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谈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7-05-30江上韵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江上韵

[内容提要]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重要类型,其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这是当今非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本文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研究,希望从中寻找传统手工艺当代创新的普遍规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脱胎漆器 髹饰技艺 传统手工艺 传承 创新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生产劳动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技能创造,伴随着社会的进程,深深根植在人民的生活之中。它不仅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福州脱胎漆器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既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它既在漆器技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也以其丰富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厚的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曲折的发展历史与在当代社会生发的新鲜活力都具备作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起源于战国的“夹纻”技术,并一直发展至今。唐代由于佛教的传入,需要制作大量佛教造像游街膜拜,“夹纻”技术的轻、复杂造型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极盛一时。但由于唐代晚期的禁佛,“夹纻”技艺也随着消失在历史中。甚至连后世黄大成的《髹饰录》中也无提及。

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清朝漆艺匠人沈少安重新研发了这项技术,并在其后人的努力下不断丰富,经过当时传习所、南阳劝业会的传承,加之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沈幼兰的艰苦经营,脱胎漆器迅速恢复了过去的辉煌。但由于历史、战乱等一系列因素,虽然有沈幼兰的努力周旋但不可避免地在时代的洪流中衰败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全面恢复手工业生产,福州合作社、脱胎漆器一厂、二厂的建立,一度让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恢复生机。但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脱胎漆器失去了其优势,因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而面临衰微的境遇。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始于战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延续、发展,是时代历史、经济、人文的缩影。这三起三落的脱胎漆器发展经历是一段几乎覆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并延续到近、当代的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史,它以跌宕起伏、兴衰变换的竖形状态见证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它每一次的自强不息的辉煌和无奈的衰落都是手工业行业发展的缩影,折射出手工业行业在历史中的变迁与艰难。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受到重视,脱胎漆器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丰富的经营模式和传承模式。2015年,“漆文化品牌建设”被列入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福州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项目获评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福州漆艺研发中心项目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从技术研发到项目孵化、政策扶持,福州打通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经活络。

一、呈现形態的变革和创新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几千年的手工艺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手工艺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发展是顺应着社会、人文、经济和人们的需求而缓慢调整以及变化的。洞察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和消费行为,不断创新、调整产品以便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健康发展必要路径。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乃至不同流派的手工艺品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器型、风格,或纤乖秾、或雄浑、或高古、或豪放、或疏野、或瑰诡、或瘦劲、或枯澹,正是这手工艺不断变化发展的辉煌缩影。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在沈少安重新研发之前,只是仅仅如唐代一样以“夹纻”技术造像,如夹纻弥勒、佛像、观音等。但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器物的形制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开始生产妆奋提盒、箱具联板,甚至利用这种技艺而制作花瓶、盘、盒、茶具、烟具等日用品。在沈氏后人对技法的丰富与完善下,外贸市场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工匠们开始仿制西式器物造型,如烟具、咖啡具、西式餐具等。漆器品种在发扬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贴近时代和人民,创造与研发了许多新的种类与花色。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甚至有明显的滞后现象。现代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我们与西方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交汇,把手工艺自身缓慢更新的脚步打乱,把手工艺品的自然活态传承远远甩在时代之后,使得原本缓慢、活态流传的手工艺一度被动地进入停滞、断层的地带。也使我们直到今天看来,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样式、质料与风格都仍趋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定式和规范,在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而当代手工艺要发展,要重新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就不得不加快脚步,迅速的进行立足于自身传统积淀的变革。在手工艺本体语言中细化、丰富自身的类别与形态,不仅有针对性地满足当代消费群体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其手工艺能够容纳更多的时代精神”。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后,优势与劣势已经一目了然,要想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必须不断创新。当代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以不同的形态逐渐开始恢复了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艺术表现上,逐渐融合了很多其他漆艺的技法与表现方式。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除了拥有基本的传统造型之外,还在观念和技术上得到了改进,衍生了更多与当代生活紧密贴近的器型。脱胎漆器具有在器型上能够高度改变形态的特性,现代各种丰富的技术又给漆器的制作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具有装饰性或仿古的漆器是深受现代人们喜欢的,观念上的改变,带来了技术上的创新,当代人审美的意趣和追求成了脱胎漆器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重新借鉴过去成功的优点,分类和针对人群设计产品,如精品、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平价的旅游纪念品等,成了脱胎漆器创造性生产的一些基本路径。

除此之外,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其实用性逐渐消弱,取而代之的是审美功能,蕴含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艺术文化附加值与手工精神日益得到彰显。

对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再设计”,可以说是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重新解读,它既反映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并具体反映在其造型、材料、功能等方面的“再设计”,形成传统元素在当代生活的新演绎,设计出新的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手工艺产品。

尤其在设计领域,传统手工艺因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创作元素而得到了新的发展。新手工艺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吕品田先生曾说过,“新手工艺,系指由传统手工艺实用形态蜕变而出,既有手工业文化渊源又在本质上激发于工业文化,追求纯审美价值的一系列新型视觉艺术样式及其创作实践”。

除了在器型上的脱胎漆器的丰富,通过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独特个性,还衍生出了“漆画”。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漆画”这种说法,中国传统的“漆画”一般是漆器的附属物,或者说是专指漆器上的装饰性图案。如果我们暂且将古代漆器上的装饰性纹样称为“古代漆画”的话,我国现存最早的“漆画”则是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漆瑟残片”,当时的“漆画艺人”在古琴琴面上粘金贴银、镶壳嵌箔、撒粉填漆、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之美,这种特殊的效果在国画与西洋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正是现代漆画的滥觞。

在现代,受80年代越南磨漆画的影响,传统漆器上丰富多彩的髹饰图案逐渐从器物中脱离出来,不再是附丽于器物上的装饰,而是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空间,进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至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展起,漆画成为一个正式的画种。福建漆画除了与其他漆画具有共性的同时,还有着自身独特且极为丰富的表现语言——脱胎髹饰技艺,福建现代漆画以研磨为工艺特色,还大量使用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中的刻漆与堆漆中镂、嵌、填、晕金、罩明灯工艺。

人们开始独立地看待漆画的表现形式,逐渐向艺术化和独特性转变,和任何画种一样,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物体的装饰功能了。比如已出现了以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方式在木板上做上漆胎,并运用很多脱胎漆器的髹饰技法进行绘画的作品。

今天,如果把漆艺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它展现了开阔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除了二维架上绘画形式的表达,还出现了三维立体造型的表现。漆塑也在当代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实‘漆立体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楚漆器中就已有纯粹的漆立体艺术。如楚墓出土的镇墓兽、虎座凤架鼓、卧鹿等”。

现代的漆艺,已经不能称作传统的髹漆工艺,它是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的年轻的艺术门类。精彩的传统技艺作为支撑艺术的厚重基础,令它有了无数的可能性。

二、加大技术的力量

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科技的进步、大机器时代的来临、运用科学技术的批量化生产,缓解了人口激增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并且使得产品成本降低,减少了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与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机器的大量运用,使传统手工艺行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传统手工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千篇一律不同,传统手工艺的“手工”特性,“唯一”特性,是它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传统手工艺以人为技术的承载体,这就决定了手工艺品具有许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哪怕同一个艺人用不同材料和技艺制作的手工藝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作品承载着艺人的技艺、审美、甚至季节天气或心情的变化。并且,纯手工带来的温暖触感、人文内涵,都是冰冷单一的机器制造根本不可比拟的。

传统手工艺和当代的机器制造品各有优势,消费者各有需求。然而,大部分的传统手工业在市场上生存艰难,甚至落入十分边缘化的境地。究竟是机器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待科技、运用机器的方式出了问题呢?

“在手工艺的制作层面上,‘手工性绝对是它的内核,但绝不代表无差别、全盘的继承。在古老而繁杂的技艺过程中,许多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因此才粗糙的从原料的采集、制作、到匠人把它制作成成品,全部使用纯手工”。以漆器制作为例,天然大漆喜热喜潮,难以干透,在过去的漆器制作中,因气候、地域而限制了漆艺发展的不在少数。在制作过程中,漆器工艺制作繁杂,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漆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以往人们常常使用人工洒水、密闭制造漆器的适干环境等方法。许多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特殊工艺流程,常常使匠人们难以把握。然而,现在制作漆器的工厂或个人工作室中,常常出现了专门的漆器的“阴干室”。以电子科技的手段确保阴干室中恒定的最适合漆器干透的环境。这就大大地确保了艺人把更多的实践和精力花费在钻研自己的技艺上,也为更多技巧的试验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减少了因不可抗的天气因素导致作品失败的机率。不少在整个技艺流程中重复操作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对天然大漆原材料的采集、制作等,这些并不带有匠人独特性操作的重复工作,都可以用机器代替。

大量手工工艺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证明传承绝不是无差别的继承,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地简化、提炼、超越一些有历史局限性的技艺流程,不仅能减少传统手工艺的时间和人工成本,也能使传统手工艺者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彰显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价值与人文情怀上。

与之相伴随的是,手工技艺新的传播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和放大手工技艺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普及人们对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不难设想,借助信息化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手工技艺独有的地域性、个性化生产不再成为自身发展的局限,而是形成多元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实现本土主产制作,全球销售的生产模式。多维度、多区域的手工技艺生产销售,在促进手工技艺生产流通的同时,又避免了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非遗淘宝专区、“发现手工之美”百度直通号、微信传统手工艺公众号等项目的火热,都为促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播、市场的开拓、甚至与互联网及资本市场的结合建立了新的目标,开拓了思路。

三、促进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后有审美的出现,生产活动中所用工具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当生产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审美活动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不断通过心理建构、积淀而完善。人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是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相互作用,对感性形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不同人的审美心理不同。

从古至今,人类的审美倾向于审美趣味都是多元且“流动”、并带有个人偏好色彩。但为什么我们却能在历朝历代中概括勾勒出一种或几种大的手工艺作品的风格呢?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手工艺品的创作风格常常由创作者的审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审美,也就是当时人们的需要所决定。而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则于自身的成长经历、环境等外界因素所影响”。在当时,大部分的手艺工人都是从小跟着师傅或亲人长辈手把手的教学的师徒关系或亲属关系。对待所学的知识手艺往往全盘接受,而所学一门技术的很大因素也在于养家糊口。在学习手工艺的成长经历单一、教学模式的单一,虽然后期多有创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仍大部分延续师傅的审美趣味,而这种本身的手工艺人的经历大致上不会有大的差别,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审美倾向趋于统一。而手工艺者与当时艺术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售卖,因此他们更多倾向于制造大众所喜爱的商品。在农耕文明下,底层人民对于手工艺品的需求更多是实用大于审美。在阶级分化严重的旧时代,已经决定了整个时代的审美风向标代表着上层阶级或统治者的审美。统治者的审美影响了一大批王公贵族和士大夫文人的审美倾向。官营的手工艺机构也以取悦上位者而进行创作。尽管如此,传统手工艺产品作为传统农耕社会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在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融合中,仍体现着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多样性,而官办机构的用品则体现着精致典雅的审美趋向。他们共同构成审美的多元文化状态。

而如今社会是一个提倡多元文化的社会,也是一个提倡个人的个性与才华充分表达的社会。不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表达者还是欣赏者,社会的包容促进了人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多元带来交锋,审美的交锋则会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四、丰富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认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将真正的艺术视为普通民众所不敢问津的珍品,而在小型社会中,艺术品却存在于家庭生活的范围内。因此这种社会中的艺术家首先就是手艺人。传统的手工艺人所创作的手工艺品如果也被看作是艺术的话,那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大众的艺术。而要想将外在形式上代表普通民众的审美价值观念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它的创作主体一一手艺人的传承。

“时代改变了当代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也在社会经济中对传统手工艺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在物质匮乏的农耕社会中,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更多是出于生活物质的需求,以师徒传承与家庭传承模式为主。手工艺人对于从祖辈传习而来的,并且经过自己潜心学习与磨砺而获得的技艺、绝活,怀有一种敞屣自珍式的心态。这种技能只属于本家族或者是某一族群所有,绝对保密,不得外传。这样便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过去遵循着一种口传心授、从师带徒的传承方式。更有甚者,某些传统手工技艺采取家族式的单线式的传承方式,即一对一的传承,父传子,母传女。”民间俗语“宁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正是传统民间技艺传播传承的真实写照,也是这种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如上文中由沈少安恢复并发展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是沈家特有,并且只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次。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完整性、使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传承方式一方面决定了手工艺者的稀少与质优。但同时也对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的优秀的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民间手工艺因长期处于保密和保守状态,不允许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人了解技艺秘诀,缺乏艺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和创新的自由性,致使传统民间手工艺进步缓慢。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与对逐渐地传统手艺重视的时代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也逐渐有了改变。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去学习这项枯燥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和精力的技艺。这也代表着,它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够了,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市场对于它的期待和要求了。需要更多种的传承方式去适应这个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

随着传播手段的进步,我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渠道开始增多。手工技能开始进入校园,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整个制作技艺、向传承人和老艺人拜师请教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手工技艺开始逐渐公开化、透明化,开始进入社会,进入社区、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换句话说,只要是感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能都够学习到技艺。如福州大学就开设了漆艺班并且定时请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进行讲课与技艺的教授。

比如传承人进校园、传承人开班授课,它不以教一个成一个为目的,而在于更广泛地传播传统手工技艺的美和优势,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欣赏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在这些人里,总会有人发现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些技艺的,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无论他们最终会不会从事这个行业,他们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他们不同的经验、观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能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的思考。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民众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行业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手工艺。新观念的普及和传统手工业者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也使传统手工业更愿意与其他行业进行互补,在手工业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劳动分工,共同创作更符合时代的手工艺品。有一个现象很明显,就是设计与制作被划分开来,专业设计师为手工艺人提供更符合市场、符合时代的设计,由手工艺人制作,共同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而今参与手工艺创作的人员大多为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综合能力强,能为手工艺创新带来新的活力。他们拥有在校期间系统的设计、装饰和艺术表现的训练,以手工艺来表达个性和情感,形成面向时尚、面向年轻群体的手工艺品设计制作。在他们看来,更加注重的是手工艺本身所具有的唯一性、个性和多样化的特质,而较少顾忌传统技艺的束缚,传统的元素或装饰纹样作为符号,作为表現的形式被直接拿来使用。这个群体,为当代手工艺介入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形态,并推动社会对于手工艺的多元化的关注和认同。一些学术研究者也逐渐从纯理论研究到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使得传统手工艺品的思考性更强。

传统手工艺与其他创作形式的界限也开始模糊,当代艺术载体与创作手段的自由与解放,使得部分艺术家开始关注手工技艺的材料与工艺特质,许多艺术家向传统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将手工艺元素纳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如福建漆画、漆塑,就是由传统手工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中提取技艺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纯艺术形式的。

表达者的不同、表达诉求的不同与方式的不同为传统手工艺品带来了多元的内涵。相信纯艺术领域、工艺美术领域与设计领域相互渗透的结果,可以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新的思想与火花。

(特邀编辑:练春海)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