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升级期人的发展问题的哲学分析

2017-05-30胡雨晗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而且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整体的转型升级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给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社会转型升级;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B08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68-04

收稿日期:2017-03-03

作者简介:胡雨晗(1990-)女,陕西商洛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一、社会转型升级期的界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

(一)社会转型升级期的界定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便进入了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基础,涉及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全面转型升级的社会变革新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升级既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是过去社会发展现实中诸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上,我国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也从以往的由需求侧改革调整为了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我国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改革方向: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由要素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了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由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

在治国理政方面,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具有顶层设计的“四个全面”。首先,在治国理政层面上,由以往的人治走向了法治。其次,关于党的建设上,由“对党自身的忧患”走向“全面使党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要把破解“四种风险”、“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的突破口,针对“精神懈怠”强调“硬在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建立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时刻以“三严三实”要求自己,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在外交政策上,由“不”外交到“有”外交。过去,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 “不挑战”“不干涉”“不带头”“不称霸”“不结盟”“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以“回应挑战”为导向的外交原则;而今天,我国的外交已经成为“大国外交”,是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导向的外交方略。我国在外交政策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在全球以及地区事务中扮演者着举足轻重的领导角色。

总而言之,十八大后我国从整體上正面临着社会的转型升级。站在又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应该抓住机遇,还应该以不怕困难的精神面对社会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P123)。换而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和能力两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首先,区别于动物出于本能对自然的适应活动,人的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而言,劳动的过程就是主体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对象的外化和实现,劳动的结果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旧式分工下,资本与劳动的相互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劳动的异化,致使人成为了片面的人,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因受分工的限制,人的发展也因此处于巨大的束缚中。其次,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看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发展也必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它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1](P104)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形成的系统,其就像一张复杂而庞大的网,处在这张网里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否定人的个性的“粗陋的共产主义”不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强调人的独特性,即人的个性发展的共产主义。通常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性的发展是由阶级关系来决定的,并且受阶级关系的制约;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伴随着阶级的消灭,人的个性也从阶级囚笼里解救出来,人的个性在不断的丰富发展,“有个性的人”逐步代替了“偶然的个人”,人的发展也越来越全面和自由。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一次强调了“自由个性”,并且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一说法。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当然这也凸显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举重若轻的地位。

二、社会转型升级期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我国社会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我国正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转型。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确立,为我党在新形势下处理政府与市场、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开拓了思路。另外,“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的战略布局是党从顶层设计层面对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提供的战略指引。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升级的今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物质后盾。

马克思说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P368)。由此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换一个角度讲,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从另一个维度揭示了物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物质足够满足人生命存在的自然属性之后,人的劳动实践便不再只停留在解决生存需要的层面上,人也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自党的十八大决定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赫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与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经济绿色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等。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基本可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对物质水平的需求。

(二)社会的转型升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平等也是一种人权,且人的平等包括素质的平等以及社会地位的平等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素质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是说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人在素质上实现绝对平等的可能性。所以,社会主义一直注重的平等仅指社会地位的平等,具體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法律层面的平等。当然,所谓的经济平等并不是说财富分配的“结果平等”,而是指财富分配的尺度的平等和创造财富的机会平等。

公正是与平等息息相关的哲学概念,它是指权利与义务、满足与贡献以及责任与自由之间的一种相称关系。在经济领域里,公正是一种分配原则,而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公正是反映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社会面临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方略,为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了平等、公正的外在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权利与义务、罪与罚、舍与得达到统一。此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以及规则公平”和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保障体制,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了一个公平、自由的空间。

(三)社会的转型升级刺激了人的自由竞争意识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所谓的自由就是指人在活动中能够通过认识必然、利用必然而表现出一种自觉、自主、自为的状态,自由一定是在必然范围内的自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践行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而其中所倡导的自由便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定为社会转型升级期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引导。此外,自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后,人的发展也就迎来了一个更为自由和激烈的竞争氛围。因为,市场经济反对市场主体在身份、地位、肤色、出身、民族等的差异,只在乎在市场上市场主体是否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是否是平等享有生产要素或产品,以及市场主体是否能够自由地依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当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本质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人们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而人也在自由竞争中获得发展。

三、社会转型升级期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中,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应该以一分为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我们不仅应该看到社会的转型升级阶段人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还应该意识到相伴而生的各种阻力。

(一)人的异化现象阻碍人的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与其产品的关系这一经济事实为基础,把异化劳动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工人与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人与人以及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问题。他认为,之所以我们将劳动视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原因在于人的劳动一直都是自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动物由于没有意识,无法将自己与对象世界区别开来,所以说动物的任何活动都只是出于生物本能的适应性活动。换而言之,人的自由活动必须是出于人的自我意识而进行的,这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相反,如果人不能自由自觉地运用客观尺度与价值尺度对自然实施改造的话,那么人与动物就无异了。马克思所阐述的异化劳动通俗地讲就是说,人的劳动并不是出于人的本质的需要而相反成为一种负担和想要摆脱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剥离,劳动者被迫成为了异化的人并不能占有自己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升级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在突飞猛进地谋发展,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与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人的欲望以及价值观念等在竞争的高压之下陷入混沌状态,人们在物质追逐中迷失自我变得物质化、利益化、工具化,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变得极具功利主义,人的异化问题愈演愈烈。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背后是劳动工人机械单调且乏味的劳动状态,很多工人的劳动是“谋生”而非“乐生”;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捷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沦为了“低头族”、“手机控”。在孩子成长教育方面,随着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加剧,许多父母在孩子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一些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被奥数、艺术、体育等远远超出其年龄承载力范围的学习负担所压制,而失去了健康无忧的童年,一些父母则沦为了“孩奴”。在爱情婚姻观上,很多人对婚姻另一半的选择违背了婚姻爱情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对方物质利益的考量。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上,人际交往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工具,交往的初衷不是双方心理的认同而是利益的互惠。在人对自身的认同方面,人们用自身所拥有的物质多少财富多寡来衡量自身价值,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不惜背叛道德蔑视法律。

在社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通过健康的方式建立高级融合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对物的占有以建立“人-物”的关系来取代“人-人”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社会转型升级阶段人的异化现象的产生[2]。

(二)人格尊严丧失不利于人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格的概念就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身份以及主体资格。与之相关的尊严是常常与人格连在一起的概念,又叫做人格尊严。马克思认为,能够表现人的主体品格并且能够受到人们尊崇的主体地位就是尊严,“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它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3](P6)。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就是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资格,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拥有人格,换句话说人只有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自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致使社会中人格尊严缺失现象越来越多。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家庭伦理的轴心由纵向亲子关系转向横向的夫妻关系,致使夫妻矛盾冲突增多,再加之物化的择偶标准致使夫妻价值观等方面的摩擦激烈,家庭不和睦且离婚率上升,婚外恋、重婚以及未婚同居等现象飙升,这严重污浊了社会空气。从心理层面来讲,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易造成某些人的“仇富”心理。这些人对富人心怀嫉妒、愤慨等非健康心态,更有甚者会用非理性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怒,用肆无忌惮的手段向社会发泄仇富情绪。与 “仇富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仇贫心理”和“仇官心理”等,这些不健全的心理人格严重影响了人的发展。从法律层面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方式,网络的虚拟世界在拉进人的距离的同时也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网络上也屡屡出现肆意挖掘、公布他人隐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人格教养。

(三)人的精神需要危机牵制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是与人性和人的本质相关联的概念,主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以及人的精神需要。自然需要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能需要;而社会需要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人际交往需要;精神需要是人作为有意识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存在物所必不可少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充实”[3]。在人的需要系统中,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与基础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倘若离开物质需要去谈论精神需要就会陷入历史唯心论的漩涡中[4]。人的精神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是人内心的意志观念,因而人的精神需要强烈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者所谈论的精神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层是基本精神需要,例如感情、教育、尊重等;第二层为精神享受需要,如休闲、娱乐、运动需要等;第三层为精神发展需要,如文化创造、精神信仰等需要[5]。这三种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只有在人们实现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前提条件下,人才会增强精神需要。

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在追逐经济物质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很多人将物质需要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忽视精神需要的存在,这直接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歪风邪气,人的价值观也开始扭曲,缺乏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进而导致信仰缺失,精神匮乏空虚。甚至少数物质富足者以赌博、吸毒等不良方式来寻求精神寄托。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特殊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机遇与挑战俱存。面对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调整。例如,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导、完善制度改革、加强精神文明教育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困境,抓住社会转型升级的机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方文琼,魏红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2014(08):11-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刘继,李志良.论人的精神需要[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4(01):18-19.

[5]李大兴.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2(04):95-99.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u Yuhan

(Graduate School of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and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not only needs the highl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but also the highly developed production relations.At present,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ith the "two hundred years struggle" and putting forward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it exerts a profound impact on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but also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human development;Marx humanism

責任编辑:梁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