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 提高学生工作实效

2017-06-06罗俊师雷宏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网络舆情高校

罗俊+师雷宏

摘 要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可分为初始、传播、发展、引导、消解五个阶段。就学生工作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数据相结合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学生工作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2016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服务体系研究”(SZKT16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俊,中南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雷宏,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学工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6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是互联网的原著居民和弄潮儿,互联网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了探索世界和对话世界的平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当“主播”的时代,网络成了随时随地的发生场所,这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演化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主体、刺激事件、传播媒介、产生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是师生,刺激事件包括社会热点、事关学校形象和声誉的舆情信息、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相关意见或建议,传播媒介为网络,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舆情传播的广度和处理的速度。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具体方面,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突发性、情绪化、多元性、传播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其一,空间有限性,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因校内突发事件而产生,舆情主体多为与事件相关的大学生,这客观决定了舆情传播的空间主要局限于校内;其二,持续时间较短,在高校,大学生以学习为主,这决定大学生没有更多精力长期关注一个舆情事件;其三,局势易控性,一是高校网络舆情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且话题转化频繁, 很容易被其他话题所取代;三是高校网络普遍实行实名制, 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的苗头, 有关部门能够快速地对其实施干预。

对规律的把握是认识事物的根本。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从产生到消解,其演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以某知名高校一起相关舆情事件为例对这五个阶段进行分析:2015年12月,网上出现一则新闻,标题为《xx省一985大学成传销“圣地”,警方抓获650传销人员》,新闻直指该校。初始阶段,该新闻被该校学生看到;传播阶段,大量学生转载、评论,引起广泛传播和讨论,上述新闻报道后,全国各大媒体、学生家长以及本校学生都在转载和评论;发展阶段,随之相关媒体进一步跟进该新闻,并放在新闻头版头条,该误导性的新闻标题导致学校声誉受损,引起全校师生的愤慨,学生通过贴吧、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进行议论。引导阶段,该事件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及时启动应急程序,一方面与该新闻报道的记者和媒体进行交涉;另一方面,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撰写相关反驳文章,有序进行舆情引导;消解阶段,由于学校引导及时,该事件得到有效平息,舆情消解。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学生工作的意义

学生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旨归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就学生发展而言,其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并非价值无涉,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破除一些错误的歪曲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舆情引导过程本身体现的程序性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引导是一个甄别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益于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高校舆情引导除了由消极导向积极之外,还包含由积极导向积极的成分,如某知名大学2015年广为宣传的“三起好人事件”就是一种积极网络舆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其二,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得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学校荣辱,与我相关”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诉求得到学校反馈并予以妥当解决,由此产生被尊重感,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

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第一,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舆情中所包含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都是由大学生产生的;另一方面,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发表观点提供了平台,相比统计数据,网络舆情更能反映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其二,促进高校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高校网络舆情蕴含大量的信息,体现了大学生的诉求,能有效促进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化,有效的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其三,保持高校平稳运行,矛盾是舆情产生的根源,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本质是化解矛盾,正视大学生的诉求,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四,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领域,尤其在当前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对校园文化造成冲击,网络舆情蕴含文化导向,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三、“三个结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做好学生工作

第一,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 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其与网络舆情引导在目的、介质、对象上存在契合之处。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网络舆情引导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单一功能,还需要实现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从价值上结合,两者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价值,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切入、渗入到工作中,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守住底线、勇立高线;其二,内容上结合,打破害怕网络舆情的心理定势,敢于面对网络舆情,转危机为机遇,比如抓住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个舆论热点,开展各项线上线下活动,营造弘扬正能量的舆论场;其三,方法上结合,同网络思政一样,网络舆论引导也可以采取显性和隐形的方式,显性即发挥权威和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发声引导,隐形即培养大量的评论员和网络维护队伍,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以主流声音抢占阵地。

第二,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树德,着眼于大学生的需要和个体成长,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意味着一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潜能的实现,人的主体性程度和自由、解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个性越来越丰富多彩。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之一的网络舆情引导,理应将大学生纳入到其视野当中,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到实践中。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舆情引导与价值培养结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在舆情引导过程中,把看待世界、价值、人生的态度涵入其中,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工具与价值、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等多种复杂的关系。其二,舆情引导与能力培养结合,包括培养思考的能力,引导是思考下的引导,是对事物的甄别;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舆情引导之“引导”内蕴的是面对外来事件如何面对解决的思维方式。其三,舆情引导与知识传授结合,舆情引导并非纯价值性,也包含丰富的知识,比如在进行安全事件的舆情引导时,安全知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进行长征精神的舆情引导时,相关的长征知识就能够飨食大学生。

第三,网络舆情引导与大数据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面对大数据巨大的变革力量,网络舆论引导需充分抓住这一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我们面临的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具体到实践中,需完成这么几个结合:其一,网络舆情引导与大数据意识相结合,数据无处不在,“有了大数据的帮助,我们不会再将世界看作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这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要主动作为,转变传统舆情引导“救火式”的被动形态,树立大数据意识,一是了解大数据的意识,包括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其力量何在,对网络舆情引导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二是利用大数据的意识,主动提高大量、多维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能力,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能力要求。其二,网络舆情引导与研判预防相结合,大数据注重的是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都会上网浏览信息,也会对一些时政热点、校园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通过当前的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每周校园舆情热点报告,对一些即将或可能产生的舆情苗头进行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其三,网络舆情引导与精准引导相结合。传统舆情引导的难点在于无法预测舆情源点,只有等舆情爆发才能显现并处理。大数据的出现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精准引导的思路。就群体而言,所有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可以通过其网上活动的痕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把握,通过这些数据,群体的思想状况、规律、态度等都能很好的加以揭示;就个体而言,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揭示其思想规律。在舆情可能爆发或将要爆发的同时,能够先从这些具体舆情薄弱点或者可能出现的舆情源点入手,将引导落位到具体的个人或群体,实现精准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网络舆情高校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