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2017-06-11杨小卫马保生

体育风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发展

杨小卫 马保生

摘要: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有完善、而且先进的学校体育发展理论;有高效、科学、严密的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有一流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专家。然而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这种尴尬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校体育发展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the 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the 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最后一公里”现象几乎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非某个领域所独有。综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现象,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处在“最后一公里”时期。

一、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现实:提高学生体质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也没有遏制住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势头;学校体育发展技术性问题已经解决,政府的政策、法规、制度、经济投入,专家们的研究、理论、方案、设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效益;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与学校体育发展现实形成反差。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讨论、分析热情递减。行政管理部门对发展状况尴尬而无奈。从而导致,对学校体育理论与科研成果的疑惑、冷漠和不信任,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或将重复、空洞、异化;科学研究对学校体育管理方面的支撑能力降低,降低标准、弄虚作假制造虚假繁荣的现象必将盛行。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表现在: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政府、社会对学校体育高度关注;对扭转学校体育发展状况有高度的社会共识;学校体育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速度缓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决心、信心很大,解决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因素模糊;对学校体育发展中各个环节基本理论、原理、原则和政策、法规、制度、管理、经费等方面基本就绪;政府、社会、學校、一线体育工作者对解决学校体育发展矛盾都有高度的期待;学校体育发展停滞不前或倒退。

这种发展现状就是学校体育发展进入了“最后一公里”的状态。也就是进入了最后攻坚克难的阶段。

二、“最后一公里”说明了什么?

“最后一公里”说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更深层次矛盾,开拓深层次的研究领域。两类似乎边缘的矛盾成为发展的障碍。一是思想意识问题;一是具体实施方案问题。

“最后一公里”如不及时解决,很可能造成学校体育发展的异化,使前期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府投入效率降低。

说明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解决。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边缘矛盾日显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意识层面,人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意识落后;学校发展理念落后与学校体育发展理论,学校领导的观念落后于社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期待。具体实施方案层面,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不能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等等。其中的矛盾纷繁复杂,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

思想意识层面: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意识落后。人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理性认识通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是得到了改善。但社会学校体育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成为青少年成长学生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学校对学生智育的关注、德育的关注远超于体育。学校体育成为学校发展的附属品而非必需品。因此,在学校体育发展实施环节层面大打折扣。我们的专家、学者所做的众多研究与教学改革实验为何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呢?其主要原因是愿意参与实验学校能够接受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学校与学校领导、老师重视体育教育,他们有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的能力和欲望。但是,他们并不代表普遍的社会体育意识。没有普遍的社会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欲望作为支撑;无法使先进的学校体育发展理论、理念、方法、措施、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落实和推广。很难形成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力量。所以,普遍提高社会体育意识水平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提高社会体育意识也是学校体育研究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层面:每个学校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教学改革怎么改?改什么?这些矛盾和困难怎么解决,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不可能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没有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学校体育发展确实难以快速实现。因此,在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一地一策,一校一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发展方面从在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特点。一蹴而就不现实,坐以待毙不可取。

欲行百里,九十半。中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不可谓不先进;学校体育管理不可谓不科学;学校体育的各类政策、法律、法规、文件不可谓不规范;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保障、资金保障不可谓不充足。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就差“最后一公里”。攻坚阶段更需要体育人的勇气、韧性和智慧。

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主体

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最后一公里”的主体是社会、学校和一线的体育教师。改变和提高民众的社会体育意识,使学校体育发展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保障。没有很好的社会学校体育意识的保障,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只能平添学校与体育教师的压力,而非动力。这种社会意识环境和思想保障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调动和发挥学校和一线体育教师发展与改革的积极性、能动性是“最后一公里”发展落地的关键环节。基层学校领导与一线体育教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主体。

四、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的基本途径

发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主体力量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基本途径。

在思想意识层面:提高社会体育意识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教育问题。仅凭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很难做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从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不同界别、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从多个视角审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民族等方面的影响。综合、持续、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体育对人影响,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以达到提高社会体育意识的目标。

在操作层面:实施“一地一策,一校一方”的学校体育发展改革思路。中国很大,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指望每个学校都像科研课题实验学校那样有较高的实施执行能力。在操作层面上不可能有全国统一方案。因此,各省各地区应当组成学校体育改革专家团队,对地区或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指导。逐级培养人才,将发展规划、步骤、方案落实到课,以至于教案与体育教学的上课环节。“最后一公里”是一个艰苦的环节,这需要教育部下决心,形成一个从教育部到基层学校直至幼儿园,乃至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幼儿园的专家辅导体系。学校体育作为对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事业,需要理论勇气和胆略。

五、解决“最后一公里”方案探讨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案,从宏观上可以有三个层面。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发展思路和手段;二、采用政府加市场经济的实施策略;三、具体学校、具体地区因地制宜。

在提高社会体育意识领域:

首先,社会体育意识不是一个纯粹的体育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单凭体育界的专家不能解决。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能力对社会体育意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对一个电影明星的体育爱好、体育特长的宣传远比十个体育教师辛苦教学十年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影响大;一个科学家对体育的谈话和理解,远比N个体育教师苦口婆心讲三年。如此等等。为何不能发挥他们对社会体育意识的影响力呢?为何不能让社会公众任务为学校体育呐喊助威呢?

其次,學校体育研究领域应当围绕改变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深刻理解展开,以真实的研究成果,用事实说话论述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等。

第三,应用多媒体时期的广泛交流,将信息普遍普遍传达于社会。

在具体操作实施领域:贯彻“一地一策,一校一方”的总原则。在研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论坛中,可以邀请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行政管理专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等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共同参与,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谈谈他们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他们对学校体育的体会。例如:在具体操作和实施领域的问题和矛盾纷繁复杂。举办定期的学校体育发展论坛。邀请一线体育教师、校长、学校体育管理人员,与体育专家、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科学家、影视明星等等,共同讨论推动基层学校体育的实施策略。等等如此,不胜枚举。

名人效应与踏实工作必须相结合。有了踏实的工作,不畏惧应用名人效应所带来的闲言碎语。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利、对民族兴旺有利、对学生发展有利、对学校体育发展有利都是我们可选择的发展策略。

六、综上所述

“最后一公里”的解决仅一条:各地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监督方案,对实施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攻坚期。虽然困难也必将攻克。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智慧、韧性和勇气,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最后一公里”不应当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绊脚石。它将成为开启中国学校体育新发展的里程碑,相信在不久的明天,“最后一公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时。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曾,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起1-448页.

[2]曲宗湖.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和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2.起4-24、28-36、43-50、56-60、88-139页.

[3]丁晓昌,王正伦.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起183-238、250-292页.

[4]马保生.中国体育发展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11.起286-316页.

[5]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起36-45页.

[6]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起235-250页.

[7]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起174-176页.

[8]崔伟.张晓磊.河南省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模式构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第4期.起121-124页.

[9]聂鸣琨.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第9期.起126-128页.

(作者单位:杨小卫 河南省工业学校;马宝生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快递公司深挖“最后一公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