易于获得、古人类对石料进行充分利用的压力不大有关。

五、人类行为模式讨论与结语

1.地点的人类行为模式讨论

(1)天人合一

富康东山地点坐落在湖岸台地上,人类活动空间充足,临近富康泡,水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可见该地点的古人类对生活地域的选择已充分考虑到生态和资源因素;对石料的获取方式为就近取材,并未进行长期的深度开发;工具组合中以主要用于切、割、刮等多种、加工作用的刮削器占绝对优势,深度攫取工具(薄刃斧、手斧、尖刃器等)罕见且不典型。可见,该地点的古人类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的资源条件,其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因地制宜、遵循天人合一。

(2)灵活变通

该地点人类行为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灵活变通,表现在对原料就近取材、选择刃缘锋利的石片直接使用、三类工具存在使用刃缘与修理刃缘相结合的情况、工具加工大多简单随意、根据毛坯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修理方法、工具修刃与修形的有机结合等。这都说明该地点的石器制造者具有很强的务实性与灵活机动性。

(3)迁徙流动

尊重自然,对所处的生态环境仅进行简单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古人类进行反复的迁徙流动,以便寻找开发新的资源。该地点文化层较薄且单一,表明人类在此连续占据的时间不长。这种迁徙流动增强了古人类对多变的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用变更环境与利用新资源来弥补石器技术的不足。

2.结语

从富康东山地点石器的原料选择与利用情况、剥片与加工技术、工具组合可知,其属于东北地区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其代表遗址为呼玛十八站、大不苏和大兴屯遗址等。该地点与吉林东部发现的含细石器遗存的遗址特征相似,是东北地区一种地方类型的代表。

石器个体多较小,原料以玛瑙居多;剥片方法为直接剥片与间接剥片共存;工具多为小型,以刮削器为主,尖刃器、钻器和锛形器为辅;三类工具的修理方法以锤击法占绝对优势,偶见砸击修理。修理方式以正向为主,存在通体加工。本文通过对石核的消耗率、石片成器率、以及三类工具刃缘的加工长度指数与深度指数的测量和统计分析可知,该地点的石器制造者对原料的利用率偏低,对石器的加工制造有简单、随意、程度浅的特点。该地点石料种类丰富,古人类多采取优质玛瑙作为原料,进一步说明该地点的工匠们是就地择优取材,对石料有较高的认知和驾驭能力。

石器打制大多简单随意,多为权宜工具,但少数标本修理细致,还发现1件通体加工的钻器,且存在修整细腻的楔形细石核,可见此地点也有精细加工的石器。此外,发现大量的石片和断块,石核数量少且个体较小,工具均为轻型工具——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具有尖刃的标本数量极少且不典型。由此可知,该地点的主要性质并不是生产和获取,而是简单的切割和加工,即该地点应为一处古人类分割食物、栖息以及石器加工的场所。

总之,富康东山地点的石器工业为探究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旧石器文化内涵、古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人类行为模式以及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该区旧石器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期待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有更大发展。

注 释:

① 陈全家、郑新成、杨雪松、万晨晨、易宏亮:《吉林省扶余市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草原文物》2013年第2期。

② 刘扬、陈全家、侯亚梅:《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26卷第6期。

③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④ 加藤真二著、袁靖译:《对日本、渤海湾周围地区细石叶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⑤ 朱之勇、高星:《虎头梁遗址楔形细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25卷。

⑥ 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⑦⑧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3期第13卷。

⑨ 高星:《解析周口店第15地点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

⑩ Kuhn S L. 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1995.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万晨晨,女,1989 年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博士研究生;陈全家,男,1954年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30012。

K871.11

A

1001-0483(2017)02-0025-06

猜你喜欢

石片台面石器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想唱歌的小石片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打水漂
基于两台面计重设备的云计重平台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