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探究

2017-05-30苏航

职教通讯 2017年31期

摘 要:通过理论研究并采用197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弹性分析、修正异方差模型,探索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规模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变动1%,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就会变动2.17%。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弹性分析;异方差模型

作者简介:苏航,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1-0051-07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议》(国发〔2014〕19号),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此文件明确提出了“市场引导”原则,认识到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被经济市场所接受,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的要求,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職业教育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其发展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也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探索早已开展,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论述较少。本文将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角度,采用弹性分析、修正异方差模型,讨论如何在“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一、问题提出和已有文献总结

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教育即受制于经济,又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特征,又落脚于工作体系,与经济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Sharmisha and Richard[1]利用日本战前和战后两个时间段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增长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呈显著相关。国内对此主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郭新华等(2010)[2]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果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每扩大1%,经济就会增长18.7%。李长惠等(2008)[3]用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数据并利用平均关联度理论,发现2001—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贡献占2.14%。徐晓(2015)[4]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1.48%。米红等(2008)[5]利用厦门市中等职业教育数据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是厦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最高。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对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论述,既有地区性的分析,也有全国性的分析,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结论上,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已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影响的研究暂缺。既然教育和经济是存在相互关系的,那么,有必要研究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问题,并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角度去探讨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存在多大的贡献度。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职业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中的职业入门教育、准备从事各项职业的职业准备教育和之后进一步提高的职业继续教育。[6]本文研究的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也肩负着上述任务。中等职业教育也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即受到经济的制约,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制约

教育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制约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对所培养的生产力的要求。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然而市场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要求却一直在提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本文所用的数据起始年份是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时期,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水平呈现逐年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必然对生产力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呈现扩大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供给的生产力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会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其落脚点必然是工作体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议》提出的“市场引导”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生产力要符合市场、产业、工作。《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19号)中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上进行专业整合,从而培养出合适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子系统,虽然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对经济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的贡献都要通过培养出的生产力实现。(1)中等职业教育将科学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相联系。科技知识对经济发展就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进步都和科技密不可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力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就是要使生产力和科技知识的结合,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被市场接纳。(2)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生产力。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其工作性质更加明显,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直接的生产力更具有工作能力。“市场导向”原则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专业和市场的结合,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能够匹配。(3)中等职业教育旨在提升生产力综合素质,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要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有工作的能力,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比如:形成生涯发展理念、养成工匠精神。这一类的素质属于精神层面,但是“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是不能和物质生产部门分离的,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有实体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精神。这类精神层次的内容会在以后的实际生产中会指导生产力形成先进的生产观念,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可知,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制约性;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通过生产力的培养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研究,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划分。从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去研究,也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制约性去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个方面。本文将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从第二个方面探索经济发展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

三、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影响的量化研究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中,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衡量指标选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单位为“万人”,并令其为因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单位为“十亿”现价美元,并令其为自变量。1978—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统计量如表1。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其关系可以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初步说明。本文选用EVIEWS7.2进行相关系数检验,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表2),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1 4。相关系数虽然不能完全说明二者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却证实了二者具有密切联系,也验证了第二部分中关于经济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关系的论述。

(二)弹性分析

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映的敏感度。[7]本文引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弹性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其含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变化1%,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E=ΔY/ΔX (1)

其中,E为中等职业教育弹性,ΔX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率,ΔY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率,ΔX=Xt-Xt(-1), ΔY=Yt-Yt(-1),Xt、Yt分别为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当期中等职业学校在读人数,Xt(-1)、Yt(-1),分别为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年度中等职业学校在读人数。运用EXCEL运算,得出1978—2015每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率和中等职业学校在读人数变化率,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较大。其中1984年和2015年的变化最大,分别为65.685%、-30.579%。1984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是由于当时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实行包分配制度,并且毕业后可以获得干部身份[8],这对于弱势群体家庭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也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市场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力是肯定的,也体现出当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度变化,根源要追溯到我国普通教育扩招上,我国从1999年开始普通教育扩招,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是有负面影响的,普通教育扩招使得从普通教育轨道培养出的人才也能胜任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普通教育更容易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竞争,规模缩减。此外,可以发现弹性系数波动范围大,处于-0.35~17之间,实质上其集中趋势位于-1~1.5之间。根据弹性理论,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那么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当弹性系数等于1,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当弹性系数小与1时,表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从表3可以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弹性系数的变化很大,从图1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时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率是处于经济变化率图像下方,根本上说明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相对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是滞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异方差检验

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可以发现,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是有的,并且也有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基本上都忽视了对回归模型经典假设的讨论,如果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不是常数,则称随机误差项具有方差非齐性,或称为异方差性。[9]忽视异方差性得出的回归系数各项检验指标虽然都是显著的,但实际上导致结果被掩盖。时间推移等原因会产生异方差。对于本文研究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符合异方差的产生原因。通过弹性系数,我们发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部分时间是滞后经济发展的,所以,修正异方差是有必要的。

首先,建立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值为自变量X,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为因变量Y,α为回归系数,β为常数项,u为随机误差项。再建立如下方程:

Y=αX+β+u (2)

第一,根据表1的数据,结合EVIEWS7.2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0.158 529X+630.1384 (3)

(7.768 700)(7.889 809)

R=0.626 373, F=60.352 69,DW=0.147 458

可以發现,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都可以通过检验,结果显著。然后利用EVIEWS7.2进行怀特检验,得出结果nR2=6.127 533,取α=0.05,并查卡方分布值为5.991 5,nR2=6.127 533>5.991 5,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证实了方程(3)的结果不真实。

第二,修正异方差性。对于异方差的修正,本文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质上是对原模型进行加权,从而消除异方差,再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本文选用的权向量记为W,W=1/X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得结果如下:

Y=2.172557X-265.721 9 (4)

(12.763 22) (-8.561 351)

R=0.842 620,F=192.745 2,DW=0.536 607

应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后,对比方程(3)和(4)可以发现,参数X的T统计值显著,拟合优度提升,F检验也显著。此时再做怀特检验可以发现nR2=0.092 3<5.991 5,所以方程不再存在异方差。根据方程(4)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变动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就会变动2.17%。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本文选取了1978—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贡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从方程(4)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即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会随着经济水平提升而扩大,经济水平每变动1%,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就会变动2.17%。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支撑,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难以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是因为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性质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人才满足这些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际上,基本方针也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工作体系的改变,都体现了基本方针的思想。也就是说,市场上需要的人才是“创新、有质量”的生产力,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弹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市场所需的人才作出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其培养的人才很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步匹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不能违反“市场导向”原则,走在市场前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回归模型系数来看,经济发展依然会带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证明经济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需要的。

(二)建议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在此经济情况下发展是值得思考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供应”为目标的“人力规划”占主流[10],虽然提出了“市场导向”原则,但是并非真正完全实施。忽视市场变动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对此,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要准确把握经济市场发展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涉及的问题就是,其培养的人才能否被市场接纳,如果不能被市场接纳,那么,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就无法进行扩张。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市场的发展有敏锐的判断,改变以往封闭的局面,减少信息不对称,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将信息不对称置之不理,那么,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反而对自己的发展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要重视产学合作。企业对经济市场的变化是灵敏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是要面向开放的市场,所以,加强产学合作,能够较快的接受经济市场的变化信息,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从而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Self Sharmisha and Granbwiski Richard,Education and Long—run Development in Japan[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3(14):565-580.

[2] 郭新华,于骁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85-2007 [J].科学·经济·社会,2010(3):33-36.

[3] 李长蕙,向才毅,马世洲,等.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探索,2008(1):186-191.

[4] 徐晓.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现实困境与突破[J].教育学术月刊,2015(16):58-63.

[5] 米红,陈钱敏.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17-19.

[6]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

[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

[8] 谯欣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15(4):46-49.

[9] 刘建平.经济计量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15.

[10]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9.

[責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