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实践问题研究

2017-05-30赵聪聪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 在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反对之声也骤然升起。反对背后追根溯源是人们的价值共识出现问题。价值共识是不同主体对价值(主要指公共价值)达成基本或根本一致的看法。价值的主观性使得单纯从价值的角度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困难重重,甚至成为不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完善及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实践。共同的实践基础达成价值共识的契机,从而为改革开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O-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64-04

收稿日期:2017-02-09

作者简介:赵聪聪(1989-),女,山东济南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化,我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增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心,并成为人们乃至社会、国家的行动指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但我们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一方面,这些批判声音的出现可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追根溯源我们要看到在价值观共识上出现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问题

价值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价值(主要指公共价值)达成基本或根本一致的看法,也即对价值形成基本或根本一致的观点和态度。”[1]其中,这里的“价值”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人们只有达成了价值共识,对事物的价值才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才能减少价值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在同一方向上产生更大的合力。当然在那些只涉及私人选择的价值观上产生分歧无关紧要,也应该允许这样多元的价值观并存,但若在公共领域内涉及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上产生冲突就不可置之不理了,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价值观压倒另一种价值观,也不能强迫人们必须坚持某种价值观。寻求价值共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价值共识中才能有效化解价值观的分歧和冲突,保持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

什么是价值观?罗国杰和夏伟东在《德治新论》一书中提出:“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在价值评价等活动中的总看法、根本尺度和标准。”[2]即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的总体看法。既然是总体评价或总的看法,那“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其主观性要远远大于客观性,所以价值观的这种本性也就决定了如果我们仅仅从“价值”上考虑“共识”,这种价值共识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根本不可能达到。因为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先从自身的主观因素中寻求需要和利益,“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187)。我们无法去评判这种思想的好与坏,心理的善与恶,因为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使然。我们至多也就能保证有相同需要和利益的人会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却无法让每一个社会主体都拥有一致的价值观。而真正的价值共识是只有当不同的社会主体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拥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才会实现,很显然这并不可能做到。

既然从“价值”的角度考虑“共识”已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只能寻求另一条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成为多元社会主体的价值共识不在于社会多元主体形成价值共识的必然性,而在于价值观念背后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生活基础,即从“价值”背后的“实践”角度考虑共识,只要人们具备了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共同实践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也能够被社会多元主体所认同,因为实践本身就有意义,人们不是由于价值观完全一致达成共识而热烈拥护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因为社会多元主体都面临着共同的生存基础,共同的实践基础,我们有达成共识的基础。而当前社会的实践基础便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逐步开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逐步展开,我们每一位社会主体都在这一实践的展开过程中共同活动着,共同创造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完善根源于实践

每个人的价值观与其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生活的价值观是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作用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遵循着意识与生活的基本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P73)。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也离不开多元社会主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共同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明确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哲学的这一基本问题运用到社会领域中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的,是在适应了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上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在自己社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

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P56)当然实践与社会存在并不能完全的划等号,但这并不影响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实践”是什么?马克思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實践去理解。”[3](P54)由此,实践是人们的感性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都是在人们感性的活动中确立起来的,都是在人们感性的活动中开展起来的,因此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作为适应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它的确立是由实践决定的,这里的实践并不仅仅指单个人的感性的活动,更是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的活动,甚至是国家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的实践展开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既要应对外来文化的渗透,又要树立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我们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塑“国家精神”,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达成了共识。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乃至国家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也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共同的实践基础这一大背景之下,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也是由实践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认知的客观性并非永恒不变或是既定的事物,而是人类不断活动的产物。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地接近于社会的本质,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们相信也已经看到了这种对世界的感知在不断完善中越来越有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不断展开中,我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走向成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的一种客观认知,它的内容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每一个层面都深深地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断变迁,根植于多元社会主体实践的不断变化中,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再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无限循环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基础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做一种真正的“活”的价值观,而不是既定不变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式的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立足于实践,它的完善同样取决于实践基础的不断展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依赖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并不是一句宣传口号,也不仅限于一种理想、信念,而在于建立一套社会规范体系指导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行为活动。它的实现关键在于践行。再崇高,再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付诸实践才会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在践行中才能真正做到凝聚人心,汇聚社会能量,推动社会和国家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然改变世界的实践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强制灌输,必须靠自觉地认同与接受,这样才能真正内化到日常的行为之中,才能产生实践的“共识”与“合力”。

“自觉认同与接受”的主体是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由此,个人、社会与国家是实践的主体,但国家与社会并不是抽象的名词,它是由无数个个体以及个体之间联接成的关系组成。所以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个体的人,而个体的人也并不是“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P71-72)所以“现实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他的全部实践的展开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问题。

另一方面,对“现实的人”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它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实践活动。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目标指向,但归根结底他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标做了科学的界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3-294)。而想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仍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唯一可行的途径,马克思的实践观将“实践”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实践的展开,便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发展方式等的全面展开,显然在这里实践是一种对未来开放性的状态,正是在这样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中才逐步地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并不是消极的对现实做出反应,“人”是一种“活”的资源,也只有“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殊存在,是一种具有个性、具有主体性的存在,在遵循外界客观规律的同时,人的实践更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的实践。这里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之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因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方向、性质、广度、深度、效果等各个方面,伴随着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展,主体的预期目的及其对结果的评价都对主体实践活动产生着激励和调控作用。与此同时,这也会使主体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反省自身,修正其认知,把握正确的方向,主体目的、理想的不断确立、完善与实现,又为主体进一步实践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主体性发挥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也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完善根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更依赖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方面的追求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实践既作为了一种源泉,又成为了一种实现途径,也正因为实践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并影响着我们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我们不再从“价值”的角度寻求“价值共识”,因为那样只会让我们陷入不可能,而是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价值共识”的可能性,正是社会多元主体对实践基础的不可回避性,对实践创造的不断追求创新,给人们提供了共同生存,共同实践的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多元主体将更有利于形成价值共识,更有利于形成核心凝聚力,并且更有利于包容彼此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更有利于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冲突和困境。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深入推进,与此同时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也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竞相上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适时地起到了凝聚民心、塑造国家之魂的作用,但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并践行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可以撇开“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不去追求那种绝对,而是站穩根基,立足实践,就可以找到一种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价值合力,它也一定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敏中.论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8(07).

[2]罗国杰,夏伟东.德治新论[M].北京: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5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A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sensus

Zhao Congco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Beijing 100091)

Abstract: When we advoc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voice of opposition is also rising abruptly.Behind the opposition,people try to trace back the value of consensus problems.Value consensus is the basic or fundamental view of the value of different subjects (mainly public value).The subjectivity of value makes it difficult to seek the consensu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angle of value,even something impossible.The establishment,perfe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Common practice foundation to reach consensus on the value of the opportunity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vides strong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value consensus;economic globalization

責任编辑:任德靖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