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教学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课堂

2017-06-09刘杏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课堂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目前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说是遭遇了课堂危机。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的不同,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历史人物点评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置入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纲要”有效课堂。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课堂

一、“纲要”课多元化教学的迫切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认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据笔者调查,“纲要”课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尽管教师认真讲课,但学生出勤率较低且多选择坐在教室中后排,课堂缺失应有的“眼球效应”和“抬头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说是遭遇了课堂危机。“纲要”课教材与中学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很多内容已为学生所熟知或者学生自认为已熟知,学生的求知欲急待教师的激发。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只固守着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甚至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摆脱“纲要”课课堂危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置入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纲要”有效课堂。

二、“纲要”课多元化教学法及其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系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反对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行灌输给学生,主张启发学生生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下面以“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为例来看教师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探求“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以不断发问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是不是真的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西方殖民侵略到底是“有理”、“有功”,还是有罪?是帮助了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是使中国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抛出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激起学生的疑虑和困惑,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答案,而非被告知、被灌输,真正使“纲要”课“入脑”、“入心”。

2.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应用

互动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多邊互动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和体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探讨交流,思维碰撞和共振,以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为例探讨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纲要”课中的应用。教师首先通过播放视频《百年中国·涌动的前夜之国共合作》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势提出问题“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因素有哪些”。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教师给每个小组6分钟自由讨论时间,由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提出利益诉求;小组间再进行4分钟互动讨论,寻求合作契合点、达成合作共识;最后由教师做出点评总结。事实证明,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互动交流、主动探索答案的体验学习效果远胜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

3.比较式教学法及其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即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和当代史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比如,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时可以将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讲授。“纲要”教材虽然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但是总结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和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创办企业的数量及结果、背后的性质等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通过比较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艰涩难懂的理论。

4.历史人物点评法及其应用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历史人物点评法将枯燥无味的事件历史、理论历史转化成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物历史,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产生共情共鸣,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既可选择推动过历史发展的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正面人物,也可选择富有争议的或者根据史料的新发现需要重新客观定位的历史人物如慈溪、李鸿章、蒋介石等。譬如,教师在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时可以选择李鸿章进行历史人物点评教学。教师可向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李鸿章为何自称是大清“裱糊匠”?梁启超为何用“敬才、惜识、悲遇”六字评价李鸿章?等激发学生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探索兴趣,而后指导学生查阅甄别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制作PPT进行点评汇报。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点评学习,有助于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5.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置入法及其应用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让学生与具有特色和亲和力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近距离的接触,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发动的皖北“四九”起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的困难时期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意义和历史价值。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分析问题的方法更加多样,有助教师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纲要”课多元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精心的设计教学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学双方通过充分的有效互动,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

“纲要”课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不同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改变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通过师生的多维互动构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纲要”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唐凯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考察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1):80-85.

作者简介:

刘杏梅(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7A029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290);安徽省社科规划办项目(AHSKY2014D64);阜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6PPJY17)、(2016JYXM15)。

猜你喜欢

多元化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效课堂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