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工业定位“支柱产业”及取向研究

2017-06-10肖献法崔柳青

商用汽车 2017年4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工业汽车

本刊记者 肖献法 崔柳青 文/图

汽车工业定位“支柱产业”及取向研究

本刊记者 肖献法 崔柳青 文/图

Auto Industry Keeps its Position of the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For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auto industry has been positioned a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man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owever, time is changing, its position and trend seem to change as well.

何谓“支柱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从历史来看,支柱产业关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命运,因而常被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道;而且它的定位和取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经济大国”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

上百年来,汽车工业一直被当作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汽车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是一种附加值高、关联性强、应用广泛的综合工业产品;它既是大众高端消费品,又是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重要生产资料。因此,汽车工业作为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关联效益(前向和后向)巨大,前向关联效益涉及冶金、纺织、塑料、橡胶、电子、石油、天然气、机床等行业,后向关联效益涉及保险、金融、运输、施工、维修等行业。汽车工业,一方面创造了巨额产值,另一方面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表1 2016年世界GDP前20名国家 百万美元

可以说,汽车工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化水平,包括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从历史来看,从工业化中期到最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没有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不是靠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只不过,从发展汽车工业的目的来看,并不在于汽车工业本身,而在于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

从2016年世界GDP排名来看(见表1),前20名中,超过半数国家(曾)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等等。其中,前5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都(曾)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也都(曾)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其汽车产销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见表2、表3)。

在世界经济史上,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巨大贡献不言而喻。下面,举例说明。

美国,据悉,其早期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而现在则主要是航天、信息产业。凭借这些“支柱”产业”,美国现在几乎垄断着全球GPS、军火工业、客机等市场,以暴利支撑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主导地位,全方位打造信息时代的全球帝国。

作为传统制造业,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

表2 2016年全球汽车销量前30位国家 万辆,%

表3 2015年全球汽车产量前10位国家 万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发展多元化的支柱产业和“体量”,自2010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大而不强”——虽成为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从人均GDP看,中国仅为日本的1/10)。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中国确立的支柱产业曾历经变化,从早期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到中期的石油化工、煤炭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汽车工业、信息和互联网、旅游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子电器、烟草、农牧渔业,到现阶段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却未发现现阶段将农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的记载。

日本,二战以来靠汽车、电子、光学和计算机产业奠定了世界经济第二的基础(自2010年被中国赶超),实现了国家复兴。

德国,其能源和自然资源虽然较为贫乏,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进行工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方面也相对滞后,而且在半个世纪内发动和经历过2次世界大战,但之后却还能够重新崛起,成为欧盟最大、世界第4大经济体,靠的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其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其支柱产业包括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电子电气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化学工业、可再生能源产业。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其制造业(军火、电脑、电视、手机、汽车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零售业、旅游业和商业服务等)和能源所占比重却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此外,贸易、教育也是其主要产业。英国作为世界第4大贸易国,贸易额曾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其出口产品主要有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目前,英国是世界第5大经济体。

2.中国将汽车工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已有30年

图1 2005—2016年中国汽车及细分市场销量及增长情况

中国确定汽车制造业(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应该是始于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指出:“围绕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扩大运输设备的生产,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现代化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创造广泛就业机会,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当然,也为今后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并从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最大产销国家,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2005—2016年来看,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休戚与共(见图1、表4):凡是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9,严重过热)时,汽车增速都会超过20%(如2006、2007年,2009、2010年);凡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GDP增速<9)时,汽车增速一般低于15%。其中,作为生产资料的商用车的增速与GDP增速关联度尤甚。

3. 近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定位与取向

自从1986年开始把汽车工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我国历届政府都对汽车工业发展予以重视,把汽车工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和实现振兴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只是,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不一定都会提到汽车工业;这与当时的经济形势(拉动内需)和社会形势(能源、环保、产能过剩等问题)有关。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地位(产销量/社会保有量、产值、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凸显——包括排放污染、能源消耗、交通堵塞、交通安全等,所以在被鼓励发展的同时,也常常被政府作为“治理”的重点对象。

从2003—2017年来看(表4),每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汽车工业的年份分别是2003年、2005年、2009—2012年、2014—2017年。而非巧合的是,每年或每个阶段的政府报告在提及汽车工业时,相应的货币政策也在适机改变:2003—2007年一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因期间经济逐年过热(GDP增速10.0→14.2),2008年改为“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谁料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下行压力,于是2009—2010年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2010、2011年又出现了经济过热(GDP增速10.4、9.5),于是自2012年开始又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使之常态化(GDP增速7.9→6.7),期间仅作“定向宽松”(微调)。

(1)2003年的报告提出:“搞好汽车等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其主要背景是:2001 年 11 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产销突破 300 万辆(产销分别为325.12万、324.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49%、36.65%),增幅创 1993 年以来新高;2003 年增速持续扩大,汽车产业呈现出不可遏制的快速增长势头。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亟待有更加明确的规划来指导,然而已实施近10年的1994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已暴露出诸多计划经济色彩和与 WTO 规则不协调的内容,而且近年在实施过程中突破产业政策限制的个案逐年增多。为此,指导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2)2005年的报告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其主要背景是:能源供给难以适应连续多年经济的过快增长,“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

(3)2009—2012年 的 报 告提出:“认真实施汽车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瞄准小排量与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二手车市场”“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以汽车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等,其背景主要是: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汽车工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并将大量补助/补贴资金重点投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而2009—2011年汽车产能的急剧扩张,随着2012年以来加强调控,其产能过剩越发凸显。

(4)2014—2017年 的 报 告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等,其主要背景是:在2009—2011年车市暴涨的同时汽车环保与节能技术、道路建设没有跟上,结果导致大中城市雾霾加重、交通严重拥堵,所以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降低机动车排放;而且,2017年的报告相比2016年还发生了一定变化——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时提出:“着力抓好减少机动车排放。全面推广车用燃油国Ⅴ标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80万辆。”在阐述“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时提出:“活跃二手车市场,大力发展和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时则提出“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Ⅵ标准燃油。”而在阐述“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时未提及“汽车”。

可以看出,2016年提出“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抓手(与2010—2012年相似);2017年提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则是作为改善环境而提出的机动车技术路线之一。

2个报告,出于不同背景和目的,从“新能源汽车”改为“清洁能源汽车”,给了汽车行业一个明显的信号!即:持续多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要面临新的变局!2009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弱到强,实现了超速发展,依赖的纯碎是政策激励和巨额补贴;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日渐壮大和逐步成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交由市场手段来解决,而难以再继续使用激进的行政与政策手段来解决。

清洁能源汽车涵盖新能源汽车(“三电”)和清洁燃料汽车(主指替代燃料汽车,如天然气、甲醇、乙醇汽车等)。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有关变化,有利于今后让各种技术路线在新的形势下展开“公平”竞争。

自1896年开始,汽车工业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至今未变,但发展的侧重点和取向因势而变

预计未来几年,国家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能源动力结构上,仍将以节能、环保、安全、可持续为主要诉求目标,引导汽车产业更多地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道路,同时保留适当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激励手段。

表4 200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汽车工业的陈述和背景

注1:《报告》内容摘自《政府工作报告》(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为准);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告;GDP预测数据来自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注2:国务院总理,2003年3月—2013年3月,温家宝;2013年3月至今,李克强。注3: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9日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时首提“新常态”——专家解读为:将经济增速维持在一定区间内,为进一步的改革和经济方式的转变赢取空间。注4: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年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这一时期,“供给侧改革”这一新词进入大众视野。专家解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工业汽车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向云南第一支柱产业加速迈进路径探析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