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17-05-29王燕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王燕芳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2±1.9)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观察组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缓1例、头晕2例、乏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对照组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例、头晕2例、乏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均具有一定效果, 但相对而言硫酸氢氯吡格雷效果更为明显, 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硫酸氢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50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常见性疾病, 主要为冠状动脉粥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脂肪组织不断沉积在血管内并由此产生斑块引发血管狭窄。在心肌负荷不断增加的时候, 就会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引发心肌急剧具而暂时性缺血、缺氧。此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 且疼痛常见于胸骨后部, 会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 且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 症状会持续5 min左右[1]。治疗不及时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本文研究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9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判断标准。观察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56.5±7.9)岁;病程30 d~10年, 平均病程(5.9±3.4)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56.8±7.2)岁;

病程32 d~11年, 平均病程(5.3±3.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张血药物以及抗凝药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100 mg/d, 1次/d,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247), 500 U/d, 1次/d, 口服3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478), 3次/d。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6)治疗, 口服, 1次/d, 75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采用自制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有效治疗后, 心绞痛1周内并未再次发作, 由T波引起变迁>50%, 或从平坦逐渐变为直立, ST段出现回升, 且>0.15 mV;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发病频率、胸痛程度均发生明显减轻, 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有所回升;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症状并未见有效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2±1.9)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观察组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缓1例、头晕2例、乏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对照组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例、头晕2例、乏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绞痛的基础。临床所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血管沉积的脂肪组织引发斑块, 造成血管狭窄[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引发两种不同形式的心痛, 即引起冠状动脉固定位置管腔狭窄, 导致血流量减小, 另外一种就是软的粥样斑块不断脱离, 产生血液凝块, 并随着血液沉积在局部或全部阻塞冠状动脉。患者在饱食、阴雨天气、受寒、急性循环衰竭、情绪激动、劳累等各类因素影响下, 突然性增加吸氧量与心肌负荷, 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由此引发心肌急剧而暂时性的缺血、缺氧[3]。此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此种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心绞痛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压榨性疼痛、闷痛或胸骨后、咽喉部出现紧缩感。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突发性的胸骨体上段、中段后闷胀性、窒息性与压榨性疼痛, 且这种疼痛会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 并达到无名指与小指。有时患者会出现濒死感[4]。病情发作的时候, 患者会被迫停止活動, 严重时会大量流汗。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通过新一代不可逆性的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拮抗剂合成。此种药物属于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此种药物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技术(PC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术后血栓的发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临床模型实验中发现, 氯吡格雷在抑制动脉损伤后增殖反应效果较为显著, 由此可显著减少冠状动脉干预后再狭窄[5]。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产生机制为血栓, 予以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时联合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就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8]。此次研究活动充分表明, 硫酸氢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 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均具有一定效果, 但相对而言硫酸氢氯吡格雷效果更为明显, 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小莉.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医药前沿, 2016,6(12):228-229.

[2] 马书红,陈冬梅.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9(9):3-5.

[3] 刘博.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16(36):876.

[4] 李伟,胡红超.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13(20):52-53.

[5] 方艳平,罗晋武.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中国实用医刊, 2015,13(21):119-120.

[6] 华斌.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8):4-5.

[7] 施卫中.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当代医学, 2015, 21(13):130-131.

[8] 张春英.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1):130-131.

[收稿日期:2017-01-20]

猜你喜欢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HbA1c与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