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行为与心理要素的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

2017-05-30包敏

科技风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

包敏

摘要:本文以人的行为与心理研究为基础,以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理论为指导,将体验性心理及行为、认识性心理及行为、动作性心理及行为与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居民在居住区绿地中的心理行为形式、行为特征以及对绿地形式的使用需求,来总结相应的公共绿地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绿地;行为模式;心理要素

1 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指在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用以组织景观元素,改善居住区内小气候,创造舒适自然环境的用地形式。

按其用地规模及服务半径、功能分类、景观元素等可分为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居住区绿地质量,景观效果明显,适宜各年龄群体居民使用。

2 居住区公共绿地中的行为与心理要素

(1)体验性心理及行为要素。

体验性的心理及行为是指在居住区绿地中由于感觉、知觉、情感、认知等的心理感受从而衍生出的行为方式。

a.感觉。

感觉是意识形式和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人的所有認识活动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失去感觉会影响行为并波及情绪。

b.知觉。

当人们用感观去接受事物时,通过各种感官的公共活动这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有关联性、整体性的,从而形成整体印象,这个过程便是知觉。环境知觉是研究人群对接受真实环境的刺激时所产生的直接反应。例如:在居住区公共绿地中清晰的景观元素能够形成明确的主从关系,从而避免视觉疲劳。

c.领域。

阿尔托曼提出:“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或防卫的行为模式。”对领域性的认知是人类的天性。根据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三种类型。

d.人际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将人际距离分为四类: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2)认知性心理及行为要素。

a.通行习惯。

靠左侧或靠右侧通行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受文化差异及行为习惯的影响略有不同,我国现阶段通行方式为靠右侧行走,明确这一习性对道路设计及安全疏散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b.行走路线。

动物在受到危险的时候一般会立即折回,即沿原路返回,当人们在不熟悉道路环境中会选择熟悉的路并原路返回,这是人类的“归巢本能”或称为“识途性”。当线路不明确不熟悉时通常到达目的地后会沿路返回。

(3)动作性心理及行为要素。

在居住区绿地使用过程中群体和环境相互影响,长期重复出现的活动模式或倾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并得到认同形成行为习惯。动作性的心理及行为,即使在心理影响下形成的行为习惯动作。

a.抄近路。

在目标明确时,我们会习惯选择直线捷径,这已成为泛文化行为。居住区绿地的设计不应当是一次成型的设计,在居民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修整,这也是居民参与到居住区绿地设计的一种方式。

b.转向习惯。

人们在居住区绿地场所中的运动流线具有逆时针转弯倾向,我们需要根据人们的这样一个行为习惯来组织流线设计。

c.依靠性。

根据观察发现,人们总喜欢逗留在柱子、树木、墙壁、门廊或建筑小品的周围,如同我们在餐厅就餐时,习惯选择靠窗、靠墙的位置就坐,一般不会选择靠门口或周围没有依靠的位置。我们可以根据人们有依靠性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设计时增加局部尽端,合理增加景观小品,提高居民使用的心理舒适感。

3 基于行为与心理要素的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方法

(1)基于行为与心理要素的居住区公园设计方法。

能够为全体居民提供使用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设计需求是居住区公园设计的根本,因此居住区公园通常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位置,以满足不同居住区域的居民步行到居住区公园约10分钟左右,服务半径满足800—1000m的设计要求。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公园的设计要求园内布置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最小规模为1/hm2。居住区公园的设计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与居住区内主要干道相邻,其中绿化面积不宜小于70%,居住区公园面积大小应与居住区用地规模及居住人数等其他经济指标相关,同时也应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规范可以看出在居住区公园的设计中应当有较为充分的景观元素和明确的功能划分,同时居住区公园面积较大,会出现地形变化,因此居住區公园应当利用地形,布置充足的景观元素形成丰富的组景关系,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及行为需求,同时在公园内部满足通达性要求,提供合理的浏览路线,种植四季成景的植物以达到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目标。

(2)基于行为与心理要素的小游园设计方法。

小游园是居住小区级的公共绿地结构形式,小游园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最小规模一般为0.4/h。”小游园的设计一般为开敞式布置,至少一面于小区级道路相邻,临街的植物景观一般应采用色彩鲜艳或对比较明显的种类,能够起到加强视觉效果的作用,用于引导视线,进行空间划分,同时为方便居民使用,其服务半径一般以200~300m为宜,最多不超过500m。在小游园中应考虑设计为老年人休息观景、打拳的空间,为儿童提供游憩的活动场地,同时在结合垂直绿化,形成丰富的层次空间。

(3)基于行为与心理要素的组团绿地设计方法。

组团绿地是相对于居住区组团的绿地结构形式,组团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最小规模一般为0.04/hm2。组团绿地的设计应当能够满足邻里交往的需要,一般居住区组团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3000左右,规模较小,在这个空间中应考虑老年人、儿童、成年人的休息需要,可以设计小沙地、游戏器具、座椅等景观小品,通过塑造微地形的方式设置亲水平台、草地等。近宅的树木不宜过近过密,形成较好的通风光照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768.

[2]郭春华.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145.

[3]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27.

[4]李夏艳.居住区绿地设计中行为与心理研究[D].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5]熊鹏.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基金项目:《针对不同群体行为模式的城市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用研究——以西安市及其周边区县为例》(立项编号:XASYB1613)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
人类学视野下的同性婚姻
“互联网+”诚信改变生活改变思维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行为模式视角的步行商业街室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
新形势下职工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研究
机动车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之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