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酷儿理论视角下“彩虹旗”色彩符号的语义阐释

2017-06-09谭晓宁盐城224005

流行色 2017年11期
关键词:酷儿彩虹语义

谭晓宁(盐城224005)

LGBT人群作为“酷儿理论”视角下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符的人。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霸权主义,指征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目标是收藏能体现时代特色的艺术,MoMA的资深策展人paola Antonelli说:“过去四十年里,彩虹旗已成为充满意义的政治力量和美学的象征”。毫无疑问,2015年6月26日,将是LGBT人群真正意义上的狂欢,也是“彩虹色”走上康庄大道,高调成为“流行色”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彩虹色以其鲜艳的色彩成为本年度最夺目的潮流重点。LGBT人群追求自由、平等的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时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用5∶4的投票结果宣布同性婚姻合法,从此同性婚姻在全美所有州均合法化。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的决定,美国15个著名地标都变身彩虹色。代表“同性恋骄傲”的彩虹旗四处飘扬,彰显着个性意识觉醒以来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彩虹旗视觉语义的再解读,也是性别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语义场的拓展与延伸。彩虹色视觉符号的建立既专注视觉效果,又抓住了社会审美意识的倾向,作为LGBT人群的视觉符号以其张扬的色彩组合重新建立起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被剥夺的正常生活中,确立其适当的位置。当彩虹色在酷儿理论视角下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时,当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化时,彩虹色作为一种时代色彩和文化现象迎合了人们的认识、情趣、希望,因此色彩的流行意义就确立下来。

一、“彩虹旗”色彩视觉符号的生态语义

LGBT人群借助彩虹色的自然属性表达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佐证其与生俱来的、不容置疑的存在事实。在庞杂的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性别选择和性别倾向在此被解读为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和自主选择,使人的性别选择和自然现象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用生态法则构建起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色彩模型,进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和伦理关系,使之成为LGBT人群反对两性霸权主义的强有力的阵地,也是向平等迈进的一大步。列宾曾说过:“色彩即思想”,通过色彩语言及其构图表现人丰富而又复杂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世界。彩虹旗作为LGBT人群的战斗旗帜,其视觉符号被解读为人性的外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未来的矛盾的高层次的统一,表达其自我的认知与定位。柏拉图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属性,身体方面的生殖能力使人爱恋同性,前者的目的是人类种族的繁衍,后者的目的是美的创造,这是两种爱情的本质差异”。彩虹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鲜艳的色彩来自于上帝之手——自然的赋予,红、橙、黄、绿、蓝、紫,因此具有不容置疑的存在“优越感”和“话语权”,从而彩虹旗多种色彩的并列影射出LGBT人群多种性别倾向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彩虹色在色彩的谱系中是流动而跳跃的,从红色到橙色、紫色的转化是无限循环彼此转化的;寓意LGBT人群主张人的性倾向也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彩虹旗的色彩组合编码为人的所有性倾向的集合和性取向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彩虹色与多种性取向之间达成高度统一和融合。彩虹旗成为LGBT人群为自由而战的最理想表达方式。

二、“彩虹旗”色彩视觉符号的多元融合语义

彩虹旗是代表“同性恋骄傲”的旗帜。第一面同性恋自豪日旗帜是1978年由旧金山的艺术家吉尔伯特·贝克手工染色做成的。“彩虹旗”已成为美国乃至当今世界诸国LGBT运动(注:所谓LGBT,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标记。它集彩虹的色彩红、橙、黄、绿、蓝、紫,代表了同性恋社区的多元性。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与父权理论中二元性别理论不同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图1 彩虹旗

图2 彩虹旗色彩

彩虹色除了被赋予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多元融合的属性,这种多元性否定了建立任何二元理论的可能,并试图以红、橙、黄、绿、蓝、紫六种色彩为人类提供一种多元的性别趋向分类规范。按照这一规范一个优越的社会应当包括多元的性别倾向体制。六种色彩中红色象征勇敢和热情,代表“生命”、橙色象征力量和忍耐,代表“复原”、 黄色象征亢奋和阳旺,代表“太阳”、绿色象征和平和安静,代表“自然与宁静”、(图表 1 彩虹旗)蓝色象征忠实和爱情,代表“和谐”、紫色象征严肃和庄重,代表“灵魂”。以红色为起点逐渐过渡到紫色,最终完成对灵魂的救赎。可以认为,彩虹色的并置是LGBT人群追求自由的性与爱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身份、获得精神独立的过程,更是LGBT人群关注自身性别身份并努力探索人性自由的解放之路。表达了LGBT人群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主张及实现全人类自由地生存、发展的愿望。其中红色是人类最早开始运用的色彩之一,史前岩洞壁画的红色颜料以氧化铁的形式出现,常常被赋予神秘的巫术力量,红色作为彩虹旗谱系里的第一色彩是LGBT人群的“革命”色,是生命情感中的主导颜色,象征爱和生死搏斗,体现出LGBT人群激情、热烈、英勇和原始的生命力量,这种来自生命源头的色彩,彰显了酷儿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三、“彩虹旗”色彩视觉符号的延迟语义

彩虹旗承载着LGBT人群憧憬的美好未来。红、橙、黄、绿、蓝、紫,多种色彩的并置象征着人类争取性别之间的完美关系,从而塑造出人类展望理想世界的平台。旧金山艺术家吉尔伯特·贝克(Gilbert Baker)曾指出:“依我之见,彩虹旗还未完成,因为它所代表的运动仍在继续,一道彩虹的弧形在我面前展开,它的宽度超越了我们已有的经验,到达世界最遥远的角落,携带团结和希望之光的信号,传递给那些后继者。”因此可以认为彩虹色即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其意义将在多维空间中、在不断斗争中被继续确立和完成,其语义的延迟是在释放其多重意义的可能,其意义将在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中被重新附值,给人以更多的想象和期待。因此彩虹旗将继续在延迟过程中打开无数窗口,包括性别上的,政治上的、艺术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均会被赋予丰厚的隐喻。西方人的文化心理普遍是张扬和向外的,LGBT人群作为未知世界的旅行者,始终深信在彩虹底下敞开着迎接他们的永恒之门,彩虹色斑斓的色彩便是他们的信仰之光。从彩虹旗的灵感来源及其色彩搭配可以认为:灵感来源于“纪念美国建国200年国旗”的彩虹旗象征出LGBT人群“人生是战斗”的生存状态,当下彩虹色彩的流行被解读为一场“刻意的战争”的阶段性胜利;红、橙、黄、绿、蓝、紫六种色彩组合建立起性别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文化多元、政治多元的生态观,隐喻出其视觉语义多元化的并存和渴望多姿多彩的个性生活的可能性,象征着同性恋社群的多彩多姿,在不同的性别取向下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可以在更高层面上达成“重叠共识”,消解“二元对立”,使性别和生存成为跨越差异和“种见”的根据。这是当下既定人群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产物和审美认知。也就是说,LGBT人群在极力破除以性别为界的局限,站在跨性别、跨文化的立场上,真正打破性别之间的距离,实现彩虹般绚烂的“有界无疆”。

结论

LGBT人群从潜伏于灰色地带到暴露在彩虹旗下,男性的道德关注长期主宰传统西方伦理的局面似乎正在改观,LGBT人群正是借着彩虹旗的力量而进入公众视野,挑战着主流的伦理和道德,而事实上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于LGBT人群根深蒂固的偏见也将长久的延续下去。彩虹旗作为LGBT人群挑战异性恋霸权规范所取得的成果,无疑为跨越性别界限的行为构建了一种身份认同,同时彩虹旗作为一个敏感的身份象征注定会面对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麻烦,这也是它语义延迟过程中无法躲避的障碍,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性别分类的合理性,即为LGBT人群构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永久的身份认同。

[1](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低位,商务印书馆,2011年,北京

[2](英)米兰达.弗里克(Miranda Fricker)詹妮弗.霍恩斯比(JenniferHornsby)编 肖巍 宋建丽马晓燕 译,《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北京

[3]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国妇女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北京

[4]张连生,装饰色彩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辽宁

猜你喜欢

酷儿彩虹语义
语言与语义
再论台湾的酷儿书写:颠覆或妖化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美国“恐怖”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解构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