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

2017-06-09周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

周璞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在,而比较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结果科学文化素质甚至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往往因心理素质不相应而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忽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严重障碍。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同时,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技巧,轻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心理问题去德育化的误区。要解决这两种问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育德理念。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同时,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技巧,轻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心理问题去德育化的误区。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创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问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结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找准最佳切入点,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观

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态度与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发展的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课,同时要重视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从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侧重心理健康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却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而事实是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和整体性。因此,学校应建立这样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任务。

三、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

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传统大学德育的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但对大学生作为一个最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培养。而且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它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德育在中学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与现实相脱离的,也因而使他们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的,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当教师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强调理论的灌输和外在强化,外在的社会要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如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斷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建立共情式的学生观。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学生观。所谓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传达给学生。一方面,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又因传统的德育投入大,效果差,有些人便认为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矫枉过正,陷入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误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不像德育那样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而是一般要求咨询者不把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于是多数心理咨询者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势必又陷入心理健康教育去德育化的误区。要解决这两种问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育德理念。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关怀完整的生命,关注的不仅仅是“病”或“问题”表象,而是要引导学生对“病”或“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地规划人生。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将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终极目标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全过程中。只有始终贯穿了终极目标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时候,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最大程度的价值。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雅贞.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新课程理论,2009年8月(上旬).

[2]李芳,范正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3]孙维胜,张仕清.浅析心理教育与德育[J].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2).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