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家教的内在契合性探究

2017-05-30彭舸珺张秀英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彭舸珺 张秀英

摘要:家风家教是社会最基础、最有效、最直接的德育教化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风家教的培育和传承提供导向和引领,而家风家教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支撑,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具有内在契合性。

关键词: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61-03

收稿日期:2017-02-10

作者简介:彭舸珺,(1974-),女,回族,甘肃文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秀英(1993-)女,山西晋中人,兰州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不仅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建设与我国传统家庭美德的弘扬,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一、家风家教的内涵和特征

(一)家风家教的内涵

家风又叫门风,作为一种维系家庭或者家族良性运行的情感纽带,经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等方式体现于家训、家书、家谱、家规等文献中,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繁衍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比较稳定优秀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状态、文化氛围等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2]与此相应,家教是一种主观过程,是指“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3],是社会成员接受最早、最有效、最直接、最基础的教育形式。简而言之,家风家教是家庭生活的规范。

(二)家风家教的特征

1.传承性与时代性

家风家教具有传承性。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代代传承下来的、被所有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循的为人处事的理念、准则与方式,最终成为某个家庭或者家族的风格与风尚。另外,家风家教也具有时代性。传统家风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其价值取向,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家风也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例如和谐、孝道、法治精神等都应当成为现代家风的基本内容,相应的家教内容与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2.多样性与层次性

家风家教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与传统,体现一个家庭的气质与风格,呈现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特征。受家庭成员素质、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等影响,每个家庭所形成的家风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风可能是为人老实、待人以礼,也有的家风则可能是世故圆滑、盛气凌人。可见,家风有优秀的,也有不良的,我们当下要有所取舍,发扬那些真正的优良家风。

3.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除达官贵族以及书香门第之外,家风的传承大多不见诸于文字,而是具体影响在每一个家庭中,通过家长的礼仪规范营造家庭氛围,长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晚辈,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家教过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不自觉地将教育的内容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外化为行为,且这种影响对家庭成员来说是深远持久的。[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家教的契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风家教提供价值引导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观念的家风家教也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可否认,新时期的家风家教确实吸纳了一些与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新的内容与理念,例如平等、法治、民主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在某些地方、某些家庭中,家风当中的一些封建、落后思想,例如重男轻女、重继承轻创新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次,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尤其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以溺爱居多,这样不免使得家教偏离尊敬师长、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最后,长期以来父母只重视给予物质支持而轻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忽视家教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引发了一些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的思想。为此,要在全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以核心价值观为方针、为行动的指南去培育家风,克服传统家风的不足,以生活小事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现代家风建设。只有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才能确保家风家教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家风家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

奠定道德人格基础。我国传统文化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形成最初的社会道德认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律道德,为以后道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日后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习惯。可见家庭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另外,家风中既包括“修身养性”的个人道德,“仁者爱人”的家庭美德,更包括“忠恕之道”的社会公德与“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三个层面不谋而合。[5]

强化道德价值认同。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的更多的是道德方面的内容,尤其体现在其个人层面的要求上,无疑借鉴了从古延续至今的家风家教的道德要求,例如爱国、诚信。家风家教陪同一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征,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情感成长的基本环节,是对个体最深刻的教育。子女受到父母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影响越深,他的行为举动就越能够迸发出乐观向上、切合社会品德要求的正能量,愈能折射出中华民族良好的品质教养,展现出与平辈有差异的气质。使个体的道德人格更加稳定,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长期的熏染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正能量随“风”潜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强化主体的价值认同与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优秀家风的道德精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三)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源流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教化思想、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家风家教就是其道德理念与教化思想的生动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素来对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家教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同样植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拥有着折射古代礼乐教化、修齐治平基本特点,并且使得传统文化得以落实、传承与升华。例如家庭教育中以德性的培养为重点的岳母刺字、曾国藩持家教子等,虽然其具体家风不同,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他们的宗旨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是当时的道德规范、主流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总之,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优秀家风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体现,对优秀民风民俗的反映,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逐渐提炼出来的产物,是对优良的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渊源,例如“诚信”,中国古代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6]的说法,将诚信看作人之为人的基础。为此,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7]。

由于家风家教和核心价值观都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各式各样的家风要求,如“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与人为善”等,其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中包含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有利于塑造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必然会与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的契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家教良性互动的措施

(一)做好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家庭基础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是刻骨铭心的,不是僅仅靠读书或单纯的说教所能办到的,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渗透着更多的情感。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将立德作人作为教育的首要职责,把养成积极的道德人格放在首位。另外,家风家教不但是一种德性伦理文化,而且更是一种规范伦理文化。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借鉴古代家教的优点,结合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提炼并形成符合自家情况的家教模式。在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方面,首先自身要保持淡泊之心,具备坚强的意志,抵挡各种诱惑,其次要加强对配偶及子女的管束,尤其是在思想方面,防止他们借助自己的权力走歪路、干坏事。

为此,作为孩子品德塑造的领路人,家长首先要做到知行统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悟的基础上,自觉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讲的道理充满可信度,使子女不由自主地跟着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落地生根。

(二)挖掘优秀传统家教成果,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资源

借鉴家风家教资源。从古至今关于家风家教留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文献,例如《颜氏家训》《曾子家训》《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因素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对陶冶公民道德情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整合家风家教资源。由于文献资料较为庞杂,需要我们按一定的方法将其分类,例如分为图片、故事、书籍、名言警句、视频等,或者适合家长看的和适合孩子看的等,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能给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相关的音像制品,生产供儿童玩的智力玩具,做到寓教于乐,使古代优秀的家风家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发展家风家教资源。对于古代的家庭美德,例如曾国藩崇尚勤德,诸葛亮注重修身养德,司马光提倡节俭,应当宣传、践行,尤其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与倡导学界对家风家教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培育家风家教研究的专门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可靠的学理支撑。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媒介与文化艺术的作用,大力开展“找家训、立家规、育家风”等实践活动,在传承优秀家教成果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促进优良家风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整个社会应当通力协作,鼓励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合力营造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良好的社风带动优良家风的形成。为了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增加人们对优良家风培育的了解与重视,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措施,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全国先进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的宣传,都可以成为有效的素材与载体。

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地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形成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宜的生活情景与社会环境,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要注重家风的宣传以及家教的教化,例如开辟有关家风的特色网站,宣传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促进优良家风家教内化于心。媒体对于日常生活中优良家风的宣传,不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深入浅出灌输,更有助于优良家风的建设。

注重实践养成。“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8]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家教培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实践是价值观和家风家教形成的基础,它们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识,外化为人们的价值行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家教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指导人们的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2]阎旭雷,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21.

[4]党刘栓.涵养传承优良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理论导刊,2015(6).

[5]刘霞.家风中的伦理认同与公民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6]孟子.离娄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5.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8]庄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做好“融入”文章[J].党建,2014(5).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Inherent Fit of Family Tradition Tutor

Peng Gejun,Zhang Xiuying

(Marx Institute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method of social family tradition tutor is the most basic,most effective and most direct,also the microscopic embodiment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es and lead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family tradition tutor,and the family tradition tutor i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oral support,the two consistent values are unified in the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family tradition tutor;socialist core values;ethics

責任编辑:任德靖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