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

2017-06-05李锦

电影文学 2016年20期

[摘要]近年来,引入弗洛伊德“本我”理论和“潜意识”理论等精神分析理论的电影在美国大热,对观众猎奇心理的满足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此类影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好莱坞脱颖而出并屡获大奖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在概述“疯人”产出集结地——美国心理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以《沉默的羔羊》系列、《天生杀人狂》《黑天鹅》等影片为例,自暴力癫狂者和人格分裂者两类形象入手,解读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

[关键词]美国电影;“疯人”;癫狂者;分裂者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理论学说对西方文艺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开始影响美国电影,许多美国电影人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创作心理片,这一新的卖点很快便引来了许多美国观众的关注,在市场运营机制的促动下,心理片在美国迅速火热起来,甚至融入精神分析理论的影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影片票房收入的重要保证。福柯在其著作《癫狂与文明》中曾表示,癫狂是古典戏剧中的重要把戏,通观世界文艺发展进程,癲狂的行为与癲狂的形象一直是文艺创作者手中的重要“玩偶”。这些具有癫狂属性的行为和形象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且怪诞的行为和异常的心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性。美国当代的电影人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古典文艺作品中的这一传统,通过心理片建立了癫狂与电影之间的关联,借助癫狂这一特性增加了电影本身的娱乐性,同时拓展了影片的叙事空间。心理片因对主人公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关注而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无序感,这种跳跃性和无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后现代叙事风格不谋而合。在后现代叙事的过程中,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被激发,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创新性,这也是心理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好莱坞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正如上文所述,在票房收益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希区柯克、安纳托尔、弗里茨朗、刘易斯、霍华德等一大批优秀的美国当代导演投入到了心理片的创作之中。在这些导演所执导的心理片中,主人公或是精神病患者,或是心理变态者,他们有悖伦理法度的行为被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而出。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就被称为美国心理片的开山力作,影片讲述了一位记忆缺失的精神病医生的故事。不久之后,希区柯克又推出了另外一部心理片,即《精神病患者》,虽然在这部电影之前美国电影人已经开始涉足心理片的创作,但《精神病患者》是美国第一部真正引入精神分析学说理论所创制的心理电影。这部影片打破了通过鬼神等传统方式来制造恐惧,而是通过精神分析元素的融入来营造悬疑和恐怖感。这一创新的行为不仅使希区柯克名震世界影坛,而且《精神病患者》也成为后世模仿之典范。在《精神病患者》之后,引入精神分析理论所创作的心理片不断被搬上大银幕,如著名影片《邦尼和克莱德》《发条橙》《飞越疯人院》《天生杀人狂》《电锯惊魂》《致命ID》《沉默的羔羊》《黑天鹅》等,这些影片虽然展现着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者的生活,但均是弗洛伊德“本我”理论和“潜意识”理论的变形。本文将在概述“疯人”产出集结地——美国心理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以《沉默的羔羊》系列、《天生杀人狂》《黑天鹅》等影片为例,自暴力癫狂者和人格分裂者两类形象人手,解读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

二、美国电影中的暴力癫狂者形象

在美国电影中,暴力癫狂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疯人”形象之一。所谓暴力癫狂者就是将“本我”中的暴力属性全然释放,完全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恣意制造暴力和血腥。就美国电影中暴力癫狂者这一类型形象塑造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可被简要概述为“暴力的呈现”和“暴力的背后”。许多美国当代电影人以暴力为噱头,在影片中将暴力癫狂者所制造的血肉横飞视为影片卖点,虽然吸引了很多观众,但总的来说主题并不深刻,艺术价值也不高,此类影片中的代表作品有《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影片、《惊声尖叫》系列影片以及《电锯惊魂》《杀死比尔》《伐头岭》等。在此类影片中,暴力癫狂者被塑造成为杀戮的恶魔,影片仅仅展示暴力的过程和癫狂的行为,而回避了暴力的原因和癫狂的形成,其中的“疯人”仿佛只是为了杀戮而杀戮,完全丧失了人的属性,这类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为观众带来了感官层面的强烈刺激。如果说上述影片可被定义为“暴力的呈现”,那么以《沉默的羔羊》系列影片、《天生杀人狂》《精神病患者》《七宗罪》为代表的影片则可被称为“暴力的背后”,这类影片虽然也塑造了许多杀人不眨眼的暴力癫狂者的形象,但较为深入地展现出了暴力背后的故事,探究了主人公疯狂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心灵震颤力。

影片《天生杀人狂》由被誉为“暴力美学掌门”的昆汀编剧,奥利弗·斯通执导,一经上映便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同时还一举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在《天生杀人狂》中,导演所塑造的男女主人公米基和梅勒莉是一对情侣,二人在合力杀死了梅勒莉的父母后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制造了许多惨案,杀人无数的他们在被捕入狱后获得了媒体的关注。然而,正是为了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媒体人在采访中使这两个暴力癫狂者逃出了法网。《天生杀人狂》的成功不仅在于对男女主人公暴力行为的呈现之上,更令人震撼的是两位杀人狂背后的故事,米基出生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中,他的成长也伴隨着亲人的丧生,血腥的场面经常出现在成年米基的梦境之中。与米基不同,梅勒莉成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之中,面对父亲的乱伦行为,幼小的梅勒莉只能默默承受,而母亲的熟视无睹则进一步将梅勒莉推向深渊。米基和梅勒莉幼年的不幸遭遇直接促成了他们在成年之后对梅勒莉父母的仇杀行为,而这一杀死双亲的举动又促成了二人日后疯狂的杀人行为,以暴制暴的心理推动着他们不断走向癫狂。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经历对个体性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当儿童难以消化巨大的或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便会发生变异,许多精神病患者均存在着不幸的童年经历。而《天生杀人狂》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如此,他们并非真正的天生杀人狂,而是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逐渐扭曲了内心,从而成为暴力癫狂者,从这一角度观之,影片题名中的“天生”二字寓意深刻。

与《天生杀人狂》中的暴力癫狂者相似的是《沉默的羔羊》系列影片中的主人公,《沉默的羔羊》系列影片中的比尔、汉尼拔博士均在童年时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刺激。比尔是一个变态杀人狂,他会劫持微胖的女性并剥皮制作衣服,这一行为源自他对女性的仇恨和对男性身份的自卑,自幼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比尔经常遭遇继母的虐待,无力反抗的他在成年后一方面仇恨畏惧女性,另一方面又厌弃自己的性别,渴望成为女性。在提出变性手术要求被多次拒绝后,比尔开始幻想自己能够通过穿上女性皮肤制作的衣服而变成女性,从而走上了暴力癲狂之路。《沉默的羔羊》系列影片中灵魂人物是食人博士汉尼拔,在战争时期不仅目睹双亲被枪击和妹妹被分食的惨剧,而且在谋杀者的强迫下喝下了妹妹尸肉所制成的热汤,极大的精神刺激使成年后的汉尼拔开始了食人之旅。通过他颇具蛊惑力的双眼和言语以及令人震惊的暴力手段使许多无辜的人成为他的盘中餐。而影片中代表着正义力量的女警官事实上也并非所谓的“正常人”,她之所以执著地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其原因在于童年时期保护羊羔行为的失败,她希望通过身为警察的拯救行为来消除梦中凄惨的羊羔叫声,消除自己内心的愧疚。无论是《天生杀人狂》,还是《沉默的羔羊》系列影片,均将暴力背后的故事视为整部影片的叙述重点,虽然影片中不乏暴力的直接呈现,但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却是影片中暴力癫狂者疯狂行为背后的故事。

三、美国电影中的人格分裂者形象

除暴力癫狂者之外,在美国电影中的“疯人”形象里,还存在着一类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即人格分裂者,这类人物形象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呈现出人格分裂的状态。人格分裂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简称,作为人格障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分类型人格障碍是指性格的多重性,作为一种长期养成的精神疾病,这类病患经常具有矛盾的人格特征,比如狂妄的同时兼具自卑等,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在美国影片中,人格分裂被更戏剧化地呈现出来,人格分裂者所具有的不同特质也往往处于极端对立之中,成功地塑造这一类“疯人”形象的影片有《黑天鹅》《致命ID》等。

影片《黑天鹅》上映于2010年,由导演达伦指导,折桂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及提名,成为美国心理片中的又一经典之作。细观影片《黑天鹅》,我们不难从女主人公所分裂出的多重人格中看到弗洛伊德“本我”理论的影子,其中不仅有本我和自我的冲突,还有超我与自我的抗衡。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之中,《黑天鹅》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唯美的悲剧。影片的女主人公妮娜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她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之中,曾为芭蕾舞演员的母亲将自己中断的舞蹈梦想完全寄托在妮娜身上,一方面对妮娜进行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另一方面严苛地要求妮娜练习舞蹈,在这种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妮娜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俨然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梦想阴影下的不谙世事的“小公主”。而正因如此,单纯而懦弱的妮娜成为出演白天鹅的不二人选。在竞争激烈的舞坛,妮娜的出现使原来的“天鹅皇后”贝丝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在贝丝将妮娜视为竞争对手的同时,妮娜对贝丝所取得的成就十分羡慕,她甚至偷偷溜进贝丝的化妆间偷走了贝丝的口红,这一细节表明了妮娜“超我”的出场,努力训练并成为“天鹅皇后”是妮娜“超我”的体现,而贝丝则可被视为妮娜分裂出的“超我”人格的象征。在影片中,妮娜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即莉莉,莉莉是一个十分随性的舞蹈演员,其桀骜不驯的气质使她成为黑天鹅的最佳候选人。由于“天鹅皇后”需要分饰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所以莉莉自然成为妮娜的又一竞争对手。善良、懦弱的性格在使妮娜成为饰演白天鹅的不二人选的同时也制约着她成功饰演黑天鹅,在这一困境之中,莉莉主动向妮娜伸出援手,带领妮娜初尝放纵的生活,而二人在妮娜房间中放肆的性行为则代表着妮娜的再次分裂,这次分裂源自妮娜对性和放纵的渴望。事实上,这次放肆的性行为只是妮娜在幻想之中自己完成的,由此象征着“本我”的人格也出现在妮娜的心灵之中。在不断探索分饰纯美的白天鹅和放荡的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的“超我”人格、“自我”人格和“本我”人格相互抗衡,最终象征着妮娜“本我”人格的莉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妮娜所幻想出的黑天鹅。为了成功饰演“天鹅皇后”,妮娜不断地强化“超我”人格和“本我”人格,然而分裂人格之间的斗争却酿成了妮娜自杀的悲剧,最终,在饰演“天鹅皇后”的过程中,妮娜用生命换来了在白天鹅与黑天鹅之间的完美转变,在演出之后倒在了自己的刀下。《黑天鵝》中的女主人公妮娜无疑是在环境压力下逐渐分裂的“疯人”形象,她以人格分裂并自我毁灭的方式诠释出了“天鹅皇后”的美。

在美国电影中,心理片无疑是产出“疯人”的集结地,无论是在童年阴影影响下的暴力癫狂者,还是在环境压迫下的人格分裂者,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怪诞行为和扭曲心理都不仅仅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从他们的悲惨遭遇和悲剧人生中,观众得到更多的是心灵的震颤,这无疑是这些“疯人”形象的魅力所在,也是美国心理片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李锦(1980- ),女,河南通许人,硕士,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