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2017-01-18蒋卫平

艺术百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筑艺术建筑风格

蒋卫平

摘要:文章从湘西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出发,论述了该建筑形态的营造特色及相关特征,结合当下侗族建筑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对其在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传统建筑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为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提供后备力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化建筑手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便利舒服的生活环境,将旅游业发展与整体规划相结合,促进对该建筑形态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湘西侗族;传统文化;建筑风格

湖南境内的侗族主要是分布在西南方位的通道、靖州、芷江、新晃等地区,这些地方的侗族村寨大多数出现在山水汇集的地方,其丰富的装饰元素和独特的造型结构使得这里的传统建筑表现出清新而又浪漫的地域特色。

一、湘西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是与各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相契合的产物,侗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108度到110度,北纬25度到31度之间,东至湖南洞口,南至广西罗城,西至贵州都匀,北至湖北恩施。侗族所在地区拥有众多江河,主要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这里山清水秀,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以及物产条件,这对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侗族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阴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充沛,该区域热量丰富,又因为其雨热同季,所以十分适宜于农林行业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且树木木质极佳。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优良的气候环境,使得侗族人民在建筑传统房屋时可以充分利用该优势,从而形成了诸如风雨桥、萨岁庙等极富特色的民族建筑。

(二)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

湘西侗族建筑除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特性等自然条件以外,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决定其建筑文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等都对其形成和发展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侗族传统的社会组织是指侗款以及家族组织。组织即是指精心设计用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群体。侗族也有属于自己基本的社会组织即“款组织”。“款”在侗语中指的是“相互盟誓,真诚结交”的意思。所以说“款组织”在本质上指的是通过真诚结交、相互盟誓而产生的组织形式,根据史料记载侗族“款组织”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鼓楼这一传统建筑样式的产生,同时随着“款组织”的不断发展,侗族鼓楼以及其它一些特色的建筑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侗族的宗教信仰为该族群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侗族的建筑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侗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多神崇拜,自然事物诸如古树、巨石、桥梁等均属崇拜对象,侗族人视女神“萨岁”为至高无上的神,每个村寨都建立以草卜、鸡卜、螺卜、卦卜、卵卜、米卜来测定吉凶,因此,“萨岁庙”成为侗族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传统中华民族的节日以外,侗族一个重要的纪念节庆即踩歌堂,在该活动中侗族人用独特的民间歌舞来悼念民族女英雄“萨岁”。该活动的举行需要宽大的空间做支撑,多年来该活动与传统建筑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诸如萨岁庙、祠堂等建筑形式形成格局宽敞、布局灵活形式多样等的特征。

二、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相关特征探析

(一)主要类别和结构特点

湖南地处亚热带,春夏较为湿润,秋冬则干燥寒冷。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等自然条件,侗族建筑的构造多依据山地的形态而展开。在造型上,湘西侗族的传统民居是较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人们以木桩为底,上部架设横梁构成浮空的基座,屋顶主要有双重檐悬山式和单檐悬山式两种,以满足通风和防潮的需求。在布局上,侗族的传统民居表现出“凹”形的状态,其方块内包含有堂屋、卧房、火铺屋和厨房等区域。除了传统民居之外,鼓楼、福桥和萨堂也是侗族的重要特色建筑。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地带,形似宝塔,内部有四根大木柱,中间较为宽敞,便于人们进行集体活动。福桥又称风雨桥,包含有桥廊亭这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桥面铺板、桥顶盖瓦、两边设有栏杆,为人们带来通行上的极大便利。萨堂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内部有铁锅和泥土所垒成的土包,形似坟茔,表现出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

(二)建筑材料

石材和杉木的搭配是湘西传统建筑在选材上的主要特点,松木、竹、干草、泥土和石灰等材料也较为常见。人们凿刻石材,堆砌成深入地下的基座,石材能够延缓土壤中水分的侵蚀,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杉木是一种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产量大。经过风干处理后的杉木材料结构均匀、强度适中、不易断裂,而且气味独特,能够减少虫害带来的腐化作用,十分适合湘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在那里的侗族人民广泛采集杉木,并将它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杉木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而存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力量而存在,所以侗族人集会的场所鼓楼即是对杉树的一种模仿,这体现出杉木在侗族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侗族建筑文化传承中的主要问题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不断减弱,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模仿导致湘西侗族建筑慢慢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部分侗族人放弃了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维护,他们开始利用现代技术来搭建西式建筑。这些住房不再由石材和杉木构成,而是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等现代材料构成。随着外来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湘西侗族村寨原有面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民俗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也逐渐呈现出没落的倾向。

(二)木质建筑保存难度大

湘西地区夏季有着丰沛的降水,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与砖石结构的现代建筑相比,湘西侗寨的木质建筑十分脆弱,它们不仅容易受到雨水的腐蚀,流动空气的风化也会使得木头变得更加破败和疏松。此外,随着电器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普及,乱接电线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在木质建筑较为集中而又缺乏消防设备的侗寨,一旦失火,将会酿成严重损失。这些问题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严重隐患。

(三)传统建筑技艺的流失

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父子相继和师徒相承两种,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木匠石匠和画师等职业。这些工种对技艺的要求很高,要想习得精湛的技艺,学徒一般要从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学习,实践的难度也很大。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木质建筑的营造机会大大减少,传统工匠失去了谋生之本,于是便纷纷转行。而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他们更愿意外出务工。随着老工匠年龄的增大,年轻一代出现了断层,侗族传统建筑技艺逐渐陷入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四、开展侗族传统建筑保护的原则和建议

(一)加强对侗族传统建筑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为其传承提供后备力量

建筑工匠在侗族建筑的营造和保护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一名具有多年营造经验的工匠,非常熟悉木质建筑的特点,在进行工作时甚至不需要图纸。然而,传统的师徒相传有着很强的封闭性,这是令侗族传统建筑人才陷入断层境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年老的工匠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只有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才能保住侗族传统建筑工艺的蓝本。湘西地区的文化部门要积极邀请民间艺人参与到建筑文物的修葺工作中来。此外,还可以开办长期的讲座,让单个工匠面向多个学生,现身说法,传授技艺。对于优秀的学习者,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工作能力。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学者可以同民间工匠展开合作,利用工程软件对侗族传统建筑的资料进行处理,制作出相应的模型,以实现传统建筑工艺的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学习材料,让侗族的传统工艺走进高校,以达到培养传统建筑人才的目的。

(二)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化建筑手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便利舒服的生活环境

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侗族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保护克服现阶段的困境,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不能单纯为了传统建筑的保存而牺牲人们生活的便利,这种片面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适合现代人居住又保留传统民居特色的建筑形式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因此,在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规划者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地域风貌等因素,还要致力于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满足卫生、交通、供水、能源、防灾等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进行传统建筑的修缮和民居环境的建设。传统的建筑工艺在防灾和防腐蚀等方面有着很多欠缺,因此,在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引入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体规划上,由权威专家来总结出侗族传统建筑的工艺特点,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技术同传统民居融合在一起。建筑师可以根据湘西地区的气候环境来选用相关材料,以化学加固的方法减少潮湿空气对木材的腐蚀。为了防患于未然,规划者要综合考虑村寨的规模和木质建筑的特性,利用现代化建筑思维来改造侗族传统建筑内部的供水通道,让道路网络系统和绿化模块能够处在良好的衔接状态,以应对灾害的发生。

(三)将旅游业发展与整体规划相结合,促进对侗族建筑文物的保护

要实现侗族传统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旅游业是一条必经之路。各级政府应该在民间搜集雕刻、绘画等文物,以展览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侗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旅游业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合理地利用传统建筑资源,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规划者要保留公共建筑的功能,把分散的古迹连结成独具特色的观赏路线,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让旅游业的发展为村寨的后续修缮工作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开展侗族建筑村落的旅游发展绝对不能以破坏原有村寨为代价,应该既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也要重视侗寨的整体规划,两者缺一不可。侗寨的传统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建筑遗产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体系,在开展保护工作中,设计者应牢记整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审美层面上,侗族村寨的木质建筑和石砌结构有着视觉上的统一性,保持这种统一性对于旅游业的开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忽视这一点,随意改变建筑的原有风格,将会使村寨表现得不伦不类,其审美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在功能上,以福桥、鼓楼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私人民居构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侗族人可以进行庆典祭祀和舞蹈等多项民俗活动。如果破坏了这个空间的统一性,侗族建筑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布局测量、选材和修整等工作时,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大局观,以保持侗族传统建筑在审美功能和文化等层面上的统一性。

湖南湘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侗族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的传统建筑文化,从这诸多极富地域特色的古迹中,人们可以看到侗族人的浪漫情怀和聪明才智。为了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应该看到侗族建筑在经受外来文化冲击中呈现出的尴尬现状以及传统技艺流失等问题,从加强建筑人才培养、推广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入手,不断发扬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帅慧芳)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筑艺术建筑风格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与交融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