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奖励视角的广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7-05-30董婷梅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优化制度

董婷梅

【摘 要】文章基于科技奖励的视角分析评价广西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广西科技奖励制度的优化建议,重点指出要从强化科技奖励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强化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强化高水平科研产出等方面推动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技奖励;科技创新;制度;优化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3-0004-03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先发优势的根本手段,处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奖励制度作为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基于科技奖励的视角对广西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广西科技奖励制度的优化建议,加强科技奖励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西科技奖励现状

1.1 广西科技奖励情况分析

1.1.1 科技奖励设置与数量

广西科学技术奖设置有特别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四大奖项。2011—201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共奖励项目760项,其中特别贡献奖有6项,占0.7%;一等奖有36项,占4.7%;二等奖有263项,占34.7%;三等奖有455项,占59.9%。

1.1.2 获奖项目行业与学科分布

(1)特别贡献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按行业领域划分,主要分布在19个行业领域,前5位分别是医学领域有136项,占20.2%;农业领域105项,占15.6%;电子领域有57项,占8.5%;机械领域有51项,占7.6%;冶金领域有38项,占5.7%。上述五大行业共387项,占57.6%。

(2)自然科学奖项目学科分布情况。2011—2015年获自然科学奖项目88项,按6个大学科来分,主要分布情况如下:材料、工程与地球学科有24项,占27.3%;医学与药学有21项,占23.9%;数学与物理科学有15项,占17.0%;化学与化学工程有12项,占13.6%;生物学有9项,占10.2%;信息科学有7项,占8%(见表1)。

1.1.3 获奖项目单位分布情况

按单位属性统计,2011—2015年获奖项目分布在企业的有217项,占28.6%;大专院校有207项,占27.2%;科研机构有184项,占24.2%;医疗机构有84项,占11.1%;其他有68项,占8.9%。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的主体(见表2)。

(1)高校获奖情况。近年来,广西高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比例稳步增长。2011—2015年,共有20所高校获奖,共计207项,占全部奖励项目的27.2%。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广西大学有43项、广西医科大学有42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27项和桂林理工大学有23项。广西有本科院校20所、高职(专科)院校34所、独立学院9所、办学点5所,获奖高校占全区高校总数的比例为29.4%。

(2)科研院所获奖情况。近10年来,广西独立科研院所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比例略有下降。独立科研院所获得广西三大科技奖励的比例,从2003年度的27.0%,减少到2010年度的18.3%,再到2013年度的23.4%。2011—2015年,全区共有61所科研院所获奖,共计184项,占全部奖励项目的24.2%。广西科学院及所属单位获奖10项,占科研院所获奖项目的5.4%;广西农科院及所属单位获奖47项,占科研院所获奖项目的25.5%。

(3)企业获奖情况。近10年来,企业牵头完成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比例有升有降,但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比例稳步上升。企业牵头完成并获得广西三大科技奖励的比例,从2003年度的28.1%上升到2010年度的35.9%,2013年度为30.5%。2011—2015年,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和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共計343项,占奖励项目总数的45.1%。企業参与实施的项目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属地上看,南宁市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项目总数为75项,占第一单位为企业总数的34.6%;柳州市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项目总数为55项,占第一单位为企业总数的25.3%;桂林市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项目总数为24项,占第一单位为企业总数的11.1%。

(4)获奖项目任务来源分布情况。按获奖项目任务来源统计,2011—2015年,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计划的获奖项目有40项,占总数的5.3%;省部级科技计划有454项,占5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51项,占6.7%;地市县科技计划及其他自筹经费项目有215项,占28.3%。省部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占获奖项目的一半以上(见表3)。

1.2 广西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分析

2011—2015年,广西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其中由广西作为推荐单位推荐并获奖的项目有3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由外省或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由广西单位作为完成单位参与实施并获奖的项目有24项(见表4)。

2 基于科技奖励剖析广西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机构、高校仍是广西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来源,企业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

2011—2015年获奖的项目中,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医疗机构获奖占比达到62.5%,企业仅占28.6%,说明科研机构、高校仍是广西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来源,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

2.2 广西总体创新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来看,广西整体获奖数量和质量呈现“三不高”的特点,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一是广西科研成果的水平不够高,整体获奖总数不高。“十二五”期间,广西共获国家科技奖27项,仅占全国总奖项数的1.6%。二是广西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的数量不高,“十二五”期间只有1项是广西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占广西获奖总数27项的3.7%;其中,2013—2015年,广西所推荐项目均未获奖。三是整体获奖名次不高,2011—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以上的项目有4项,获奖项目大都为二等奖,占广西获奖总数27项的85.2%。

2.3 广西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宁和桂林的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柳州市大中型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广西科技创新高地,2011—2015年,南宁市辖区单位获奖项目占广西科技奖励的60.4%。南宁、柳州、桂林3个市的企业的获奖项目总数为154项,占企业获奖项目总数的70.9%,接近3/4。崇左、防城港等科技基础薄弱的地区,有些年份甚至无项目获奖,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期间,广西科技奖励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医学、农业等广西传统优势领域,其中医学类有157项,占获奖总数的20.66%;农业类有105项,占总数的13.82。广西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奖项目中,农业种植类有5项,占获奖总数的18.52%。

3 科技奖励视角下推動广西科技创新的优化建议

3.1 强化科技奖励制度对广西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当前,广西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十分必要,因此必须必须牢牢把握创新驱动中科技奖励的政策导向。针对当前广西科技奖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调研,参考国家办法、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研究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稿)》,进一步提升评奖程序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及奖项设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效引导广西创新发展风向和激发科技人员的荣誉感。将特别贡献奖的奖励对象由原来的项目成果奖调整为项目成果奖、个人成就奖2个方向,将新增国际科技合作奖。改革后,奖项设置有“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五大奖励类别。对科技进步奖评定标准类别的改革,将重大工程类改为成果引进转化类,重点是奖励引进技术与成果并转化应用,或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类的成果。

3.2 强化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广西底子薄,在传统领域与先进省份的竞争已失先机,必须乘全区打造九张创新名片的东风,在3D打印、石墨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超前布局、重点攻关,加强“弯道超车”,同时强化重点技术和学术成果的组织和凝练,加强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扩大奖励申报渠道和方式,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3.3 强化产学研用联盟,促进协同创新攻关

科研创新要走出去,不能闭门造车。应建立以核心技术市场应用为导向培育“产、学、研、用”联盟价值链,搭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产、学、研、用”用价值链,引导竞争性企业在共性基础技术平台开展应用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圍。

参 考 文 献

[1]尹岩青,李杏军,任惠民.国外科技奖励的发展现状与启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36-39.

[2]李程程.我国科技奖励体制发展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40-43.

[3]杨兰蓉.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继续研究开发的意义及需求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3):54-56.

[4]唐五湘,柯常取,黄海南,等.我国地方科技奖励政策调研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7):31-33.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优化制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