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同里的“雷海青”

2017-05-30高斯琦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高斯琦

[内容提要]2012年,“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入选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海青是戏神,被称为“田公元帅”。福州胡同里的元帅庙是田公元帅信仰的一个祖殿。“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由来已久,在海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该信仰民俗在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如何活态地传承和保护田公元帅信仰民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雷海青 民俗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等地,民间有一种信仰民俗,凡是新建戏台,必须请“田公元帅”,即雷海青,戏班才能演出。如今,福建境内还分布着一些古老的田公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各具特色。田公元帅是戏曲界敬奉的“戏神”,后来又发展成民间平安的保护神。2009年,“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入选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公元帅信仰民俗不仅在中国本土承传,还随着华人的足迹流传到海外国家和地区,作为族群共同体文化认同的形式加以培育。

一、田公元帅信仰民俗

雷海青又名“田公元帅”,亦称“田都元帅”、“会乐天尊”、“田元帅”、“田府元帅”、“相公爷”、“狮爷公”、“探花爷”等,在福建及海外华人地区常被尊为“戏神”。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载:闽剧、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戏、闽西汉剧、潮剧等均以雷海青为“戏神”。闽南、莆田、福州、台湾的戏曲、木偶界及民间建庙塑像,有的称“九天风火院”,有的称“玉封探花府”,有的称“三田都元帅”,有的称“田公元帅”。明刊《三教搜神大全》卷五“风火院田元帅”一则有较详细的记载。除了在戏曲界,田公元帅与“西秦王爷”一样,也是音乐界的保护神。南管奉祀“田都元帅”历史由来已久。

根据民间传说,“田公元帅”原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为酷爱人间戏剧,善于音乐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德圆满再回天庭。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雷海青生于闽中仙游县石苍山区高阳村一户姓雷的农民家庭。他出生时,由于嘴巴周围皮肤乌黑,家人认为不详,便丢弃于荒野,被路过的木偶戏班发现,见襁褓内的婴儿嘴边有一只毛蟹,用涎沫喂他,抱起细看,见婴儿帽檐上绣着一个“雷”字,便取名为“雷海青”,此后,雷海青由戏班抚养成人,并通习音律。

据《明皇杂录补遗》记载:田都元帅雷海青,唐代时著名的宫廷乐师,笙箫鼓笛,一应乐器,样样精通,尤精于琵琶,深得唐明皇的赏识。唐天宝十四年秋,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变,攻陷长安城,把雷海青以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三百余人掳掠到河南洛阳。安禄山为庆贺胜利,在“凝碧池”摆宴庆功,宴会上威逼艺人为他歌舞庆祝,雷海青也在其中。他一怒之下,举起手中琵琶痛击叛贼安禄山不中,惨遭肢解,壮烈牺牲。诗人王维曾为雷海青赋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此后,郭子仪据此向朝廷请功,雷海青虽然屈身乐部,是为忠肝义胆之士。死节一事,人人传述,玄宗闻之感叹,安史之乱平定后,诰封雷海青为“天下梨园大总管”(梨园,指演戏的戏班和艺人),唐肃宗加封“田都大元帅”。《道教诸神圣纪》曾记载:田都元帅曾获唐朝肃宗皇帝追封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为大元帅。清人施鸿保《闽杂记》亦有记载:“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封太常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后香火尤盛。

田公元帅不仅是戏曲界敬奉的神,后来也发展成为民间平安的保护神。田公元帅信仰影响的范围很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是在闽台地区。“安史之乱”中,有几个雷海青的同行、弟子逃难出京,流落到福建。据不完全统计,在闽中主祀田公元帅的庙宇计480多处,其他旁祀的则不计其数。福建省各个剧团,如泉州梨园剧团、福州闽剧团、越剧团等,均有信仰戏神雷海青的习俗。在福建的泉州,祀奉雷海青的庙宇有800余座。明末清初,是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福建的百姓也将闽地的风俗带到台湾,田都元帅也以戏神、保护神的身份被供奉在台湾200多座寺庙里,形成了一道特色独具的民俗信仰景观。据粗略统计,台湾民众有三分之一信奉田公元帅。台湾新竹、彰化等均尊福州元帅庙为祖殿,每年均来祖殿寻根谒祖。港澳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家也有不少信仰者和分庙。在海峡两岸,田公元帅的信仰与妈祖、关帝爷、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的信仰一样,形成了共同的民俗信仰体系,构筑了兩岸人民不可分割的民俗文化。在日本,据《冲绳武备志》中记载,田都元帅被奉为武神,尊为日本刚柔流武神。

总之,作为宫廷乐师的雷海青,因其忠君的爱国之举,牺牲后被君王奉为神明,成为了戏曲、乐舞等相关艺术门类的行业神。而行业神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神的崇拜,体现了朴素的中华百姓对于祖先的恭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的追奉。中国本土的道教信仰,是一个多神的信仰,雷海青与其他行业神一样,因生前超凡的才华与行为,被封为行业的守护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位守护神却渐渐被百姓遗忘,消失在民间的车水马龙里。

二、传承和保护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的意义

马克思曾强调“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田公元帅作为受人崇拜的行业神,其信仰民俗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祭神”与“重业”

作为某一领域德艺双馨、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行业神被民间信仰神化后,为了纪念这些在生前能够造福于社会的人,才有了行业神的祀奉。祭“神”不仅构成了民俗信仰体系,也构成了行业事业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其积德愈久,其业愈隆,而神之福者愈厚。”行业里信奉的“神”与他们的事业息息相关,甚至认为关系到行业的福祸兴衰,这就是所谓行业神的现世作用与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经验性技术与艺术的达成,存在着很多偶然性。在从业者看来,颇有“谋事在人,成事在神”的因素,认同祖师既是行业的集体结盟,也是行业团结的精神纽带。通过供奉祖师,从业者、戏班与乐人通过祭祖的仪式,宣扬尊师重道的精神,信仰的世代延续,也促进行业的兴隆发达。在寄托的过程中,传统的技艺与道德规范得以延续。对于从业者来说,共同信奉一个祖师达到行业认同,遵循祖师神崇拜与禁忌,求神保佑,祈福禳灾。通过传说来寄托和表达内心的诉求,能够为繁重枯燥的技艺生活平添希望,更能够把祖师神显灵的故事“真实化”,把行业的规矩制度化、秩序化。神是榜样,是领袖,更是精神寄托。供奉神明的虔诚进入人的潜意识,也融入人的心灵,在这样的状态里,人们相信神的确发挥着作用。

遵循行规,感恩神明,所有这一切又都有相应的呈现仪式和规范,由此而来的技艺传承习俗成为了从业者遵守的规则,造就了手工艺者的行业操守。在祖师神的崇拜中,可以探寻艺术技艺的精神,及其所寻的思想。虽然行业神崇拜的礼仪多带有功利性,而正是这种现实的需要,让一代代从艺者或者从业者有了行业遵循的承袭模式,从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行业的内在精神。很显然,在渐进的社会发展中,行业习俗不仅遗存了技艺的历史状态,而且也沿袭了传统的技术与艺术的展现形式。对于行业神的崇拜,在历史的积淀中,渗透在从业者的生命里,并伴随其一生,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与中国技艺者的精神标志。

(二)由“重神”到“爱国主义”重塑

在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体系中,由人封神的典故,一则出于其在世间的出众技艺与高超的本领,二则出于其在世间所留下不寻常的精神事迹。雷海青被封为戏神,在笔者看来,一则在于其高超的音乐技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其爱国忠君的行为。

雷海青作为一个以琵琶著称的乐工,将乐器摔在地上,面向大唐天子西去的方向放声大哭,公开表示自己强烈的爱憎,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气节与感情。一介伶官,手无寸铁,面对强兵利刃,面对国殇易主,公然以身殉国,以情表忠。雷海青的行为,不但足以羞杀那些“授以冠带”的降臣,也足以名留青史,作为爱国忠烈的“音乐家”而记入史册,奉为祭奠的神灵。

“唯生理之兴隆,全仗神灵之默佑。”祖师神是一个行业的保护神,也是技艺成就的榜样。祖师神雷海青的行业崇拜让从事戏曲歌舞艺术的人拥有了共同的信仰,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目标,因此,行业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在雷海青的信仰体系中,爱国忠君的忠烈思想是其最闪光的部分,这种关乎忠孝仁义的爱国主义信仰,成就了作为艺术行业者,首先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高超的技艺,精湛的艺能为上品,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是人格升华为神格的核心要素,祀奉雷海青,不仅是他作为戏神,音乐神等戏曲演义的祖师形象,雷海青的精神不朽,是缘于他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义”价值体系的展现。追思神明,成为一种民俗信仰,或者仪式,而在仪式背后的核心内涵,才是作为雷海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要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意义。

三、如何保护濒临消失的田公元帅信仰民俗

民俗的“保护”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田公元帅信仰民俗,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保护问题。

如何保护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来维系和保持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的生命力,应该给以文化权利的维护。保护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确立民俗文化博物馆,以“活态”的祭祀形式,来祭奠雷海青的爱国事迹,因为一个“神明”的消失,是一个民俗体系的消失,是爱国忠君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的消失。

“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是田公元帅的诞辰日,农历八月廿三是‘帅主日,该庙有举行庆典活动的院例,除了诵经、斋供,有时还有戏曲、曲艺等演出。每月初一、十五,有信仰者前去焚香供奉。每年还举办一至二次祈福消灾‘平安礼斗法会,每隔五年举行一次传流普渡。正月初一为新年行香者免费赠送太平面等,成为元帅庙的特色民俗活动。”

根据笔者多次的田野调查得知,戏神祖殿“元帅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城内文藻山(今杨桥路)附近的一个胡同里,毗邻三坊七巷,供奉的就是唐明皇时代著名的宫廷乐师雷海青。据清《闽杂记》考证,福州元帅庙祖殿始建于宋高宗年间(1127-1162),清乾隆间重修,庙内保存有乾隆甲子年间(1744年),由当时福州曲艺社团“兰桂社”赠送的“乐管钧天”和“鉴殿”两块金字漆匾,还有清代传下来的《田宗师启化真经》和《紫霞度劫指迷九部真经》。根据当地老人介绍,庙前原有一条小河,与雅道巷双抛桥的流水相通。过去该庙规模挺大,香火很旺,后来被单位占用改建,庙变小了。昔日的元帅庙在周围楼房的夹缝中,只露出两扇门的大小。小河于上世纪50年代被填掉,变成了今天的“元帅路”。如何保护“元帅庙”,如何重建田公元帅的信仰体系,这都是颇有价值的课题。因此,笔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学者,对福州田公元帅信俗的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仪式性的文化保护

在人类学的概念中,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類的“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上。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物的形态,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又是想象的。他是通过一种活动着的“形态”来表现一种文化,一种仪礼。祭祀“雷海青”要通过文化艺术的表现,给予“仪式”“仪礼”性的回归。追溯传统的“祭祀”礼仪,以表演性的方式,来宣扬“雷海青”的故事,而非为了“表演”本身。作为祖先留下的一份遗产,应该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田公元帅信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那么,他的仪式性展演保护,一定要承载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舞、戏曲、曲艺、祭文以及众多的传统仪式有关的传说故事,有着浓郁的文化核心内涵,才能够让田公信俗保持它历史的本真性,仪式展演才会生活,有文化的生命力。

实际上,仪式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台湾的南音艺术家陈美娥女士,在她的作品《教坊记》中,所表现的就是雷海青因护国爱国而牺牲的英烈事迹,整个作品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雷海青”所流传下来的唐代教坊的梨园舞,在作品的开篇与结尾中都引用了充满仪式感的梨园神咒。此作品是对“雷海青”的史诗般的祭典。

(二)“活态性”的信仰民俗传承

田公元帅民俗信仰,应该用鲜活的状态存活于民间社会中。一部分,应该依照传统,将遗产如实的记录下来,或者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用于展示与保存;另一部分,要通过表演仪式的方式,营造出一个“活态”的田公民俗信仰,成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田公信俗“节日化”。如在妈祖的民间信俗活动中,有专门的祭典来祭祀“妈祖”的生辰,有一些列的活动来记述“妈祖”的业绩。活态的田公信俗,要求的是让大众知道“雷海青”的精神,让他恢复在戏曲艺术界的“尊位”。而在“活态”的仪式表演过程中,应该避免的是商业的滥俗化与对文化的曲解变异。应该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还原田公信俗的方式,以民间祭祀为主体,来传承田公信俗。也不能让“真民俗”变成“伪民俗”。

因为,“雷海青”的民俗信仰,是维系闽南地区、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地区文化文明认祖归宗的纽带,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落在口头或书本上,而应该深入民间,深入到百姓心中,并从实处入手。确立“雷海青”民俗信仰在传统文化的地位,充分认识其祖庭的修复的意义,这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对含有宗教与信仰因素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包容,更是一种自信。

(三)提升保护信仰民俗的文化自觉

黑格尔认为:“神化传说并不是艺术家和诗人的任意想象,而是一种真实的内容意义,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形象,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为了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而是对其精神的一种追溯与回归,是一种文化艺术源流的追溯。毕竟“雷海青”是一位爱国乐师的代表,千百年来受着皇室与民间的香火,几代皇帝都亲自祭奠这位爱国的乐师,并几次封其为“元帅”,民族需要英雄的礼赞,而“雷海青”的传说与民间信仰体系,应该重新建立价值体系。而在福建的地方戏班,如泉州的木偶剧团,也依然奉祀祖师“雷海青”。在民间的“雷海青”所司管的,不仅仅是人间戏乐,还有百姓的艺术生活。在民间信仰相对集中的福建地区,出生在泉州南安的“雷海青”,作为昔日的掌管戏乐的神,我们应该重塑对他的认识,对其人物精神的溯源,这也是对地方戏种与曲种的文化生态的有机保护。就像众所周知的海神“妈祖”,保护神“关羽”一样,这些人物因为在生前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忠烈的精神,而成为了民间甚至皇家所赐封的神明。

神明的存在,不是神话的存在,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活化的存在。对福州田公元帅庙的保护,不应该只让其在闹市的胡同中一息尚存,把行业神、保护神变成留在角落里的“神明”,而应该在其所司管的戏乐中,找到并记录“雷海青”的身影,并作为一种活态的祭祀方式,为一种民俗信仰保存范本。毕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雷海青”民俗信仰,应该走出胡同,走进民众的心间,用他所护佑的歌舞戏曲,作为最好的供养和祭奠。祭奠雷海青的意义,是在于祭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精神,才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康海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非遗保护理念与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