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祠堂楹联全景式的整理与解读

2017-05-30包诗林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解读整理

包诗林

[摘要]《中國客家姓氏祠堂楹联》辑录、解读客家祠联5600多副。追溯227个姓氏源流及其人口分布,发掘郡望和堂号。选联主题鲜明,体现了客家人的家国情怀。客家祠联是一部活生生的客家“家训”,更是中华民族先贤垂裕后昆的特种教科书。客家祠联的搜集、整理,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客家;祠堂楹联;整理;解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3-0106-07

一、引言

客家楹联是中国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姓氏祠堂楹联又是客家楹联中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已经或正在悄然流失。搜集整理,辑佚解读,是保存客家祠堂楹联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以作家、楹联家陈平先生牵头的梅州市楹联学会为挽救这些濒临流失的宝贵文化遗产,广泛联络客家和全国联友,深入挖掘客家楹联文化资源,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12)、《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梅州历代名联辑注》(中华书局,2016)等。201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上、下册,80万字,以下简称《祠堂楹联》)是陈平先生的又一力作。该书收录客家227个姓氏的祠堂楹联5600余副,包括历代客家人编撰的对联,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地、迁徙流转地的对联,非客家作者为客家题撰的对联等。全书按所收姓氏的笔画顺序编排,每个姓氏下先说明该姓氏的姓源、分布、郡望和堂号,再介绍该姓氏的祠堂楹联,祠联按门联、堂联、栋对、龛联、灯对分类编排,对于有史实和典故来源的和难以理解的楹联进行注释。本文以该书为研究对象,对客家祠堂楹联作一全景式解读。

二、追溯姓氏来源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以宗族色彩浓厚著称,自周代确立并经后世不断演进的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①《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②“宗族”的本义是“父系的亲属”,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的族群。“姓”为血缘之标识,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说到祠堂,必会涉及姓氏。《祠堂楹联》正是按照历史的逻辑与现实的面貌,在发掘祠堂楹联时,先从“姓氏”着手。

1.梳理姓氏源流

客家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界对于“客家”的界定,也颇多争论。据该书“前言”介绍,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有关客家姓氏的书籍、族谱和宗庙文献后,认为客家人除了源自传统的汉人外,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后改姓形成的,还有一些是由王权“赐姓”而形成的。编者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客家文化负责的态度,查阅、比较了不少姓氏书籍和正史、野史,对一些姓氏源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订正。

从正文征引以及书后所列参考文献来看,《祠堂楹联》在梳理姓氏源流时,参考的文献既有《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万姓统谱》《姓解》《姓觽》《姓氏寻源》等传统姓氏类文献,又有《左传》《史记》《世本》《风俗通义》《潜夫论》《通志》等古代文献,还有乾隆《嘉应州志》《广东客家》《江西客家》等地方史志及客家研究类著述。此外,编者对近现代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等专科辞书也有参考。更为可贵的是,书中多处引用《三代吉金文存》《新编甲骨文字典》《殷虚卜辞综述》等出土材料研究成果,考察姓氏源流,体现了编者的学术眼光。梳理姓氏源流的目的,一是了解历史面貌,二是为理解郡望、堂号和祠联服务。如客家阮姓通用祠联:“泾渭世泽;陈留家声。”根据姓源所述,历史上的阮国为殷商时期的诸侯小国,其地在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为氏。后来被邻国吞并,阮氏家族经过多年的繁衍,在河南开封陈留成为当地王族。阮氏源自偃姓国,偃姓国则为皋陶之后所建。阮姓的郡望为陈留郡,堂号有陈留郡、常兴堂、安溪堂等。“陈留”既是阮姓的郡望,又是其堂号。上联是说阮氏为皋陶之后,商朝有阮国,地处泾、渭之间,下联是说阮氏望出陈留。

2.介绍人口分布

《祠堂楹联》主要根据袁义达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介绍了所收姓氏人口在全国姓氏中的排位、现有人口数、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最后介绍该姓客家人的大致分布。如林姓人口,林姓为中国第17常见姓。人口约有13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07%。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约占全国林姓人口的57%(其中福建最多,约占全国林姓人口的23%);其次是浙江、广西、山东三省、自治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林姓客家人以广东最多,其次为福建、台湾地区、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四川、海南和港澳地区也有分布。

三、发掘姓氏郡望和宗祠堂号

客家族群通过祠堂的内在文化机制维系着本族群的生存发展,有客家人的地方必有祠堂。客家人的祠堂,都有郡望和堂号。“郡”是行政区划,“望”指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郡望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家族的根源和发祥地,即家族发源于某郡。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不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祠堂楹联》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所收客家姓氏常见郡望,如:王姓的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陈留郡、东海郡、天水郡、京兆郡、中山郡、新野郡等9大郡望,张姓的陇西郡、勃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广汉郡、南阳郡、丹阳郡、广陵郡、汉中郡等12郡望。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堂号则由于姓源复杂,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祠堂楹联》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举出所收姓氏常见的堂号,如:冯姓的始平堂、杜陵堂、上党堂、京兆堂、弘农堂、河间堂等25个堂号,陈姓的颍川堂、汝南堂、广陵堂、绳武堂、德聚堂、东海堂、庐江堂、河南堂、冯翊堂、武当堂、京兆堂等56个堂号。

郡望和堂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都是宗族的标志。了解客家姓氏的郡望和堂号,有助于准确理解祠联。如客家王姓通用祠联:“三槐世第;两晋家声。”“三槐”即为王姓著名的堂号“三槐堂”,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祐。王祐离开大名徙知襄州时,手植三颗槐树于堂前,并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其三子懿、旦、旭不失其望,位列三公,次子旦更是任真宗朝宰相十八载。后人遂以“三槐”名其堂号。

四、紧扣功能,精选楹联

宗祠,习惯上称为祠堂,上古叫宗庙,起于皇室。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古代士庶不得立家庙,至明代才正式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无论是宗祠还是家庙,都是族人祭祀先人的地方。《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譹?訛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者更加重视祭祀祖先,《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譺?訛也就是说,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彰显的是崇宗敬祖意识,并进而衍生出教化功能。

祠联是宋元以后宗族社会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祠堂文化的典型产物。客家族群通过祠堂的内在文化机制维系着本族群的生存发展,有客家人的地方必有祠堂,有祠堂则必有楹联。在“家国同构”特征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宗法观念在人们心中植下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宣扬宗族观念的楹联与宗族建筑的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譻?訛《祠堂楹联》在楹联的选择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广泛

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先是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讲客家方言为最主要特征的族群,后来部分客家人又迁到广西、四川、湖南、台湾、贵州、海南等地,并扩散到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譼?訛

《祠堂楹联》根据客家人以及客家祠堂的实际分布,收录了传统客家居住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的祠堂楹联,还收录了湖南、广西、四川、陕西、海南、台湾、港澳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祠堂楹联。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全国各地客家公祠、名人纪念祠、纪念馆的楹联以及海外华侨在所在国设立的义祠、会馆的楹联。楹联地域来源广泛,便于了解客家祠堂楹联的全貌。所收姓氏祠联先按照通用和专用两大门类,再据所属省、市、县或乡镇有序编排。

2.种类多样

客家人的祠堂。各地的建筑风格虽不尽相同,但总体面貌大同小异。以素有“客家大本营”之称的福建三明地区的客家祠堂为例,大部分是二进(或三进)三堂(三厅)结构。上厅供放祖先排位,中厅是开展祭祀等活动的场所,下厅起辅助作用。上、中、下三厅左右对称排列12—18根立柱,立柱上镌刻(或张贴)有对联。?譽?訛

《祠堂楹联》根据张贴位置,将祠堂楹联分为门联(含大门联、小门联)、堂联、栋对、龛联、檐联、灯对以及与楹联相配的匾额和横披,种类虽多,但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另外,祠堂门联、堂联和栋对有通用与专门之分。通用祠联为各姓氏祠堂皆可使用的楹联,内容多反映对祖先的祟拜及寻根溯源的意识;专用祠联只能用于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内容多反映该姓氏的历史渊源,专指性强,故有“史迹联”之称。?譾?訛

3.主题鲜明

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吸纳了居住地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譹?訛客家楹联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家国情怀。《祠堂楹联》围绕祠堂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精选楹联5600余副,所表达的主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崇祖

清代大儒钱大昕说:“祠堂之设,以祀其先祖,俾族姓不忘其所自出。”?譺?訛崇宗敬祖是客家祠堂文化的永恒命题。统观《祠堂楹联》,体现客家人崇祖观念的楹联又可分以下数类:

一是直陈祭祖主题。广东高州下伙茂坡钟氏宗祠栋对:“祖有德, 宗有功, 敬祖敬宗, 数十世渊源可溯;左为昭,右为穆,序昭序穆,亿万年各分攸严。” 福建宁化城郊茶湖岗陈氏宗祠堂联:“追溯先祖,世德悠长,千秋享祀;重建祖祠,子嗣云集,万代昌隆。”

二是追溯祖宗血脉渊源,体现客家人重传统、重本源、重宗族的传统。广西玉林博白李氏宗祠联:“派自中州,南国发祥推二世;祠源石井,东厢继嗣有三支。”联说本支李氏源流及迁居。台湾地区高雄美浓傅氏宗祠栋对:“世系本清河,始闽汀、徙镇平,百代簪缨,肖子勿忘宗祖德;支分传台岛,由广兴、居凹下,一堂雍穆,承先惟赖后人材。”上联说明傅家祖先从福建的汀州迁居于广东的镇平县(今蕉岭县),下联指出由大陆去台湾地区后,傅家先祖居住于美浓的广兴里凹下。有些楹联详细追溯先祖迁徙足迹,如同“微型家谱”,?譻?訛如广东五华中心坝邹氏宗祠龛联:“远宗由考父诒谋,粤稽鼎铭三命,明德争推,奕冀产忠贤,遂有齐廷讽谏,梁邸上书,宋初诤废立,明季摘权奸,落落炳丹青,奚独南谷东林,先正典型留廿世;南派自孟津发迹,从兹根据四迁,官阶迭继,宦游兼择处,乃至邵府卜居,汀州胥宇,惠郡衍支流,梅江绵统系,恢恢增式廓,益念三山双井,故家模范表千秋。”

三是頌扬祖德,缅怀先辈恩泽。福建连城培田吴氏郭隆公祠联:“出门思祖德;入户念宗英。”宗英,即宗族中的英才。此联大意为出入祠堂均应思念祖德,继承祖宗的辉业。就《祠堂楹联》所录楹联来看,较多的是围绕宗族先祖功业,或表达感念与崇敬之情,或展现自信与自豪之感。广东兴宁巫氏宗祠栋对:“开拓黄连,创造宁清明建都邑,立千秋大业;抚平蛮寇,诏封威武王侯殊勋,享万世荣昌。”全联指宁化巫氏开基始祖巫罗俊。隋末,巫罗俊随父到宁化,筑堡卫众,开山伐木,泛筏于吴,聚众辟土,引导中原移民入迁宁化,开创宁化新世纪。唐太宗曾先后敕封巫罗俊为黄连镇将、镇国威武侯,赐尚方宝剑,荫袭三代。先祖罗俊深受巫氏后人的敬仰与爱戴。广西贺州市贺街邹氏宗祠门联:“一度使节三阁士,六旬拜端阳,三施良策,定河山满腔热血;两朝元勋四尚书,八次任太守,九立丰功,昭日月一片丹心。”全联综述邹氏应龙一系历史上涌现的众多杰出人物,展现出激扬的爱国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邹氏后人满满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2)修身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譼?訛慎终追远的目的是要“民德归厚”,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民德”的内涵和外延既深且广,《祠堂楹联》中蕴含的“民德”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治家经验、人生志向、人伦常理等方面。归结于一点,即以楹联为载体,反映客家人修身养德之道、安身立命之术。

先看为人处世。福建永定高陂林氏垂裕堂联:“积德胜遗金,处世当遵司马训;惟善以为宝,持身宜省楚书言。”上联借司马光《训俭示康》述俭奢利害之文,下联用《王孙圉论楚宝》之典,叙说处世持身之道——积德行善。谈处世之道的祠联很多,如广西玉林博白李氏宗祠联:“贫不滥,富不悭,共持大义维宗族;爱所亲,敬所长,各展私情入祖堂。”广东梅州叶氏进士楼堂联:“处世何妨饶一步;登堂每喜听三声。”江西南康大坪许氏宗祠堂联:“和宗族,睦乡邻,原为处世上策;乐诗书,行仁义,正是立身良图。”

次看治家经验。四川成都龙泉驿范氏祠堂联:“相国忠勤思后乐;治家孝谊秉先民。”上联典出宰相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要求后人秉承“孝谊”祖训治家。反映治家经验的楹联多与崇宗敬祖、修身处世的内容相属为对。如广东五华高车李氏宗祠堂联:“六世肇基,先人创业维艰,追远慎终承祖德;四房派衍,后辈持家克俭,承先启后继宗功。”广东大埔百侯通议杨氏大夫第堂联:“毋持强而争胜,以孝悌忠信立身;毋逞志而营私,以勤俭退让持家。”

再看人生志向。福建连城培田吴氏双灼堂联:“善居室惟怀完美;好读书立志修齐。”抒发的是修身、齐家的人生理想。福建上杭下都象栏陈常公祠联:“常怀孝义,报本效忠,一腔正气承先德;公正廉洁,浩气长存,赤胆诚心启后人。”表达的是报本效忠、公正廉洁的赤胆诚心。台湾六堆范氏高平堂栋对:“世第号高平,立志宜高,立心宜平,方不负高平世泽;家声宗文正,以学博文,以身守正,庶无失文正家风。”抒发的是振兴家族、维护家风之志。福建连城培田村吴氏宗祠堂联:“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表达的是对高洁人品的礼赞和向往。《祠堂楹联》中也有不少淡泊名利、散发悠闲情致的楹联,福建永定高陂上洋陈氏宗祠堂联:“五亩地,万卷书,宜耕也,宜读也;四围山,一溪水,或樵夫,或渔夫。”

最后看人伦常理。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中国古代社会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譹?訛《祠堂楹联》所收祠联清楚传达了宗族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及其教化导向。宗族观念中的人伦常理主要体现尊祖敬宗、忠义孝悌、友恭敦睦等方面。如广西柳州柳江建都朱氏宗祠堂联:“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庆繁衍以椒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此根本依葛藟。”福建宁化石壁马氏南田宗祠联:“忠孝清廉之族则;仁兹和睦本家风。”江西龙南杨太围钟氏堂联:“祖述君臣,敦孝友而和弟兄;宪彰司马,积功德以贻子孙。”

(3)训勉

客家人善于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祠联的形式传递给子孙,对后代的为人处世、操守品行进行教诲。勉励后人守成更要创业,不负先祖遗愿。

颂扬先祖的嘉言懿行、文治武功和道德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彰显先祖功德以及宗族声望,提醒后人常怀敬仰缅怀之情,而且也是为了告诫子孙勿忘先祖创业历程,传承良好家风,弘扬家族正气。广西玉林陆川吕氏厚庵公祠堂联:“登此堂毋忘祖训;历斯地务秉家规。”此联训勉子孙敬业守职,不忘祖训家规。福建连城培田吴氏宗祠门联:“创业维艰,祖宗备尝辛苦;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此联告诫后人不忘祖先创业之艰,力戒奢华,守成祖业。广东大埔大麻刘氏宗祠联:“入庙遵诗礼二训,自始祖来,惟是教以学诗,教以学礼,身体力行,预卜家声由此振;登堂听戒勉两辞,为子孙者,当思何事宜戒,何事宜勉,劝善规过,庶其衾影莫丕惭。”此联可谓谆谆教诲,用心良苦。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客家人历来以“既耕且读”作为人生正途,将耕读作为实现人生理想、家族愿景的手段。?譺?訛《祠堂楹联》中有大量此类“训勉联”,勉励子孙耕读传家,振兴家族声誉,为延续家族繁华而努力。江西龙南杨太围钟氏堂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唯读唯耕。”此联情真辞切,通俗平易。广东梅州程江旋螺湖张氏祠联:“报国以文章,说礼敦诗书,朔先人兢兢业业;起家须勤俭,务农训职业,愿后裔继继绳绳。”上联说先人知书识礼,认真负责,青史留名;下联说后代要农勤耕种,知书达理,光宗耀宗。广东平远张氏宗祠栋对:“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全联对后辈重振家声寄予厚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五、注释援史据典,不作浮炫之论

通过注释,帮助读者和客家后裔读懂这些楹联,进而全面深刻地了解客家文化,是《祠堂楹联》编纂的目的之一。祠联注释,既要疏解文字,又要镕史化典;既要阐释深邃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又要适当揭示作联手法和艺术技巧。

1.注释字词。对难以理解的文字、词语作注,扫清文字障碍,是《祠堂楹联》的基础工作之一。江西石城高田温氏宗祠雅儒堂联:“于学尽能通義馆,书楼万卷,缥缃开后进;为善无不报秋霜,秋露千年,俎豆答先灵。”通过详细注释“缥缃”和“俎豆”后,全联的大意昭然若揭。为便于读者理解楹联,该书还附有“客家姓氏祠堂楹联常用词语注释”,共解释词语275个。

2.挖掘史实。祠联所追述的先祖功烈,所歌颂的先辈德泽,甚至郡望、堂号的来历等,皆信而有征。发掘史书材料,是解读其微言深意的有效途径。江西瑞金杨氏宗祠门联:“世推三相;家有四知。”《祠堂楹联》注:“三相:明代宣宗宣德、英宗正统二朝(1426—1449)出了三杨辅政。据《明史·杨士奇传》记载:杨士奇,明江西泰和人,建文(明惠帝)初,以史才荐入翰林,任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永乐中累官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溥,明湖广石首人,建文进士,仁宗时擢翰林院修撰,宣宗时官礼部尚书,英宗进武英殿大学士。杨荣,明福建建安人,建文进士,以多谋善断为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到文渊阁大学士。以上三人同时以大学士入阁辅政,名闻朝野,史称三相、三杨。”

3.解读典故。祠联用典主要采用三种手段:提炼或概括历史掌故,摘取或缩写古代典籍词句,化用郡望、堂号。解读祠联典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和民俗文化修养。江西上犹社溪镇蓝田方氏宗祠堂联:“脉清真应,喜逢麟趾振振,灵随左右;千秋贵显,且看龙章炳炳,光耀云天。”《祠堂楹联》认为此处的“麟趾”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先引“麟趾振振”,语出《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并引郑玄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立论有据,颇为可信。江西上犹营前镇黄氏江夏堂祖屋联:“大启春申之堂,绳绳垫垫,珠履三千耀百世;褒振平章之阁,续续融融,骏马八句想当年。”《祠堂楹联》认为典指春申君,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戚姓宗祠通用门联:“东海世泽;武毅家声。”上联典出戚氏郡望东海郡;下联指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戚继光卒谥“武毅”。

4.點明技法。楹联是一种格律文体,讲究作联的手法和技巧,《祠堂楹联》对其亦有揭示。台湾地区屏东县六堆沈氏宗祠堂联:“吴国开基新世弟;兴家立业旧家声。”注曰:“门联以鹤顶格写出沈姓人家的郡望或堂号,是一般客家人的撰联常用技法。”江西石城横江刘氏宗祠联:“汉帝以来,汉字汉文永为国语;累公之后,累朝累代大振家声。”注者认为,累公,即刘氏先祖刘累。累朝累代,即历朝历代。楹联作者借刘累之名属联,采用的是拈连的技法。

6.阐述大意。阐述祠联大意,也是《祠堂楹联》注释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台湾高雄美浓镇刘姓彭城堂联:“念先人渡海来台,创业开基,著迹彭城延世泽;惟我辈溯源追本;耕田读史;流芳西势永馨香。”注曰:“联指刘姓先人由大陆渡海来台湾屏东竹田乡西势村,沿续着刘氏彭城堂的血脉,期望后人耕田读史,莫忘祖先的功绩伟业。”

此外,《祠堂楹联》还以“附注”的形式,对有名可考的联作者做了简要介绍;以“堂号(祠联)小序”的形式,对台湾地区使用的堂号和祠联做了追踪溯源。这些背景材料,对于理解的祠联大有裨益。

六、余 论

透过客家姓氏祠堂楹联这个窗口,可以感受到客家先贤尊老爱幼、忠信仁义、敦睦友恭、勤劳俭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客家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祠联,抒发了客家人祖祖辈辈的家国情怀,是一部活生生的客家“家训”,更是中华民族先贤垂裕后昆的特种教科书。在倡导保护传统文化、抢救文化遗产的今天,搜集整理客家姓氏祠堂楹联,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方面看,《客家姓氏祠堂楹联》的面世适逢其时。

(责任编辑:吴启琳)

The Panoramic 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uplets in Hakka Ancestral Halls

——On the Couplets in Chinas Hakka Ancestral Halls

Bao Shilin

(Chinese Editorial Center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China, 100710)

Abstract: The Couplets in Chinas Hakka Ancestral Halls collects and interprets about 5600 couplets writings. It traces the origin of 227 surnames, introduces thei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families of a prefecture and the names of households. The theme of the selected couplets is distinct, reflects the Hakkas emotion of “Family-country”. The couplets in Hakka ancestral halls is not only a volume of live family doctrines, but also a special textbook passed to future generations by the sag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important for strengthe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to collect and collate the couplets in Hakka ancestral halls.

Key words: Hakka; Couplets in ancestral halls; Collation; Interpretation

猜你喜欢

解读整理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整理房间等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