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礼乐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难点

2017-06-10董静怡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礼乐孔子传统

董静怡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礼乐文化相关文献资料及考古文物资料的梳理,从礼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辨析,并且对当前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音乐艺术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把握,综合分析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礼乐文化认知的误区,尝试性探索在现代社会文明中,如何在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礼乐文化,使中华礼乐文明传统得以延续,其精髓能够真正渗透入教学文化中,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礼乐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J2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217-01

二十一世纪以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国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礼乐文化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的推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不可否认,当国民群众在感受日新月异的物质社会和商品全球一体化极大丰富的同时,逐渐缺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习与了解,并在世界文化大同的趋势下,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针政策,并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习总书记还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如何恢复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礼乐文化是其核心精神。钱穆先生曾提到:“中国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礼”字,“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处来看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它拿礼乐作为自己的文化。” 中国做为“礼仪之邦”,自先秦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与乐汇集成整套典典章制度和规矩仪式,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的各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因此古人有云: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那么,在当前社会是否还有礼乐文化的形式?其是如何传承的?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意义是什么?我们参与什么方式让它更好的贯穿于现代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艺术研究体系中?其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又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礼乐自古就是教化民众的有效手段。《论语?泰伯》中就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习兴趣应当以《诗经》为开始,激发学习兴趣,而以礼制为标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音乐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最终达到孔子理想的礼制社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以音乐教化人心教人,可以感召内心,使人的修养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感染民众的目的,实现道德素质额全面提升。除此之外,孔子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一个人的音乐修养可以反映出他的德行品质,乐与德的互通互证为社会提供了教化民众,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正是因为音乐文化推广滞后,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倾向,造成了中国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由此可见,礼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礼乐文化,可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樹立时代良好风尚。当前社会发展过于快速,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如何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借鉴古代礼乐文化中的思想,更好的继承礼乐思想,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势在必行。孔子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只有大家的经过礼乐思想的影响,契合和谐社会的大方向,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断推进,才能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文化,树立起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良好风尚。

2.加强礼乐文化,可以和谐社会。通过礼乐文化的制度分化以及核心精神,我们可以看出礼乐文化思想的核心原则是美善相乐。其目的不仅体现在政治道德层面,而且更体现在追求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之层面。在儒家看来,“美善相乐”的精神追求,是将乐追求的最高境界”美”,与礼追求的最高境界”善”相结合,到从而做到”美中有善,善中有美,美善合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社会,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论语?八佾》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国乐官的对话:“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段话是孔子对传统的礼乐文化的评价,他认为“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时合奏和谐;乐曲展开以后,很美好,节奏分明,又连绵不断,直到乐曲演奏终了。”孔子十分肯定音乐的表现艺术,他认为音乐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体验,可以反映民众对社会的基本道德追求,表达人民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所以,在音乐文化教育中加强礼乐文化教育,可以通过音乐这种较为感性的艺术形式树立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3.加强礼乐文化,可以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中国礼乐文化主张阴阳协调,万物和谐,追求中和、和谐、协调为生命的最高境界,不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也从不强调人对自然、对自身的挑战,而是讲究“法天象地”,从各个方面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礼乐文化的教育加强,可以教化人心,弘扬传统文化,对抗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走偏的趋势,从而使中国人民以更好、更强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上,消除诸多不合适行为,以文化强国,素质强国的形象示人。

4.加强礼乐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内涵。《礼记·文王世子》中提到:“凡三世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择,恭敬而温文。”音乐教育之所以能成为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必要手段,与音乐的功能性分不开。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才能通过音乐修身养性,提高境界。所以我们应当把音乐教育作为礼乐文化教育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丰富形式,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质,净化学生心灵,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内涵的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平和快乐,在平和快乐中感受道德的正途。也只有从校园传统教育抓起,才能更好的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内涵,减少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害,使青少年知书达理,以礼待人,整体文化素养提高,揭示社会的真善美,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

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进,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人,将对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挂在嘴边,甚至也会将目光投降文化遗产传承的技术保护,却从根源上忽略了其存在的大背景,不去把握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去思考其传承方式,依靠什么得以延续。通过分析和梳理,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想让“音乐本体存活”,就应该同时培育其生长环境,否则这种改变其既有生存方式而加以的“保护”,无异于加速其消亡,更快的催化礼乐方式的“断链”。作为职业类院校,以及专业的音乐院校都应当敲响警钟,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空白区,在教学中不断引进“新理念”和方法论,利用他山之石,更好的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基金项目:此文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QN-242《礼乐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研究》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礼乐孔子传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