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护战略探讨

2017-06-07曹得荣

科技与创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曹得荣

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0-0008-02

摘 要:在分析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情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护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旨在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08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位于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之间,东西长约800 km,南北宽约300 km,总面积25.8余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8%,平均海拔高度3 000 m左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型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矿产和土地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在实施西北大开发和建设循环经济实验区的战略中,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资源富区柴达木盆地的开发步伐,尽快把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对振兴青海省的经济,实现“强省富民”战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极度干旱的荒漠化气候和脆弱的荒漠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考虑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必须统筹规划。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相关部门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针对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情况,为了实现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要认真总结盆地过去开发的经验,吸取教训,绝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必须牢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为此,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下4个重大问题:①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②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工矿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③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控制耕地次生盐渍化;④构建生态畜牧业模式,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断改善它。在这4个问题中,生态环境是基础条件,水资源的潜力和配置是先决条件,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工矿城镇建设是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则分别是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和荒漠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加强水资源保护这一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盆地水资源现状

海西州境内河流分外流河和内陆河2大水系。外流河主要是唐古拉山的沱沱河——长江源头。境内长流性河流有8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00 km2以上的中小型河流40多条。内陆河主要有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和布哈河等,布哈河是青海湖补给的主要水源,那棱格勒河是内陆河中最大的河流。

全区有现代冰川3 255.71 km2,冰川储量5.776×1010 m3,冰川年融化水量1.0×109 m3,为一些主要河流的初始水源和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在不包括新疆入境水资源量的情况下,全区拥有地表水资源量1.21×1010 m3,地下水资源量6.101×109 m3。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量5.725×109 m3,水资源总量为1.25×1010 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为4.05×104 m3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8.62×104 m3/km2)的46.98%.其中,柴达木盆地拥有地表水资源量4.41×109 m3,地下水资源量3.897×109 m3。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量3.111×109 m3,水资源总量为5.196×109 m3。单位面积占有的水资源量为2.01×104 m3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8.62×104 m3/km2)的23.38%.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25×106 kW,可开发利用约3.0×105 kW。

2 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柴达木盆地水利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柴达木盆地已建成各类水库17处,总库容达3.6×108m3;建成13处万亩以上的灌区和8处小型灌区;建成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57处和8处,机井244眼,人畜饮水管道158条,近845.65 km,灌溉干支渠228条,即1 950 km,大小电站27座/62台/8.415×104 kW,实现总灌溉面积5.42×104 hm2。其中,农作物灌溉面积3.1×104 hm2,林业灌溉面积1.85×104 hm2,饲草地灌溉面积0.47×104 hm2。这些工程累计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近12万人/180万头(只)牲畜,水电站年发电量达4.5×108 kW·h。

在用水量上,根据2010年数据统计,海西州各行业总用水量达9.75×108 m3。其中,农作物灌溉引水量6.26×108 m3,占总用水量的64.60%;林草灌溉引水量为1.93×108 m3,占总用水量的19.71%;城镇生活用水量为0.18×108 m3,占总用水量的1.86%;工业用水量为1.33×108 m3(含盐湖企业老卤排放折合淡水0.65×108 m3),占总用水量的13.83%.海西州万元GDP用水量571.08 m3,其中,柴达木盆地万元GDP用水量585.89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2.2 m3/万元。

从用水水平看,农业亩均引水量超过1 300 m3,林草灌亩均引水量500 m3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54.50 m3,城镇人均日用水量0.147 m3。

3 盆地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柴达木盆地极度干旱、多风、少雨,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水是决定柴达木盆地土地性质的关键因素,有水才会有绿洲,无水或水少则是沙漠,水过多则出现盐渍化。水是柴达木盆地的生命线,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前提,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然影响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水质的动态,从而影响植被、河湖、土壤和耕地质量。柴达木盆地今天的生态环境主要是适应水资源时间分配和空间格局,经过千百万年演替的结果。一旦水資源的分配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必将破坏盆地生态环境系统和关键外部因子。当水资源间实现平衡,生态系统将向主要与水资源相适应的方向演化,达到某种新的平衡。荒漠生态系统因其环境的多变性而呈现出较大的变化性,即其稳定性差,恢复能力差。但系统的这些自我调控能力也有一定的弹性范围,一旦超过了阈限就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或恢复到原来状态,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虽然脆弱荒漠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崩溃,但也有可能维持现状甚至改善,这主要取决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方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地表水的过度开发利用,将导致河谷乔、灌木林供水不足。不仅如此,盆地地上、地下水频繁转换,还会影响到地下水位,进而影响到依靠地下水生存的植物,比如山前细土平原上的耐旱灌林丛等。柴达木盆地有许多湖泊(大部分是盐湖),它们集中分布在盆地低洼处,是盆地河流和地下径流的汇集区。湖泊周围的湖滨平原有大片的盐化沼泽,其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罗布麻和芨芨草等耐盐植物。地上、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必将影响湖泊的水补给,使本来处于自然萎缩状态的湖泊加速萎缩。这样,不但会影响沼泽上的植物生长,还会加速盐化沼泽向盐壳转化,使植被茂密的沼泽变为不毛之地——盐漠。

总之,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格局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盆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果过多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盆地稀疏的荒漠植被覆盖面积将进一步萎缩,加速沙化进程,城镇和交通要道的安全和存在将受到威胁。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工业和城镇污水,尤其是高耗水工矿业的工业污水,将会导致地下水被污染,其结果也是灾难性的。因此,在盆地大规模开发战略规划中,应对盆地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开发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准则是: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统筹兼顾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水资源的竞争关系,既要考虑短期效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实现柴达木盆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盆地水资源保护的战略目标

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基本原则是:在制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时,优先保护那些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对象,比如沙漠绿洲、稀少的山地森林、河谷林、沙生灌木和荒漠草地等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等人工植被,减慢沙化进程,减轻沙漠化对城镇、公路、铁路、工业设施和绿洲的影响。同时,要维持主要湖泊和沼泽的面积。在制订具体的分阶段保护目标优先次序上,应将绿洲排在首位。綠洲自然荒漠交错带以荒漠灌丛草地为主,是绿洲的生态屏障,其植被状态直接关系着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应列为第二位。自然荒漠的植被起着固沙防风、保护土壤、涵养水分和减少沙源等作用,植被的退化、萎缩或破坏,必将增加沙漠、增强风力,土壤表层的营养成分和细粒物质被风吹扬,从长远来看必将加速沙漠化进程,威胁盆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虽然将自然荒漠和湖泊、沼泽保护排在第三位,但其长远影响却非同小可。柴达木盆地的3个生态带是根据水资源情况依次空间分布,水是连结3个生态带的纽带。因此,各生态带的前进或后退主要决定于水资源的供求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时空动态的变化,将影响到整个盆地的生态环境。

5 盆地水资源保护的战略措施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战略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和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2方面的工作:①以农业节水为突破口,促进全社会节水。灌溉是柴达木地区的主要用水方向,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7%以上,用于灌溉的水量多,而收益却很低。据推算,每立方米水用于农业的收益仅为0.3元,农业灌溉的高耗水与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不匹配。所以说,农业节水是重点。②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因地制宜,优化配置水资源。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是:①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对于自然生态,保护重点是细土平原区的植被及其湿地,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以维持水环境现状。对于城市生态林工程,要给予用水总量的控制,除了灌溉节水外,以种植耐旱、耗水少的树种,达到防风治沙、涵养水分、改善区域环境的目的。另外,种植空间要与未来城市发展走向联系在一起。②优先用于生活和工业。海西经济提升的空间在工业,而海西工业的大本营在柴达木盆地,因此,在水资源的配置上,要预留足够的水用于生活和工业发展。③压缩农业用水,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用水效率。④实施节水措施,多方位提高用水效率。⑤通过水资源工程调蓄措施,提高供水保证率。⑥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以水资源配置规划为依据,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做好前期工作,在充分论证、科学选比的基础上,分步兴建必要的调蓄性水利工程,加快鱼卡河、沙柳河、夏日哈河、大格勒沟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开展4条河流调蓄水库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上工程建设,实现了流水的资源化,提高了水资源的供给能力。⑦加大依法治水力度,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国家资源,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前提,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水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力度和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制度,把取水许可放在与采矿许可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各类用水项目申请立项时,应及时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未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和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项目不予审批立项。另外,相关企业要自觉遵守有关水的法律法规。⑧制订合理水价,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水价的经济机制和供求调节机制,以促进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不合理的水价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的、合理的水价体系和运行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推动水资源的利用向高效益、高附加值行业转移。

6 结束语

柴达木盆地的水系具有内陆封闭性,保护好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对于保障盆地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节约用水、减少排污、净化处理和合理利用,实现水资源开采、利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每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致谢:本文承蒙海西州水务局贾福宏总工的审阅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大队.青海省海西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西年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燕华云.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柴达木盆地:山水聚宝盆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水库施工及运行期间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天津市地表水资源保护保障措施思考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折返过程对金红石成矿的制约:
不同作物秸秆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野生大肥菇菌丝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