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017-06-14李秀芝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8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李秀芝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只有让学生读书、体验、感悟、内化、沉淀,慢慢地形成语感,才能让这种语感在学生的内心发酵、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6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读----个性化来自于独立

教师指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的《永久的悔》、冰心的《荷叶——母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对课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中,在对精彩语段的品析揣摩中,只要朝着学生的家庭生活稍加联系,学生便会理解血浓于水、堪比天高地厚的父母恩情。学习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配乐朗读、有感情朗读、醉心朗读的基础上美美地品一品,用心地悟一悟,那些足以打动人心的优美语言一定会沉淀为学生的语感。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研究学生的思想、喜好、价值追求,并把他们的思想引导更加健康的道路上来,这样才能创建有活力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点拨,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整体感知以后,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读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这就是倡导个性化阅读的表现。

一些好的歌词如果能拿到课堂上来,定会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授《乡愁》引一引歌曲《想家的时候》的语句:“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思乡情绪一下子就引发出来了。再如讲授表现母爱的文章《我的母亲》,引一引《白发亲娘》,讲授表现父爱的文章《背影》,引一引《父亲》,真挚的感情不用酝酿,一下子就出来了。

二、让学生自主悟----个性化来自于独特

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機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让学生自主想----个性化来自于果敢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独特的体验,有所创新,必须敢于质疑,学会批判地接受、思考课文及他人的观点。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进程中的两生性和多元性,不以固定的结论锁定灵活的对话进程。老师要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赏析性阅读是指课堂上师生围绕教材,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文章的语言、主要写法、主题思想、观点见解等进行欣赏性的理解、评价。赏析性阅读强调学生要沉醉于文章之中。赏析性阅读所带来的直接感受是“美感”,学生赏析语言可以联系优美的古诗词句,典范的名人名言,自己组织美的语言进行再理解、加工,以创造新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自己感悟、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慢慢浸润心田,潜移默化,最后逐渐沉淀为内心的感觉的过程,这种感觉就是语感。它特别强调品析、揣摩、顿悟、涵咏、玩味、鉴赏,这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正途。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根本归宿都应该建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备课预设,研究教材,课堂生成要围绕文本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以文本为根本,强调学生要吃透文本,对教材有自己的看法,强调以语言为中心,以读为线。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记叙类文章,古典诗词或古代骈体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四、让学生自主评----个性化来自于宽容

最后,在阅读活动中,要把评价的权利下放,采取延时评价,让评论首先由学生自己作出。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都要给予宽容与理解,不以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于学生的自主评价应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使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起创新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